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

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逸凌人物集 访问量:1749 更新时间:2024/1/3 17:22:29

文|飞鱼说史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

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势必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构成了这段历史的总旋律。

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才能生存和强大,这也导致了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相继发生,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变法能否成功也在于主持变法的人,纵观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邹忌在齐国的改革,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成功的莫过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商鞅作为一介布衣,能做到封土列君,其背后少不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而秦孝公和商鞅亦成为了贤君能臣的绝佳代表,秦孝公临死前甚至还打算把秦公之位传给商鞅,那么秦孝公要传位商鞅是真心实意?其实这只是国君御人的方式罢了。

不过说起秦孝公的传位,让飞鱼又不禁想起了刘备死前的托孤,那么这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且听飞鱼细细道来。

秦孝公临死传位。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战国策·秦策》

商鞅入秦之后,三次面见秦孝公,而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从而开了奠定秦国统一华夏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秦孝公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尤其当商鞅在南门口立了一根三丈之木,并扬言:搬到北门就给很多钱,有人搬过之后,并且得到了五十金的高额赏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此后秦国逐渐出现了国人只知商君不知秦公的“尴尬”局面。

那么秦孝公究竟在干嘛,其实他在为商鞅抵挡旧贵族的压力,也正是因为有了秦孝公的默默支持,商鞅才得以在秦国完成两轮变法,从而使得”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不过天公不作美,秦孝公也抵挡不了病魔的缠身和死神的召唤,最终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光,这时候秦孝公却叫来商鞅说出了想要传位给他的想法,结果商鞅推辞不敢受。

商鞅的必死不可。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死后,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其实这时候商鞅已经注定了要死,而且还是很惨的那种,首先,商鞅在刚开始变法的时候就得罪了嬴驷,当时还是太子的嬴驷以身试法,导致被秦孝公重重责罚,而自己的大伯公子虔还被商鞅割掉了鼻子。

也就是说,商鞅是踩在这两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取信于民,为自己树威的,当然此举也得罪了秦国的旧贵族,秦孝公在时,这些人全部蛰伏,但是当秦孝公一死,各个却都跳了出来。

此外,秦孝公传位给商鞅的言语,这也是商鞅必死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哪是一个臣子啊,是一个时时刻刻可以取代自己位置的大隐患。

如果秦惠文王是个大度或者糊涂的人这件事也就没什么,不过偏偏秦惠文王是个野心家,所以秦惠文王刚继位,就车裂了商鞅,此外,还灭了其全族(《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惠文王)遂灭商君之家)。

刘备白帝城托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

说完了秦孝公和商鞅,我们把目光转向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历史上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刘备因关羽之死,怒火攻心,于是不听劝阻起兵攻打东吴,结果以失败告终,心情抑郁非常的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为了能够让蜀国继续长存,刘备就把诸葛亮招到了白帝城,以嘱后事,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嘱托诸葛亮:刘禅能扶则扶,不能扶则自立为君。

诸葛亮听到之后,泪如雨下,表述愿衷心辅佐刘禅,绝不会以己代之,刘备又吩咐刘禅,让其对待诸葛亮就如自己一样,也就是“事之如父”。

后来的结果,就是诸葛亮被蜀国的军政大事活活累死,而刘禅则成为了后世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后来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自然成为了魏国的俘虏,后来司马昭就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飞鱼说:

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假意的是秦孝公,真心的是刘备,为何说秦孝公始假意呢,这是因为秦孝公的传位只是说说罢了,意在试探商鞅辅佐秦氏之衷心。

如果秦孝公真的打算传位于商鞅,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像刘备一样,嘱咐或者强行命令嬴驷视商鞅如父,而秦孝公并未这么做,结合后面的商鞅被车裂,我们就可得知,秦孝公传位之举,其实是宣告了商鞅的“死刑”。

而这两件事情虽然情形类似,其实质却完全不同,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亦是一位有雄心有抱负的明君,而刘禅只是一位“乐不思蜀”的主,这也是导致商鞅和诸葛亮结局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刘备死后,刘禅不问政事,蜀政皆决于诸葛亮,诸葛亮在名义上接不接蜀国,都不重要,因为他是实质上的“蜀主”。

但是商鞅就不同了,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立即就联合了秦国内部的旧贵族,孤立了商鞅,从而牢牢把控了秦国,也就是已经从秦孝公和商鞅的手里,收回了权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君主能力的关乎着国家的走向。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三国志》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秦孝公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要么找到失传已久

  •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奴隶制的逐渐瓦解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孝公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