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秦孝公能吸引六国的人才?和求贤令有关:能强秦国者共分天下

为何秦孝公能吸引六国的人才?和求贤令有关:能强秦国者共分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立豹 访问量:2432 更新时间:2024/1/30 21:33:40

1、求贤令

秦孝公:能强我秦国者,我与他共分天下。

当秦孝公这句话传到山东六国的时候,六国的学子们普遍认为他这是垂死挣扎,毕竟当时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出门便是魏国大军围堵,这种局面下谈何强国?

是呀,福利虽高,但公司已经濒临倒闭,与其去尝试拯救这种公司,何不找一个大公司上班呢?

这,大概就是六国学子们普遍的想法。

魏国国相公叔痤家有一位叫商鞅的中庶子,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这家公司的治理难度虽高,但并不是毫无可能,从这篇求贤令中,可以看到领导人才华和志向都颇为不凡,未必不能改天逆命: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战国时期,秦国都差点被魏国灭国,商鞅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让秦国摆脱偏居一隅的局面,重新走上统一天下的道路呢?

商鞅来到秦国后,通过三局测试,了解到秦孝公不光想让秦国在秦魏战争中一雪前耻,还渴望能够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

对此,商鞅笑了: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2、商鞅治国法

商鞅告诉秦孝公,要想在如此局势下恢复往日的辉煌,一个“苟”字是免不了的:稳住发育,我们能赢!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

守是策略,但具体如何守,又如何以守代攻,改变秦国局势,商鞅提出了三条路:

一、加强君主权力,通过“壹赏”、“壹刑”、“壹教”三法,让民心归附;

“壹赏”指的是奖赏对国家有功劳和举报犯罪行为的人,“壹刑”指的是不论公还是平民,一旦犯罪一视同仁,“壹教”指的是大力倡导关于农战文化的知识,除此之外的思想都应该被禁止。

二、奖励军功,鼓励耕战,让秦王军事和农业一起抓;

三、依法治国,一人犯法,如有包庇者,连坐。

当然,这只是大的框架,落实下去,有许多细节部分,就不一一赘述。

商鞅与秦孝公之间的交情,应了那句“你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老话。

在治理秦国的过程中,商鞅要革除秦人好斗的习惯、移居六国的平民到秦国,这就意味着商鞅会令秦国的普通百姓们讨厌他。

商鞅为了推行依法治国,当时太子犯了错误,商鞅便下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这种严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才是对国家真正有用的做法。

但当时的时代,商鞅等同于得罪了以后的天子,这也为商鞅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势必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构成了这段历史的总旋律。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 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秦孝公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要么找到失传已久

  •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奴隶制的逐渐瓦解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孝公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