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彩虹文史 访问量:2961 更新时间:2024/1/30 14:11:43

穆公卒后,太子罃继位,是为康公。康公曾为赓续其父助立晋君之传统,欲派兵立晋襄公之弟公子雍为晋君,但是事情没有成功,反而结怨于晋,两国经常兵戎相向,几乎日逐干戈。

然而秦康公并无穆公的雄才大略,才疏而妄图涉入邻国最敏感的君位继承问题,难怪会将国家带向战争的险地!

秦康公

我们从《诗经‧秦风》中的〈晨风〉和〈权舆〉中,《诗序》对秦康公的批评,可以推知他是个忘记父亲志业,并且刻意疏远先君所遗留下来的贤臣,使得祖先基业难以为继的庸君。

我们回顾秦国的历史,秦国从只是西周王朝的区区附庸,疆域原本极小,只占有现在大陆甘肃省天水一带的地方。

秦国地图

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难而东迁雒邑时,秦襄公有派兵勤王的功劳,受到平王的封赏,正式成为西方的诸侯,并赐之岐西之地,相当于今天的陜西省和甘肃省东部,拥有与中原诸侯一般的通使聘享之礼。

虽是如此,秦国仍是中原诸国眼中的夷狄之国,少与中土各国往来。在春秋时期,只有穆公在位时,凭着个人独到的识贤和用人之明,配上优异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曾经闯出一片宽广的天地。

崤山之战

无奈崤山一败,让穆公毕生的志业,几乎毁于一旦。

后来虽然转而经营西陲,独霸西戎,但那是穆公心中的次佳选择,乃情势使然。而酝酿多年的东进之途,一再受阻于晋国,使其东进争霸的企图心,终致功亏一篑,殊为可惜!

康公之后,国势日颓,不但不能延续穆公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完成先君未竟之志,反而与晋国征战不休,国力遂从此一蹶不振矣。

影视剧中秦穆公形象

然而从穆公至献公,忽忽已近三百年矣!在这三百年间,中土各国的政经情势,起了许多根本上的变化。原来在表面上尊王攘夷,但实际上却在诸侯国中,能够一呼百诺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之俦,已不复再见。

代之而起的反而是卿大夫之流,他们擅权专政,互相征伐会盟,威势逐渐凌驾在诸侯之上。

著名者如晋之六卿,齐之田氏等。当此之时,各国诸侯犹安然处之,浑然不觉国家名器,即将堕于贼臣之手。及至田常弑齐简公而自居相位,亦没有一个国家基于春秋大义,出面来讨伐他。

周室肇建以来,周公苦心孤诣所擘画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于焉崩溃无遗。流风所及,三家终于分晋,田氏亦灭齐而自取之,混乱的战国时代从此展开。

秦孝公能在这种周天子名存而实亡,礼乐隳坏,世衰道微的黑暗时代中脱颖而出,成就其先祖穆公一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睥睨山东诸侯的夙愿,难道是太史公将之归诸于"盖若天所助焉"的一句话所能道尽?这样的批评似乎对秦孝公不够公允?

吾人希望从以下的史实爬梳和情理揣度中,能够厘清事实的真相,并且还给秦人(特别是秦孝公)一个真实而明确的历史地位。

乱世之雄主——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名渠梁。穆公之十五世孙,秦献公之太子也。献公卒后,继位为君,此时年纪已达二十一岁了。《史记‧秦本纪》中特别强调孝公成年始接君位,想必是蕴含其必有一番作为的深意存在。

剧照中的秦孝公形象

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幼年嗣位的君主,其命运大都是坎坷多舛的!

在他们成年主政之前,若不是受制于深宫怨妇(太后)之干政,就是被宦官、权臣牵着鼻子走,即使是成年后亦鲜少有所作为。能如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却能力抗权相吕不韦,杀嫪毐,迁母太后于咸阳宫,后更一统天下者,史上能有几人?

故孝公能与其先祖穆公一样,成年始接大位,阅历与心智渐臻成熟,正是其大展身手的良机。而他的事功,几乎是由一道求才诏命开始的。此时的秦孝公,有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分述如下:

祖述穆公之德

此道诏令一开始,就先追述三百多年前的祖宗伟业,搬出穆公这块招牌,所谓"修德行武,广地千里。"那是何等的光采!然则秦孝公欲恢复秦国过去光荣历史之用心,实已不言可喻。

秦穆公画像

在接位的第一年,他盱衡整个国际局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想要克绍祖先基业,突破各国对秦国的封锁,进而与山东六强争王逐胜,非国富兵强不为功?

而要国富兵强的第一步,莫如求贤才能出奇计强秦,因此孝公下了一道著名的求才诏令,他向天下豪杰许下非常优厚的条件。诏令是这么说的:

这道求贤令的目标非常明确,语气十分坚定,影响也极其深远。

克绍献公之业

一个人会不断地提及先人伟业,原因之一,乃是后世子孙不肖!以致造成国家内忧外患,所以孝公不讳言过往的几位秦君,就是造成国家不安、百姓不宁,让国家陷入危机的最大祸首。

所幸在其父献公即位之后,以恢复穆公当年之故地为号召;几次的对外战争都大有斩获,国力有逐渐复苏的趋势。

作战勇猛的秦军

可惜天不假年!因此秦孝公要借着这道诏令,和先前的几位不肖秦君彻底划清界线,走出过去积弱不振的阴霾;进而继承献公想要中兴秦国的遗志。则孝公欲完成其先君恢复穆公之业的苦心,亦跃然于此诏命之上了。

利诱天下豪杰

孝公这道求才诏最大的诱因,并不是建立在号召天下英才,大家共同找回秦国昔日光荣的美丽憧憬上;反而是"尊官、分土"的优厚条件太过吸引人。

这种求才的方法和上古圣王为求贤才,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所谓"极卑极贱,极远极劳"的求贤方法大异其趣。

然吾人于此并没有要贬责孝公的意思,因为所谓"利诱天下豪杰"的作法,实在是当时的整个时代环境所造成,并非秦孝公一人所能独擅。

我们看此求才诏下达之后的第二十五年(公元前336年),孟子去求见梁惠王,梁惠王劈头就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可以知道,当时的整个政治环境和政治活动,都离不开现实功利的考量。

孟子画像

在上位的君王,竞相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的价值。换句话说,也以功利来衡量人才的价值。因此所谓的人才,只不过是君王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罢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国家的名器和一切资源都可以拿来作为交换条件。难怪孟子要大声疾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但是崇高的理念,毕竟不敌政治的现实!在上位者若言必称利,则下位者必多矫舌诡辩之徒。千古以来的中国官场,君以利相诱者,臣亦必以利相终始,岂有仁义可言?

今人王邦雄先生对此一现象,有一段独到的见解,引述如下:

这段话具体描绘了战国时期的君臣互动关系,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真实面相。

孝公这种求才的方式,完全悖离了三代以来礼贤下士的传统价值,和周公旦对待贤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谦卑态度比较起来,相差何止千里?即使和其先祖秦穆公"与人周也"的礼贤作风也绝不相同。

孝公这道公开的求才诏命,所以会名扬千古,当然和它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关。而这一巨大的作用,完全系于一人的身上,此关键人物正是后来变法彊秦的商鞅。

当时商鞅正不得志于魏,魏惠王(即梁惠王)不识其才,甚至认为是推荐商鞅的魏相公叔痤已经病急智昏;商鞅见事不可为,遂西入秦,求见孝公,开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事业高峰。

参考文献:

《史记今注》

《诗经简释》

《秦史》

《秦集史》

《新译吕氏春秋》

《四书集注》

《孟子义理疏解》

《新译说苑读本》

《新译吕氏春秋》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为何秦孝公能吸引六国的人才?和求贤令有关:能强秦国者共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秦孝公

    1、求贤令秦孝公:能强我秦国者,我与他共分天下。当秦孝公这句话传到山东六国的时候,六国的学子们普遍认为他这是垂死挣扎,毕竟当时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出门便是魏国大军围堵,这种局面下谈何强国?是呀,福利虽高,但公司已经濒临倒闭,与其去尝试拯救这种公司,何不找一个大公司上班呢?这,大概就是六国学子们普遍的

  • 秦孝公临死传位和刘备死前托孤有何不同?一个是假意,一个是真心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势必会伴随着腥风血雨,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构成了这段历史的总旋律。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 人到中年,找工作真不容易,商鞅如此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试了三轮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秦孝公

    如果战国是一部连续剧,那我们的男一号秦国,手中拿着的绝对是百看不厌的逆袭剧本。从一开始的人见人欺,到后来的横扫天下,这巨大的反转让我们本能地会问,秦国究竟遇到了什么才实现这人生的逆袭?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风翻盘,必然要有奇遇。要么遇到快挂了的老前辈传你毕生功力,比如虚竹;要么找到失传已久

  • 秦孝公求贤令上“与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冲着这点去了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秦孝公

    文|飞鱼说史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这段历史处处充斥着诸侯国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奴隶制的逐渐瓦解

  • 商鞅入秦就被秦孝公封为左庶长,这个左庶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秦孝公

    关于古人的官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从官职的名称来推断。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导致的。例如,早期人们只需要设立一个部落的大酋长,就可以实现全部事务的处理。然而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来实现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协调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秦孝公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