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史仁穆 访问量:2980 更新时间:2024/1/8 17:40:31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司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权。虽然在中枢有李丰、夏侯玄等人挑战司马师,外镇先后有淮南三叛,但都无力对抗司马氏,惨遭失败。最终司马氏成功篡位,建立晋朝。

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党羽都随少帝拜谒魏明帝曹睿之墓,在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司徒高柔、太尉蒋济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封闭城门,占领营地。在城外的曹爽等人得知事变发生后,大惊之下,不知所措。

这时,从城内出奔的大司农桓范建议曹爽:挟持天子到许昌,然后以天子诏令征发四方军镇,来勤王反攻洛阳对阵司马懿。洛阳距许昌不过两日路程,而且许昌是曹氏的大本营,兵多粮足。

司马懿得知桓范出逃后,对蒋济说:智囊跑了!蒋济淡定的回答:桓范智慧是智慧,可曹爽是驽马恋栈豆,一定不会用他的计策。

果然,曹爽心存侥幸,觉得投降也还可以当个富家翁,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向司马懿投降。结果,曹爽兄弟、何晏、毕轨、李胜等亲信连带着桓范都被诛三族。

那么,在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曹爽架空了与他一起辅政的司马懿,曹爽的政策与众多曹魏老臣士族们都产生了冲突,打破了宗亲和功勋的平衡。因此,不满的老臣们大都寄希望于名望、资历、功勋无出其右的司马懿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洛阳城的士族们都支持司马懿、曹爽大惊失色的原因。

可对局势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武力,当时的司马懿就是个手无实权的太傅,真正握有大权的四方都督们,并不一定听他的指挥。支持司马懿政变的是洛阳不满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都督们。

所以即使在司马家真正掌权后,外姓都督也是叛乱不断。前有曹家铁杆王凌、令狐愚,后有曹爽亲信毌丘俭、文钦,最后连司马家的亲家诸葛诞都起兵了。

此时的征东将军是王凌,后来起兵反对司马懿;征南将军是王凌的族弟王昶,和司马懿关系一般;征西将军是曹爽亲信、曹魏宗室夏侯玄,二把手还是宗室夏侯霸。这些外地都督们很可能清一色的支持曹爽。

如果曹爽没有放弃战斗,而是听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不能说他一定能赢,但翻盘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跟随曹爽的人中,毕轨是司隶校尉、李胜是荆州刺史,都是就近有军权的。距离洛阳最近的是镇江淮的都督毌丘俭、文钦,那是曹爽一手提拔的亲信。哪怕只叫上他俩,跟司马懿对峙一段时间,外地都督就会自动站队到皇帝这面。

对峙时间越久,司马懿越不妙,因为曹爽手中有皇帝这张牌。如果司马懿敢拥立新帝,只会死的更快。魏明帝曹睿就曹芳这么一个过继的独苗,司马懿还没掌权就敢废曹芳纯粹是自寻死路,更别提司马懿本人还是曹睿指名的托孤大臣。

曹爽不知道他握着最大的政治优势:皇帝,他还是辅政了10年的托孤大臣,名正言顺。外臣不了解洛阳的情况下,怎么看都是司马懿谋反。只要他到许昌拥护皇帝登高一呼,外镇都督相应,还是机会不小的。

曹爽会这么快放弃的原因,一是士族朝臣几乎都站在司马懿那边,把他镇住了,政治上失势;二是司马懿是和他爹曹真同辈的宿将,北灭公孙,南平孟达,西距诸葛,曹爽没那个信心跟司马懿疆场对垒,军事上不如;三是是蒋济、尹大目、陈泰这些人跟他保证过,司马懿只要权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为退路很宽,就这么放弃了,目光上短浅。

不过,这也说明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程度,所有人甚至曹爽都以为老太傅是出来拨乱反正重振朝纲的,没想到已经一只脚进棺材的司马懿居然翻脸无情,杀的满朝噤声。

四朝元老蒋济因为司马懿说了不算,违背诺言诛杀曹爽全家,生生被气死了。更可惜的就桓范这么一个脑子清晰思路明确的聪明人,活生生被曹爽个没出息的耽误灭族了。

标签: 桓范

更多文章

  •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计策退守许昌,司马懿会败吗?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桓范

    三国时期,看似强大无比的司马懿也有着自己难以抗衡的对手——曹爽。不过,在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斗当中,精通人性弱点的司马懿还是凭借谋略取胜。后世有人分析,如果曹爽能够听从自己的属下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昭告天下兵马勤王,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在权谋的斗争当中,曹爽和司马懿都不属于善类。两人在实力

  • 如果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三国的后续的历史会怎么样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钟会

    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历史走向,最后还是会走向失败,因为他不得人心。钟会出师伐蜀,司马昭的谋臣邵悌就担心钟会谋反,对司马昭说:“钟会志大心高,让他独掌大权,灭蜀成功后,他有可能拥兵自立,应该找一个人制约钟会。”司马昭对此早有防备,他对邵悌说:“让钟会伐蜀是因为他有这个胆量和能力,去了

  • 魏济解密:三国钟会和邓艾谋反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西蜀大乱!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孤军行险,偷渡阴平,逼降江油,大破诸葛瞻,军临雒城下,刘禅遣使投诚,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亡国!没等邓艾兴奋的心情平复下来,就旋以谋反之罪,被槛车囚回,于途中遇害!邓艾之事未息,与邓艾一同受命伐蜀的镇西将军钟会,紧继其后,被控谋反,殒命成都。然而,邓艾、钟会真的谋

  • 邓艾钟会灭蜀有功,为何被司马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大肥肥文史标签:钟会

    降阿斗,看三分渐统,一祚堪成。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也是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慧,能文善武,善于谋略,也是当时出色的谋略家,早年就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景元四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进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钟会引兵十万为东路

  • 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钟会

    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

  • 三国后期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钟会

    三国老当益壮越看越能的名人,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96岁担任三军总司令的东吴大将吕岱,此外,还有一个书法大家,在75岁高龄生了一个日后名震三国的儿子!三国后期第一有趣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多岁吗?钟会三国晚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但是又十分阴险毒辣,他仅仅因为马蹄子陷入桥

  • 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钟会

    三国时期,如果韩信代替姜维守剑阁,蜀国还是一样的灭亡。因为韩信同姜维一样,有个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国,特别是不善于政治斗争。要想蜀国不灭,应该找一个类似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类的人,也就是萧何、张良去代替姜维,是可以确保蜀国不灭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要依据历史来还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灭蜀

  • 钟会打到剑阁、邓艾灭蜀,诸葛绪却被吓退三十里,诸葛绪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钟会

    司马昭命三路大军伐蜀,三军各不隶属:钟会十万大军主攻汉中;邓艾三万军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三万军驻守阴平桥,阻挡姜维救援汉中。钟会打到剑阁、完成司马昭交代的任务;邓艾超出司马昭预期,直接把蜀汉灭国;诸葛绪的表现太差了,姜维部队来到阴平桥,扬言要吃掉诸葛绪的三万人,诸葛绪吓得后退三十里,姜维从容通过阴

  • 钟会那么聪明,为何被轻易策反?不是姜维计谋高,而是邓艾太作妖

    历史人物编辑:桃也雾漫漫标签:钟会

    一、钟会何许人也?钟会是何许人也?《三国演义》里“二傻子”般的角色,竟然被姜维轻易就策反了,导致最终被杀。也许《三国演义》,觉得有点对不住钟会,一再强调钟会这个人,其实非常聪明。可惜结果悲催,一切都悲催——所谓既然钟会那么聪明,咋还会被姜维玩得团团转?无论说他的被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自不量力,总之钟

  •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钟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