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计策退守许昌,司马懿会败吗?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计策退守许昌,司马懿会败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韶彬 访问量:1494 更新时间:2024/1/4 3:09:22

三国时期,看似强大无比的司马懿也有着自己难以抗衡的对手——曹爽

不过,在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斗当中,精通人性弱点的司马懿还是凭借谋略取胜。

后世有人分析,如果曹爽能够听从自己的属下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昭告天下兵马勤王,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事实上,在权谋的斗争当中,曹爽和司马懿都不属于善类。两人在实力上拥有着一定的差别,即使当时曹爽能够逃去许昌,然后运用外界的压力来对抗司马懿,也没有太大的胜算。

曹爽的为人

作为托孤重臣,曹爽和司马懿他们两人一直是曹芳最信任的臣子,这也是他们能够位高权重的主要原因。

从姓氏上不难看出,曹爽是宗族世家的子弟,相比于司马懿这个外姓重臣来说,显然曹芳更重视曹爽一些。

也正是因为这份倚重才让曹爽这个自私重利的人,开始一步步地大肆打压司马懿。

在政治名利场上,运用政治手段打压政敌是屡试不爽的手段,曹爽利用皇帝的信任,成功地夺取了司马懿的大部分权力,并把司马懿转移到了无权无势的闲职上。

不过,曹爽这个人的政治欲望显然不仅止于此,他在打压司马懿的同时,也大肆侵占了其他世家大族的财产。

在贪念的驱使之下,位高权重的曹爽疯狂地压榨和逼迫世家大族向自己臣服,并把大部分的利益都收归自己所有。

可以说,当时的曹爽已经得罪了魏国的大部分权贵。

正是他的种种逼迫行为,才让司马懿轻易地联合起其他的权贵,同时这也是导致高平陵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高平陵事变之后,曹爽得到了曹芳这个最重要的“工具”,但在当时的情景之下,这位曾经的君主并不能够带给他足够翻转局面的优势。

甚至,在形势急转直下时,曹芳反而成为了他的催命符。

心存侥幸

在曹爽被众人围攻之时,桓范曾经提议让他逃去许昌,然后利用曹芳的身份昭告天下兵马勤王。

许昌是曹氏的大本营,那里兵多粮足,足够对抗司马懿。

不过,司马懿所展现出来的姿态给了曹爽一定的信心,所以曹爽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在司马懿执掌大权之后,他就立刻以太后的名义罢免了曹爽的所有职务,并昭告天下说曹爽挟持皇帝。

虽然他单方面地给曹爽定了罪,但是他同时也妥善地安置了跟随曹爽的大臣,以及这些人的家眷。

也正是这种看似友好的姿态,迷惑了当时不想开战的曹爽。

在司马懿一系列行为之后,曹爽不可避免地产生侥幸心理,他认为自己投降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这种侥幸心理正是促使他拒绝逃往许昌的主要原因。

曹爽也有顾虑?

当时曹爽的境遇和袁绍等人当年的情况极其相似,但是袁绍当年昭告天下兵马勤王的策略,最终让董卓达到了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和目的。

如若当时的曹爽带着曹芳去许昌,要求天下人共同诛杀司马懿的话,可能又会出现一个董卓这样的人物,这也是他会选择拒绝这一策略的原因。

逃到许昌地区,并昭告天下兵马勤王固然是一个自保之策,但是如果招来了董卓这样的人,就相当于引狼入室。

即使最后除掉司马懿,那他们又如何确保可以得到应有的权力呢?

况且,除此之外,在招兵勤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对于当时刚刚步入稳定期的魏国来说,无疑是有损国力的事情。

魏国是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才逐渐安稳下来的,如果发生动乱,很可能会直接葬送。

毕竟,魏国并不是一家独大的中原霸主,位于其周围的蜀国和吴国一直在虎视眈眈。一旦魏国发生严重的内乱,这两个潜在的强大敌人很可能会趁机分割魏国。

一不小心,就可能产生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的悲惨结局。

虽然,在投降之后,曹爽可能无法享受曾经的富贵与权力,但是,向司马懿投降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利益损失最小且非常明智的行为。

不过曹爽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即便他投降了,司马懿还是没有放过他。

因为没人知道他会不会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司马懿的劲敌,所以在司马懿的心中,只有死人才永远不可能成为威胁。

标签: 桓范

更多文章

  • 如果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三国的后续的历史会怎么样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钟会

    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历史走向,最后还是会走向失败,因为他不得人心。钟会出师伐蜀,司马昭的谋臣邵悌就担心钟会谋反,对司马昭说:“钟会志大心高,让他独掌大权,灭蜀成功后,他有可能拥兵自立,应该找一个人制约钟会。”司马昭对此早有防备,他对邵悌说:“让钟会伐蜀是因为他有这个胆量和能力,去了

  • 魏济解密:三国钟会和邓艾谋反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西蜀大乱!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孤军行险,偷渡阴平,逼降江油,大破诸葛瞻,军临雒城下,刘禅遣使投诚,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亡国!没等邓艾兴奋的心情平复下来,就旋以谋反之罪,被槛车囚回,于途中遇害!邓艾之事未息,与邓艾一同受命伐蜀的镇西将军钟会,紧继其后,被控谋反,殒命成都。然而,邓艾、钟会真的谋

  • 邓艾钟会灭蜀有功,为何被司马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大肥肥文史标签:钟会

    降阿斗,看三分渐统,一祚堪成。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也是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慧,能文善武,善于谋略,也是当时出色的谋略家,早年就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景元四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进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钟会引兵十万为东路

  • 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钟会

    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

  • 三国后期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钟会

    三国老当益壮越看越能的名人,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96岁担任三军总司令的东吴大将吕岱,此外,还有一个书法大家,在75岁高龄生了一个日后名震三国的儿子!三国后期第一有趣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多岁吗?钟会三国晚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但是又十分阴险毒辣,他仅仅因为马蹄子陷入桥

  • 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钟会

    三国时期,如果韩信代替姜维守剑阁,蜀国还是一样的灭亡。因为韩信同姜维一样,有个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国,特别是不善于政治斗争。要想蜀国不灭,应该找一个类似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类的人,也就是萧何、张良去代替姜维,是可以确保蜀国不灭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要依据历史来还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灭蜀

  • 钟会打到剑阁、邓艾灭蜀,诸葛绪却被吓退三十里,诸葛绪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钟会

    司马昭命三路大军伐蜀,三军各不隶属:钟会十万大军主攻汉中;邓艾三万军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三万军驻守阴平桥,阻挡姜维救援汉中。钟会打到剑阁、完成司马昭交代的任务;邓艾超出司马昭预期,直接把蜀汉灭国;诸葛绪的表现太差了,姜维部队来到阴平桥,扬言要吃掉诸葛绪的三万人,诸葛绪吓得后退三十里,姜维从容通过阴

  • 钟会那么聪明,为何被轻易策反?不是姜维计谋高,而是邓艾太作妖

    历史人物编辑:桃也雾漫漫标签:钟会

    一、钟会何许人也?钟会是何许人也?《三国演义》里“二傻子”般的角色,竟然被姜维轻易就策反了,导致最终被杀。也许《三国演义》,觉得有点对不住钟会,一再强调钟会这个人,其实非常聪明。可惜结果悲催,一切都悲催——所谓既然钟会那么聪明,咋还会被姜维玩得团团转?无论说他的被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自不量力,总之钟

  •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钟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高平

  • 钟会带兵出征,有人告状钟会必反,司马昭笑道:就怕他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钟会

    公元262年,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儿子司马炎又大不成器,只好抓紧时间为他扫平篡位障碍。篡位得一步步来,需要先称公、再称王,然后名正言顺接受禅让,这也是曹操当年的办法。要想称王,就得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要拿战功,就得灭蜀或灭吴。司马昭认真分析一番,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