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夫子这话骂的是相当狠,最初制作人俑殉葬的人,一定会遭到报应,断子绝孙的。孟子解释说,孔子认为用像人的俑去作为陪葬品,等同于用真人陪葬无异,那些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这话又代指开启不良风气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关于这句话,笔者想深究一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只出现于《孟子·梁惠王》,没有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论语》,也没有在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而是在孟子口中。所以很可能不是孔子直接所言,却是孟子所赞同的微言大义。
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者有的是活埋,有的是被杀或自杀后陪葬,是相当粗鄙、野蛮和恶俗的传统。商朝之后的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殉葬已成习俗。《墨子·节葬》记:“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儒家是很反对这事的,因此在汉代及之后,极少杀人或活人殉葬的,最多是死后陪葬,以示恩宠。孔子反对活人殉葬,这与他提倡和坚持的理念截然不同。
前文说的这些东西,看似与秦国没有关系,实则与秦国的盛衰强弱有着必然关系。从史书看,中原诸国卑秦国楚国,虽说与二者地处位置距中原太远、距蛮夷戎狄很近的因素,更多是对秦楚两国文化上的不认同。活人殉葬一事便是如此,中原诸国逐渐脱离奴隶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活人殉葬一事能免则免,不能免就找些家奴来殉葬,秦国则是直接将前代国君的能臣重臣大部分杀死陪葬。《史记·秦本纪》:“二十年,武公死,葬于雍的平阳。开始用活人陪葬,陪葬者达六十六人。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别看人少,两百个不到,其实全是有头有脸的贵族贤才、国之重臣。
这些先君一死、新君殉葬先君重臣的行为直接将秦国打向地狱深渊,形成人才断层,也致使他国能人不愿入秦。越是贤能的君主,殉葬的重臣越多。史书称: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国风·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人恨不得代替他们去死,穆公霸业的重臣全殉葬了,导致秦国迅速走向衰败。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国家能顶住这样的打击,国家大乱从此衰败是理所当然的;先君一死就坑杀那些能干的老臣,这国家谁来治理?如此做法,哪能强盛长时间,顶多强盛一代,后迅速衰败,秦穆公死后的事迹是最好的证明。
笔者个人认为,秦国的真正强大绝对不是从秦孝公,或者从商鞅变法开始的,而是从废除人殉制度的秦献公开始的。“献公元年,止从死。”秦国国君秦献公选择废除殉葬制度,下面的人自然也会有样学样,殉葬而死的人越来越少,秦国人口不再会因为这种理由减少,也让秦国能留住人才保存人才。试想一下,秦孝公从山东六国招揽得到的人才,例如商鞅之流;变法之后商鞅虽死,但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的变法派没死,秦国一日强大过一日。若是没有他们秦国哪能持续强大?若是白起、樗里疾、范雎、吕不韦、甘茂、魏冉等人死于在位君主下,秦国何谈强大,何谈统一六国,何谈嬴政成为秦始皇,何谈建立秦朝。
因此,秦献公的废除人殉对秦国的强大至关重要,否则后世君主只会重蹈秦穆公的覆辙,统一六国只是不切实际的梦。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