皇后的废立在封建王朝是仅次于皇帝登基和太子废立的大事,向来是朝廷内外关注的重点。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一个皇后吴氏堪称是明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她被册立后只待了一个月就被朱见深下诏废除,引起的朝野的震惊。从史书记载来看,吴皇后并没有犯下大错,只是用皇后的权力正常责罚了挑衅她权威的万贵妃,因而使得朱见深大怒。于是在朱见深的强力推动下,吴皇后迅速被废除。从她被册封到被废除只有一月的时间,实在是让人感到惊讶。本章节便就朱见深废后事件进行解读,看看他废除吴皇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吴皇后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一个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临终前给儿子指定的皇后。当时朱祁镇已经陷入重病,为了国家政权的更迭立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开始选择太子妃的人选。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的组织下,有三位候选人被摆在了朱祁镇和钱皇后的面前,分别为吴氏、王氏和柏氏。朱祁镇夫妇经过了一番考察,又征求了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的意见,初步认为吴氏是三人中最符合太子妃要求的。但这个决定还没对外公布,朱祁镇就突然病重弥留了,于是临终前他给钱皇后留下遗言,指定吴氏为朱见深的皇后。
朱祁镇驾崩后,朱见深以皇太子身份即位,改元成化,这便是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钱皇后和周贵妃按照朱祁镇的遗言,立了吴氏作为朱见深的第一任皇后。当时朱见深宠爱自己的宫女万贞儿,想要立万贞儿为皇后,但因为父亲遗言的关系,只能接受吴氏作为皇后的结果。万贞儿没有被册立为皇后,对吴皇后非常不满,常常仗着朱见深的宠信违背后宫立法,甚至挑衅吴皇后的权威。吴皇后作为后宫之主的权威不容挑衅,于是行使皇后的权力,当场杖责了万贞儿。从后宫礼法制度来看,万贞儿被杖责完全是咎由自取,是吴皇后的正常权力。
然而让吴皇后没想到的是,她正常责罚挑衅权威的万贞儿,却引来了朱见深的怒火。朱见深不但带着万贞儿怒闯皇后寝宫,还当着众人的面杖责吴皇后给万贞儿出气,甚至嚷嚷着要废后。朱见深这种夸张的反应让朝野震惊,宫廷内外议论纷纷。朱见深说到做到,事后立刻开始推动废后的流程。皇后为一国之母,没有罪名是不能废除的,于是朱见深捏造废后的罪名。他将罪责安在当初负责选秀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的身上,屈打成招逼迫其作伪证。牛玉在朱见深的授意下声称吴皇后的父亲吴俊为了选后而行贿,这才让朱祁镇选中了吴皇后。
朱见深以牛玉的口供作为废后的罪名,坚持要废除吴皇后,但遭到了钱太后的反对。周太后是朱见深的生母,这次被儿子说动,也同意了废后的操作。钱太后不愿过于得罪朱见深母子,只能对朱见深妥协,于是吴皇后在被册立一月后被废,成为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事后朱见深虽然想改立万贞儿为皇后,却也遭到钱太后和周太后的反对,最终只能选择第一次选后中落选的王贤妃为皇后。但王皇后被册立后并不能得到朱见深的宠爱,在后宫反而被万贞儿排挤。朱见深在第二年借着万贞儿产子的机会,将万贞儿册封为贵妃。
吴皇后被册封后一月被废,在朝廷内外闹的沸沸扬扬,也成为民间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吴皇后被废的原因,很多史书上都倾向于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无底线宠爱。学者们认为是吴皇后责罚万贞儿触动了朱见深的逆鳞,这才使得朱见深不惜一切手段要废掉吴皇后。因为只有废掉吴皇后,朱见深才能立自己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这种说法作为历史圈的主流观点流传很广,受到很多学者的采纳。但却有一个疑问没法解答,吴皇后被废后并没有给万贞儿带来上位的机会,上位的是王皇后,万贞儿在第二年才摆脱宫女的身份成为贵妃。
首先,朱见深因为此事杖责吴皇后完全是违背后宫礼法的,可以说会让他带上昏君的帽子的。如果他只是为了给万贞儿出气,杖责吴皇后已经很过分了,再推动废后完全是没必要。因为废后必然会引发朝野震动,这对于刚刚登基的朱见深不是好事,也不利于他坐稳皇帝的位置。如果朱见深从一开始就打算通过废后来改立万贞儿为皇后,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万贞儿在事发时只是普通宫女,连最低的嫔妃头衔都没有。即便废除了吴皇后,新皇后也会从另外两位朱祁镇指定的候选人中产生,万贞儿根本不可能一步登天。
皇后是国家之母,册立皇后不仅仅是后宫和皇帝的家事,也是国家的大事。册立皇后不但要后宫做出选择,还需要朝廷内阁的支持。因此朱见深不可能不知道让万贞儿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他在提出立万贞儿受阻后也没有强行推动,而是顺水推舟答应立王氏为皇后。从朱见深的这个行为看,他并没有强行立万贞儿为皇后的意图,只是想要换一个皇后而已。那么问题来了,吴皇后才上位不到一个月,为什么朱见深会想要换皇后呢?实际上吴皇后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只是正常行使皇后权力罢了,朱见深为什么要大动干戈?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吴皇后别说犯错,甚至连根朱见深熟悉的时间都不够,怎么会惹得让朱见深如此大怒呢?虽说朱见深宠爱万贞儿,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只有万贞儿一个女人。从朱见深的生活轨迹上看,他除了万贞儿之外还是有好些女人的,而且都是有子女产出。如果只是因为吴皇后责罚万贞儿的事情,朱见深在无法让万贞儿当皇后的前提下,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这不仅是他的皇帝威信受损,实际上也会给朝野到来不利的影响。既然不能让万贞儿当皇后,又给政权带来动荡的风险,可以说对朱见深没有丝毫好处,那么他废后岂不是自找麻烦?
朱见深是非常务实的皇帝,甚至是非常功利的皇帝。从他二十余年的执政历史看,他从来不做意气用事和虚荣的事情,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比较看重实际利益的。对于废除吴皇后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以朱见深的性格不应该会大动干戈。毕竟皇后无罪被废,甚至是以伪证被废,这对朱见深来说怎么都是个人生污点。因此从个人行为上看,朱见深废后,甚至能够不顾自己的个人威信受损和朝廷动荡,肯定有绕不过去的原因。说朱见深因为给万贞儿出气而废后,显然是糊弄天下人的,万贞儿对朱见深的重要性还没这么大。
查阅了朱祁镇时期和朱见深时期的史料后可以发现,朱见深废除吴皇后对朝野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对于勋贵势力的影响。吴皇后虽然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后,但他的家族却在勋贵阶层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这方面与朱祁镇晚年重用勋贵和外戚的作风是相符的。史书上记载,吴皇后的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孙镗因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朱祁镇而封怀宁侯,她的哥哥吴瑛官至羽林卫指挥使。可以说在朱祁镇指定的三个候选人中,吴皇后的家族是最优越的,在武将勋贵阶层中的权势是最大的。
之前的文章中讲过,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复辟后采取的稳固皇位的手段,主要就是重用外戚和勋贵家族,依靠宦官集团掌控政权,逐渐从朱祁钰时代的文官集团手中夺回朝廷大权。因此朱祁镇后期提拔了很多外戚勋贵家族,比如钱皇后家族、朱瞻基的胡皇后家族。他通过提拔这些外戚勋贵家族子弟掌控大权,尤其是军队的权力,来与文官集团互相制衡,以此稳定自己的皇帝位。吴皇后是朱祁镇给朱见深选的皇后,自然在外戚阶层中会有极大的优待。从吴家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权势来看,这是符合朱祁镇晚年的用人风格的。
吴家执掌的羽林卫在明朝是皇帝亲军,负责宿卫宫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祁镇指定吴氏为皇后,重用吴家父子,显然是为了给儿子登基保驾护航的。朱见深登基一个月即把吴皇后废除,这也意味着吴家掌控羽林卫成为过去,那么这么重要的军权归谁呢?从史书上看,王氏成为皇后后并不受宠,家族也没有在军队中掌握太大的权力。万贞儿的家族根本不是勋贵,完全是破落户出身,更不可能帮朱见深掌控宿卫的军权。从这些方面看,朱见深废除吴皇后,很明显是结束了以吴家为代表的外戚勋贵掌控宿卫军权的历史。
再看整个案子发展过程中,不但吴家掌控的羽林卫受到变化,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也被牵连其中。牛玉在吴皇后被废后贬出京城,朱见深安排了心腹宦官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关键职位。以明朝的传统,司礼监掌印太监又兼掌东厂,朱见深实际上也顺手收回了东厂的权力。因此朱见深从表面上看是废除吴皇后,实际上是同时调整了东厂和羽林卫这两个关键机构的权力。再加上他在处理门达、王纶暗算李贤的案子中收回了锦衣卫的权力,如此一来关于皇帝个人安全和特务情报机构的权力就完全被朱见深掌控在手中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台要大用自己人是题中应有之义的。但是像朱见深这样在一月中急于收回锦衣卫、羽林卫和东厂大权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是很少见的。朱祁镇时代以外戚勋贵和文官集团互相制衡,又重用宦官集团,形成了朝廷三股势力的对峙。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虽然没有直接掌握朝政大权,却能以政治手段来左右朝廷的路线。但这种情况也有隐患,一旦这种权力博弈失控,必然会造成朝廷内斗,对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朱祁镇晚年如此操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为他在夺门之变复辟后,必须尽快稳定国家政权。
与朱祁镇不同的是,朱见深两次出任太子,身边还是有几个亲信大臣的。他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有着直接掌控朝廷大权的能力和团队,不需要像朱祁镇那样通过政治平衡来掌控政权。而且以朱见深功利的性格,自己的心腹直接掌权比玩平衡术可靠得多。朱祁镇的政治平衡一旦搞不好就给国家带来大难,他晚年的曹石之变就是典型的政权失控的表现。朱见深更倾向于文官集团掌权,但军权却由自己的心腹掌控的状态,所以通过各种手段收揽军权。废除吴皇后只是除掉吴家的理由,更主要的是让他能安排亲信接掌羽林卫的大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朱见深逐渐将勋贵外戚从军队高层中剥离,让自己的心腹掌控军权,使自己的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王皇后虽然上位,但家族并没有延续外戚掌权的格局,这也说明了朱见深对外戚掌权的忌讳。朱见深通过废后收回身边的权力,既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也是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可以说从此事开始北京保卫战后明朝军权散乱的格局在朱见深手中结束,外戚勋贵掌握军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明朝来说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明朝集中力量对抗蒙古侵略和各地的叛乱。当然,用这种权谋的手段收回军权,朱见深也会让自己充满争议,对朝廷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