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司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权。虽然在中枢有李丰、夏侯玄等人挑战司马师,外镇先后有淮南三叛,但都无力对抗司马氏,惨遭失败。最终司马氏成功篡位,建立晋朝。
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党羽都随少帝拜谒魏明帝曹睿之墓,在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司徒高柔、太尉蒋济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封闭城门,占领营地。在城外的曹爽等人得知事变发生后,大惊之下,不知所措。
这时,从城内出奔的大司农桓范建议曹爽:挟持天子到许昌,然后以天子诏令征发四方军镇,来勤王反攻洛阳对阵司马懿。洛阳距许昌不过两日路程,而且许昌是曹氏的大本营,兵多粮足。
司马懿得知桓范出逃后,对蒋济说:智囊跑了!蒋济淡定的回答:桓范智慧是智慧,可曹爽是驽马恋栈豆,一定不会用他的计策。
果然,曹爽心存侥幸,觉得投降也还可以当个富家翁,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向司马懿投降。结果,曹爽兄弟、何晏、毕轨、李胜等亲信连带着桓范都被诛三族。
那么,在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曹爽架空了与他一起辅政的司马懿,曹爽的政策与众多曹魏老臣士族们都产生了冲突,打破了宗亲和功勋的平衡。因此,不满的老臣们大都寄希望于名望、资历、功勋无出其右的司马懿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洛阳城的士族们都支持司马懿、曹爽大惊失色的原因。
可对局势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武力,当时的司马懿就是个手无实权的太傅,真正握有大权的四方都督们,并不一定听他的指挥。支持司马懿政变的是洛阳不满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都督们。
所以即使在司马家真正掌权后,外姓都督也是叛乱不断。前有曹家铁杆王凌、令狐愚,后有曹爽亲信毌丘俭、文钦,最后连司马家的亲家诸葛诞都起兵了。
此时的征东将军是王凌,后来起兵反对司马懿;征南将军是王凌的族弟王昶,和司马懿关系一般;征西将军是曹爽亲信、曹魏宗室夏侯玄,二把手还是宗室夏侯霸。这些外地都督们很可能清一色的支持曹爽。
如果曹爽没有放弃战斗,而是听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不能说他一定能赢,但翻盘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跟随曹爽的人中,毕轨是司隶校尉、李胜是荆州刺史,都是就近有军权的。距离洛阳最近的是镇江淮的都督毌丘俭、文钦,那是曹爽一手提拔的亲信。哪怕只叫上他俩,跟司马懿对峙一段时间,外地都督就会自动站队到皇帝这面。
对峙时间越久,司马懿越不妙,因为曹爽手中有皇帝这张牌。如果司马懿敢拥立新帝,只会死的更快。魏明帝曹睿就曹芳这么一个过继的独苗,司马懿还没掌权就敢废曹芳纯粹是自寻死路,更别提司马懿本人还是曹睿指名的托孤大臣。
曹爽不知道他握着最大的政治优势:皇帝,他还是辅政了10年的托孤大臣,名正言顺。外臣不了解洛阳的情况下,怎么看都是司马懿谋反。只要他到许昌拥护皇帝登高一呼,外镇都督相应,还是机会不小的。
曹爽会这么快放弃的原因,一是士族朝臣几乎都站在司马懿那边,把他镇住了,政治上失势;二是司马懿是和他爹曹真同辈的宿将,北灭公孙,南平孟达,西距诸葛,曹爽没那个信心跟司马懿疆场对垒,军事上不如;三是是蒋济、尹大目、陈泰这些人跟他保证过,司马懿只要权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为退路很宽,就这么放弃了,目光上短浅。
不过,这也说明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程度,所有人甚至曹爽都以为老太傅是出来拨乱反正重振朝纲的,没想到已经一只脚进棺材的司马懿居然翻脸无情,杀的满朝噤声。
四朝元老蒋济因为司马懿说了不算,违背诺言诛杀曹爽全家,生生被气死了。更可惜的就桓范这么一个脑子清晰思路明确的聪明人,活生生被曹爽个没出息的耽误灭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