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 访问量:1219 更新时间:2024/1/31 0:34:31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

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

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

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

要么找到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比如张无忌;

要么找到神兵利器,比如杨过。

总之,您得遇上点什么才行。

那秦国遇上了什么呢?

老秦的运气比较好,他遇上了一位自带武功秘籍的辅导老师。不仅教材质量过硬,还包教包会。

这位辅导老师就是将秦国从“穷矮矬”,硬生生打造成“高富帅”的商鞅

一、商鞅从魏国裸辞

商鞅姓姬,属于公孙氏,因此原本叫做公孙鞅。

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理解,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而氏则是不同子孙的分支。

从“姬”这个姓就可以看出,商鞅的出身来历绝对不一般,那可是周天子一脉传下来的。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因此也可以叫做卫鞅。

这里要再重复一下会贯穿本系列文的一个规律---在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普及之前,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完整姓名和详细记载的人物,基本上不会是草根出身,因为那时候获取知识的成本非常高。时间点越往前,这个规律越明显。

所以公孙鞅、卫鞅、商鞅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商鞅这个称呼出现时间最晚,却流传最广。为了保证人名不要换来换去,本文从一开始就统一采用“商鞅”这个称呼。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鞅早年的时候,跟在魏国的相邦公叔痤身边做中庶子,也就是文秘之类的工作。公叔痤很看好这个年轻人,可惜还没来得及推荐提拔,就病重了。

公叔痤:我这才出场就病重了?

魏惠王前来探病,感慨道:您病得这么重,将来国家社稷的事我托付给谁啊?

公叔痤推荐商鞅,说这个小伙子乃是万中无一的奇才,将来可以接我的班。

《史记》中记载魏惠王的反应是“王嘿然”,就是不搭腔了。

其实也怪不得魏惠王这个反应,商鞅这时候才三十出头,之前也没啥名气。

现在公叔痤手一指说:大王,以后社稷之事就交给他吧。这事儿谁能信?

见魏惠王这个反应,公叔痤人老成精,立刻明白他不相信。赶紧又悄悄说:如果大王不用商鞅,就应该尽早除掉他,别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

魏惠王一看好家伙,老伙计你真是病糊涂了啊,一会儿要寡人举国相托,一会儿又要寡人尽早除掉他,这聊天内容咋这么刺激呢?

碍着面子,魏惠王表面答应下来,其实还是没往心里去。

等到魏惠王走了,公叔痤又颤巍巍把商鞅喊过来,将刚才的事情复述了一遍。完了还解释:兄弟啊,我是先公后私,你可别怪我啊!魏王说不定一会儿就会派人过来对付你,你还是抓紧时间跑吧。

商鞅倒是很镇定: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那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除掉我,我才不跑。

魏惠王:看本王藐视的眼神~

这里笔者有个观点:我们看古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个人物对某件事情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例如“我料定某某必会如何如何”、“不出三月,事情必定会如何如何”这样的判断。尤其是到后面三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就更多。

单看某一句话,你要么觉得这个人料事如神,要么觉得他在满嘴跑火车。

笔者认为:所有的判断,一定要有相应的信息来源作为数据支撑。如果没有,那这个判断一定是扯淡。

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别人的某个结论,在心中多问一句,“他哪里来的消息”,往往能避免很多被忽悠的情况。

而史书中记载的,大多是后来经过事实验证的正面案例,所以才会让我们觉得古人的判断好准。

例如商鞅这个事,他凭什么就给魏惠王下判断呢?凭的是他在公叔痤身边的这段工作经历。

魏惠王高高在上,每天要处理很多大事,当然不会注意到商鞅这个年轻人。但对商鞅来说,作为相邦公叔痤的文秘,魏惠王就是他服务的直接对象。

所有的奏章,所有的汇报材料,是不是要由商鞅来负责?

那材料要想写得好,是不是要弄清楚领导的喜好和关注的重点?

久而久之,魏惠王这个人是不是就被商鞅琢磨透了?

正是有了这个信息基础,让商鞅对魏惠王的性格比较了解,才能得出结论----魏王压根就不会在意我。

事实就如商鞅判断的一样,魏惠王从头到尾就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上。之后,伯乐公叔痤去世,在魏国得不到更好发展的商鞅打点行装,准备去秦国投简历了。

商鞅:换地方上班喽~

二、秦孝公面试商鞅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商鞅这次的求职意向非常明确,离开魏国之后,一路向西直奔秦国。

那为啥齐国、楚国这些老牌强国都不考虑呢?因为商鞅看到心仪的职位招聘-----秦孝公的《求贤令》。

《求贤令》字数很多,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关键的内容就一条: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诚邀各国高级人才加盟,无论是谁,只要能让我秦国变得强大,岗位待遇不是问题,还可以给股份!

这个诱惑对于商鞅这样的精英实在是太大了,又有潜力、又肯给股份的初创公司可不好找。

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如何能最快速地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呢?

那当然最好是有朋友在这个公司里上班,约出来吃顿饭聊聊,就什么都清楚了。如果还能帮忙内推,那就更好了。

商鞅也是这么做的,他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帮忙引荐。景监这个人,很多人看名字误以为他是个太监,其实不是。

景监姓芈,芈月的“芈”,而“景”是他的氏。

在楚国最强大的三个家族就是“昭”、“屈”、“景”三家。

这下就比较明确了,景监是有楚国背景的大家族子弟,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太监?

《史记》上没有记载商鞅和景监的关系有多么好,但以景监的身份地位,商鞅千里迢迢到了秦国之后能找到他,而他不怕责备,一次又一次地向秦孝公推荐商鞅来看,两人大概率是铁哥们。

老生常谈,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

景监:找工作的时候想起我来了,哼!

有景监帮忙内推,效果自然不一样,秦孝公很重视,亲自接见了商鞅。

在看完商鞅的简历之后,秦孝公问了一个面试官基本都会问的问题:

如果让你负责这份工作,你具体会怎么做呢?

商鞅一听,表现的时刻到了,立即拿出PPT方案开始讲。

这次商鞅讲的是“帝道”,什么是“帝道”呢?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时候的方法,效仿、舜,用高尚的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样就能够实现国家大治。

秦孝公听了是什么反应呢?

《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时时睡,弗听”。

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给学生上课、给员工开会、还是给客户介绍方案,当你发现别人打瞌睡或者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情商高一点,尽快结束这次对话吧。因为你讲的内容,对方根本不感兴趣。

秦孝公当然不感兴趣,

尧舜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谁知道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那一套东西拿到现在能用吗?

能把河西之地那好几万魏武卒劝走吗?

商鞅走了之后,秦孝公把景监拉过来狂喷一顿:看看你这带过来的都是什么人?这种人能重用吗?

景监挨了骂也很委屈,回去找到商鞅抱怨:兄弟啊,咋回事啊?见到老板你好好说啊,怎么尽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

商鞅说别着急,老板对我的方案不满意,我把方案改一改,这样你再帮我推荐一次。

“帝道”之论不被秦孝公接受

五天之后,景监又一次引荐了商鞅。

(吐槽一下,改个PPT要五天,搁现在商鞅连试用期都过不了)

这次商鞅的方案换了,讲“王道”。

啥叫“王道”?就是学习周文王、周武王的做法,对百姓施加仁爱,这样百姓就会支持国君,国家就会强大起来。

秦孝公听了嘴一撇,还是不满意。

道理是没错,可这个方案需要多少年才能见效?河西的魏武卒已经怼到家门口了,指不定哪一天就打到栎阳,哪有时间这么按部就班地慢慢弄?

如同第一次的翻版,商鞅走了之后,秦孝公又把景监喷了一顿。

挨完骂,景监屁颠颠地又找商鞅抱怨。

商鞅说不急,我再改一版方案,你再帮我引荐一下。

看到这里,发现其实“商鞅三见秦孝公”这个故事里,最牛的人是景监啊!

他是怎么做到在连续两次被pass掉之后,第三次把人带进老板办公室的?

商鞅第三次坐下来,又开始讲PPT了。

他和秦孝公说:前两次是我拿错剧本了,其实我要讲的是“霸道”。

何为“霸道”?就是效仿“春秋五霸”那样,对内想尽办法增强国力,对外谁不服就揍谁,把别人都揍趴下,你就是No.1。

商鞅的“霸道”说中秦孝公的心坎

这次秦孝公终于满意了,秦国要的就是这种快速见效的方案。

他表示:我们可以好好谈谈细节了。

于是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两个人促膝长谈,连续聊了好几天。商鞅把他的详细方案全部梭哈,让秦孝公听得如痴如醉。

有朋友会问,既然这样,那商鞅一开始就拿出“霸道”的方案不就好啦?干嘛要一趟一趟跑,讲“帝道”、“王道”这些秦孝公不喜欢的东西?

其实找工作这种事,永远都是双向的。老板在挑选员工,员工也在观察老板。

商鞅千里迢迢从魏国跑到秦国,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他当然清楚手中的变法方案会引起多可怕的轩然大波,他必须要找一位好老板来支持他。

到创业公司拿股份固然有吸引力,可前提是要能做大做强,万一老板不行生意赔了呢?

所以通过连续三次的面试,商鞅这才确定,秦孝公是对脾气的人,喜欢做实事,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跟着这样的老板,才有发展前途。

三、商鞅舌战群雄

到了这一步,秦孝公是决心也下了,方案也有了,项目负责人也找到了。

那马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秦孝公表示不急。

因为商鞅的方案,几乎是将秦国之前所有的规矩全部擦掉重来,要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到时候反对的声音肯定小不了。

关键时刻,领导的水平高低就看出来了:秦孝公组织了一场辩论,让各方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正方选手:商鞅

反方选手:甘龙、杜挚等人

甘龙等人的说辞和电视里常见的保守派差不多,什么现有的规矩不要轻易改变啦,什么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不要变法啦,等等这些。

商鞅主要说了这么几个观点:

1) 做事情不要拖,犹犹豫豫就办不成事,看准了就马上撸起袖子干。(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 我这么聪明的人写出来的方案,你们这些笨蛋哪里看得懂呢?(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3) 不要动不动就拿以前说事,以前的情况和现在不同,只要能对国家有利,以前的规矩都可以改!(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堆话说完,大家都惊了,这样兼具才华和厚脸皮的人才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秦孝公倒是大喜,就喜欢你骜不驯的样子。

当场拍板,任命商鞅为项目经理(左庶长),不争论了,开始干!

秦孝公:啥都不说了,明天来上班

结语

秦孝公这一波操作,可谓站在了第五层。明明最渴望秦国变强的就是他,却把商鞅拿出来和甘龙这些人打擂台,弄辩论。

你看,不是我不给你们说话的机会哦,是你们讲道理讲不过人家商鞅嘛~

当然这并不是说秦孝公有什么坏心思,而是他作为秦国的一把手,必须要这么做。

高明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下属的怨气和不满集中在自己身上。

变法这个事由商鞅牵头,中间要是出什么岔子,或者有什么矛盾,秦孝公还能出面转圜。

如果要是由秦孝公亲自出面强行动变法,那秦国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至此,秦孝公终于等到了商鞅这位命中注定的“伊人”,接下来就是那一场改变秦国国运的“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究竟神奇在何处,能够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在短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战国一流强国呢?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奴隶制的逐渐瓦解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孝公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