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为何张郃成了名将,高览则默默无闻?

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为何张郃成了名将,高览则默默无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简读 访问量:2608 更新时间:2024/2/29 1:22:24

事实上,之所以张郃成为了名将,而高览则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些原因,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张郃与高览

袁绍手下,有四个非常厉害的猛将,号为河北四庭柱,他们便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四人。其中的高览,甚至比张郃更加厉害!

官渡之战中,曹操吵架没吵过袁绍,便命令手下猛将张辽上阵单挑。袁绍也派出猛将张郃对阵,最终两人交手五十回合后不分胜负。见张辽迟迟无法占据上风,于是许褚也冲了上去,袁绍阵营一看曹营的人不讲规矩,要以二打一,也冲上去和许褚对战,而冲上去的这个猛将便是高览。原文中并没有交代高览和许褚的对战结果,但从曹操的反应来看,许褚是肯定没有占据上风的!

原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张辽、许褚与张郃、高览正在捉对厮杀,结果曹操却命令手下齐冲彼阵,很明显张辽和许褚并没有占据上风,也就是说高览的战斗力是不输于许褚的,至少许褚在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击败高览,要不然曹操没必急着让手下一起上!而在穰山之战中,许褚和赵云有过交手,两人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赵云又三十回合击败了张郃,很明显,许褚的战斗力比张郃更强!也就是说,高览能和许褚打个不分上下,而许褚又比张郃更强,高览肯定比张郃更厉害!

那么问题来了,高览的武功比张郃更加厉害,按道理来说,他和张郃一同投靠曹操,他应该比张郃混得更好,但结果却是张郃混成了天下名将,而高览则变成了默默无闻的路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三个原因,将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一、张郃比较会看形势,不会逆势而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站在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的意思便是提醒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顺势而为,尽量不要去逆天行事!张郃的行为,恰恰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官渡之战中,张郃一开始对袁绍非常忠诚,因为袁绍集团始终占据着上风!无论从兵力还是从后勤来对比,袁绍集团始终强于曹操集团,所有张郃一直在为袁绍卖力,压根儿没想过投降曹操。当听说曹操率军进攻乌巢粮仓时,张郃还力劝袁绍,一定要增兵乌巢,守住袁军的粮仓。遗憾的是,袁绍并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反而命令张郃去进攻曹操大营,最终曹营没有攻下,乌巢粮仓到是被烧得一干二净。这一下,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胜负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张郃乃是一个久经战阵的名将,他完全明白粮草对一支大军的重要性,所有当他发现乌巢粮仓被烧毁后,他立马选择了投降曹操!很多人看不惯张郃的这种投降派行为,认为这是可耻的,但张郃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顺势而为,千万不要逆天行事,个人的力量,很难和大势抗衡!一开始的时候,袁绍集团占据上风,张郃自然要为袁绍尽忠,但现在形势逆转,曹操集团占据了上风,若此时张郃还是选择效忠袁绍,那么等待他的命运,不过是随风而逝,所有张郃机智的选择了投降曹操,再次站在了胜利的一方!

正是靠着这种顺势而为的选择,张郃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最终成为了闻名天下的猛将!穰山之战中,张郃负责阻击刘备,结果被赵云三十回合击败,按照普通人的做法,估计会选择硬刚到底,但是张郃却机智地选择了撤退,不和大势对抗,最终成功的捡回了一条命。而且之后张郃还凭借着地理优势,成功地困住了刘备和赵云。当关羽张飞率领援军前来时,张郃又一次选择撤退,而不是死守,最终成功躲过一劫!

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怀抱阿斗逃跑,正好碰到了张郃。赵云不敢恋战,转身逃跑,结果掉进了陷坑,正当张郃跑过去准备收割时,坑中突然冒出一道红光,赵云直接一跃而起。这个时候,张郃又一次发挥了他擅长观察形势的本事,停止了对赵云的追击,否则他很有可能成为赵云的枪下亡魂!

汉水之战,张郃与徐晃一同围困黄忠,赵云听闻消息后前来相助。面对不要命的赵云,张郃又一次选择了退却,并没有出手拦截赵云,很多人认为,张郃此举太过窝囊,殊不知,这正是张郃的聪明之处,面对暴怒的赵云,张郃与徐晃练手,就一定是他的对手吗?

总的说来,张郃这个人非常擅长观察形势,从不逆势而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选择,所以他才能面对绝境屡次脱险,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可以向张郃学习,学会观察形势,顺势而为,不要以自己单薄的身子去抗衡大势,否则怎么挂的都不知道!只有顺势而为,站在风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会越来越好!

二、张郃任劳任怨,熬死了比他优秀的那些人才

在这个世界上,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厉害的人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道理,千万不要太过高看自己!张郃正是认清了这个道理,选择了一直苦熬,最终才熬出了头!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军事能力算不上最强,个人武力也算不上最强,然而最终他却成为了一代名将,令蜀汉众人颇为忌惮,为何?不就是因为他任劳任怨,愿意苦熬下去吗?

吕布战力,天下第一,然而过刚易折,最终死于白门楼下。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令天下震惊,然而脾气高傲,看不清任何人,最终被曹操和孙权联合绞杀。张飞无论是武功还是军事能力,都足以吊打大部分人,然而最终却被自己的属下袭杀于营帐之中……这些天下闻名的战将,虽然实力超群,但他们都终将离世,而当这些猛人都去世后,世界便属于张郃这种猛将了!

曹操用将,比较信任本家之人,这就是为何每次曹军出兵,统帅基本都是夏侯家和曹家之人,很少会有异姓统帅!难不成张辽张郃这些人的军事素养比不过夏侯渊夏侯惇等人?怎么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是曹家人而已!不过在张郃看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只要熬下去,就一定有机会。等到曹家人的有能之才都去世了,张郃就能够闪亮登场!

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富不过三代,这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第一代人因为艰苦奋斗,所以能够保持富贵,第二代人知道第一代人的不容易,虽然已经滋生出了奢靡的作风,但还能够稳住家门。到了第三代,形势就会完全不同,这一代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没有经历过风雨,根本无法担当大任,最终家族便会从他这里开始衰败!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多,所以面对问题,面对不公时,我们完全不必丧气,我们可以向张郃学习,不断的打磨自己,不断的熬下去,争取多活几年,机会一定会到来!即便机会不来,也可以在他们的坟前去喝酒,别有一番风味!

三、高览急于表现,急于证明自己

生活和工作都是一个长期行为,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不要急于表现,急于证明自己!高览之所以会默默无闻,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穰山之战中,高览和张郃负责伏击刘备,为了抓住刘备,获得首功,高览选择埋伏在前面,并成功地拦住了刘备。然而正当高览想要拿下刘备时,赵云却冲了出来,将其一回合秒杀,令众人大惊。就这样,堪比许褚的高览,竟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赵云的偷袭之下,彻底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高览不急于表现,不急于立功证明自己,他怎么可能会遭到赵云的突袭?刘备这种主公的身边,怎么可能没有一两个顶级高手?若高览像张郃一样,居于后方,和赵云硬碰硬,以他的实力,估计赵云短时间内是很难击败他的吧?所以说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没必要操之过急,要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当我们自己做得足够好时,一切都会变好!

结语

总的来说,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之所以张郃成了名将,而高览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张郃比较会看形势,懂得顺势而为;二、张郃任劳任怨,熬死了那些比他更优秀的人才;三、高览行事操之过急,最终遭遇大祸!

事实上,细品高览和张郃的经历后,我们应该能明白不少的道理,也希望这些道理能够帮助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标签: 高览

更多文章

  • 赵云轻松击杀高览,30回合竟战平的许褚?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高览

    纵观赵云一生的傲人战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到绝境赵云不会爆发出最强战力。长坂坡救阿斗赵云是如此,穰山之战救刘备时赵云也是如此。编者觉得在穰山之战中,赵云能一枪刺死高览,一是因为高览毫无防备,被赵云偷袭所致,二是因为高览的武力值本就不如赵云,更何况还是在赵云困兽犹斗,势如猛虎的状态下呢?咱们来看看高

  • 刘放吾:指挥仁安羌大捷的团长,蒙冤多年,撒切尔夫人亲自去探望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刘放

    《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是1942年,在缅甸附近一群百姓和士兵齐心合力,保卫家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事实。《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原型主角人物叫刘放吾,是那个在缅甸取得第一场抗日战争胜利,即仁安羌大捷的中国远征军的团长。刘

  • 一座合肥城,难倒孙仲谋!合肥城建造者刘馥家族,对北京也有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刘馥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68章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二十五章:一座合肥城,难倒孙仲谋!合肥城建造者刘馥家族,对北京也有贡献一座合肥城,成为孙权挥之不去的噩梦。虽然后来合肥城改地重建,但合肥辐射区的基础,是刘馥单枪匹马入扬州之后努力打造经营的。刘馥建造的合肥城对曹魏乃至晋朝都有影

  • 武兴督蒋舒只是被调到阳安关辅助关中都督傅佥,为何就要叛蜀投魏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傅佥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诗,描写魏灭蜀之战时,阳安关守将蒋舒临阵投敌,害死主将傅佥的故事。那蒋舒为何要叛蜀降魏,其行为又对蜀汉造成了哪些影响,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驻守武兴蒋舒出身不详

  • 董卓首席毒士还是无辜小人物?弑君者李儒的变态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李儒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代,是一个诸侯并起的时代。俗话说得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哦,不是,每一个风光的诸侯背后都有一位多谋的谋士、军师或儒臣,这些谋士们有的通晓军事,临军阵前,从容淡定;有的精通人事,运筹帷幄,决胜人心;有的精通政事,护国佐王,理事安邦……乱世的故事因他们而

  • 历史上的李儒真的是一位很厉害的谋士吗?

    历史人物编辑:观史修文1标签:李儒

    李儒的两个形象李儒的形象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给他“加戏”,充当了董卓的女婿和首席谋士,帮董卓出谋划策,在《三国演义》的前期剧情中就非常抢眼。而在史书上,李儒的记载可谓只字片语,并未有传,搜刮一下,也只有两处记载。一,初平元年初(190年),李儒担任前废帝,弘农王刘

  • 董卓的西凉集团之所以迅速败亡,皆因李儒所出的这六大昏招!

    历史人物编辑:小盛说历史标签:李儒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因于董卓兵进洛阳,他杀害忠良,无恶不作,满朝宗卿敢怒不敢言,致使袁绍、袁术、曹操等逃出洛阳,发文讨贼,十八路诸侯一起举兵,共讨董卓,从而天下失和,再起烽烟。董卓固然无道,但如果能有一个优秀的智谋之士鼎力相助,也不一定会输的那么惨,当时的董卓进入洛阳后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

  • 李儒:董卓手下头号谋士?小说中鸩杀皇帝,历史上竟然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李昊燃爱生活标签:李儒

    李儒奉董卓之命,领着鸩酒,对废帝刘辩说:“这酒可是好东西,能够延年增寿,祛邪趋福!”刘辩大摇其头:“我不信!这必定是毒酒!”李儒冷笑道:“大王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不管这是什么酒,今天大王不喝也得喝!还请大王给自己留些体面!”刘辩还是不肯,厉声喝斥:“我都已经被贬为‘弘农王’了,董卓还不肯放过我吗!

  • 董卓手下第一谋士李儒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李儒

    文/四季文史李儒是董卓的智囊和谋士,大事小情董卓都要找李儒商量,可见李儒对董卓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汉献帝时,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被献帝拒绝,后不知所踪。一、董卓的左膀右臂和心腹董卓是汉末汉献帝时期的权臣,是他毒死少帝刘辩把献帝推上龙椅。同时,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间权倾朝野。在我国历史上,汉末

  • 李儒、李肃傻傻分不清楚?别急,捋一捋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李儒

    近来,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是谁劝降了吕布,是李儒还是李肃?小编也觉得有点傻傻分不清楚,所以专门查阅相关史料和《三国演义》,捋一捋李儒和李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李儒、李肃的历史记载: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李儒为弘农王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农王(少帝)。192年董卓被王允、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