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洪春 访问量:536 更新时间:2024/1/31 6:58:00

文|飞鱼说史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

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

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

奴隶制的逐渐瓦解,伴随着的是布衣力量的急速膨胀,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逐渐地走入了政治,彻底打破了奴隶社会任人唯亲的选才标准。

而对于战国初期的魏国来说,它的称霸之路就离不开人才,确切地说是布衣英才,比如说主持变法的李悝,比如说攻灭中山的乐羊,再比如训练出魏武卒的吴起,皆是布衣中的佼佼者。

那么为何魏国会从战国初期的首霸,沦为战国中后期的二流小国呢,其实也是因为丢失了人才,比如说魏武侯赶走了吴起,比如说魏惠王盲信庞涓陷害了孙膑,再比如说魏惠王没能重用商鞅。

说到商鞅,我们后人总是由衷的敬佩,因为他为秦开了帝业。

那么商鞅为何会离魏去秦?其实不单是因为魏国不用他,更重要的是秦国待遇好。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至少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而让秦国就此崛起,这件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公叔痤的举荐让商鞅在魏无立身之地。

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战国策》

魏国的没落离不开魏惠王和公叔痤的“贡献”,公叔痤当魏国丞相的一生,几乎是看着魏国跌下神坛的,当然其中也有他的“神助攻”。

因为他当丞相之前,魏国最合适的丞相人选,并不是他,而是吴起,此时的魏国还是魏武侯的天下,只是魏武侯对吴起很是忌惮,又加上公叔痤从中陷害,吴起被魏国给逼走了。

魏武侯死后,公叔痤继续为魏国发挥着“光和热”,在与秦国争夺西河之地时,公叔痤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当魏国丢掉了整个西河后,公叔痤被秦国放了回去,至于秦国为何会放公叔痤,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公叔痤,此人本事很“挫”,他继续当魏国丞相,是对秦国有益无害的。

果不其然,在公叔痤死前,为秦国尽了最后一份力气,那就是把商鞅从魏国给逼走了,只是因为公叔痤举荐商鞅时说的“不用之即杀之”的话语,让商鞅在魏国再无立身之地。

秦孝公的“与之分土”吸引了商鞅。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秦孝公求贤令原文)

魏国既然不能呆了,但是商鞅也没有立刻就逃离魏国,这是因为如果走得太快,会引起魏王的警觉,而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天才和人才,其实就差一个二,人才往往表现得很聪明,而天才往往却表现的很二,而商鞅无疑是不世出的天才。

所以,他并不是不怕死,而是他已经思索出来了应对之策,那就是等,继续地过自己很“二”的小日子,只为等到公叔痤的举荐,慢慢退去浪潮,自己才能走得更加从容,当然,此时的商鞅亦在等待一个机会。

幸运的是,这个机会并没有来晚,而是刚刚好,这个机会是被秦孝公的送来的,具体来说,是被秦孝公的求贤令送来的,因为上面有四个字异常清晰,那就是“与之分土”。

学而优则仕,满腹经纶的商鞅,自然也不会满足小官小吏,而秦孝公的尊其官,分其土,正好符合商鞅的要求,或许商鞅一直以李悝为榜样,他也梦想着自己布衣出身而做到封土列君,这正是商鞅日思夜想的,于是他毫不迟疑,奔向了即将因为自己而改变的秦国。

商鞅为秦国开了布衣为相的好头。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太史公自序》

商鞅去了秦国,则如蛟龙进了大海,秦国这张白纸,则开始被商鞅画满了图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强秦的根本,正是有了商鞅的变法,秦国才有可能东出争霸,乃至最后的一统华夏。

商鞅的丰功伟绩,我们暂且不论,只说商鞅布衣而被封君对后代秦国的影响,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此后历任的秦君都秉承着从山东诸侯引进治国能臣的原则,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华夏,这点都未曾更改。

商鞅与秦孝公,张仪与秦惠文王,甘茂与秦武王,范雎与秦昭襄王,吕不韦与秦庄襄王,李斯与秦王政(秦始皇),都是秦国重用布衣人才的典范。

可以说,商鞅为秦国开了布衣为相(为重臣)的好头,当然商鞅的死,也为他们的下场做了示范,只是可惜的是,这些能臣都不相信自己也只是秦王手中的棋子罢了。

飞鱼说:

商鞅为何会离魏去秦?不单因为魏国不用他,更重要的是秦国待遇好,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当然,秦孝公也兑现了自己求贤令上的许诺,当商鞅强秦之后,不仅封土列君,还一度想把整个秦国都交到他的手上(《战国策》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不管商鞅的结果如何,至少秦孝公在言语上做到了仁至义尽。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商鞅为秦开了帝业,但他能逃脱身死的下场吗,显然不能,因为商鞅有着非死不可的理由,那就是商鞅的变法太彻底了,秦国的旧贵族早已视其为仇敌,更何况商鞅还得罪过要接秦孝公之位的嬴驷。

只有商鞅死了,才能平息旧贵族的怨恨,从而使秦国可以持续变法,正所谓:商鞅虽死,而商法不灭,其中的缘由尽书于此。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系飞鱼百家号独家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孝公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

  •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