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逐客令和陷害韩非子事件,李斯为何表现得那么双标?

逐客令和陷害韩非子事件,李斯为何表现得那么双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五千年桑田 访问量:1628 更新时间:2023/12/25 9:21:30

青史留名,或是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经过惊险的波折和苦难。例如项羽,叔父项梁战死定陶之后,楚怀王便将本应该由项羽继承的权力和军队夺走己用,还被勒令不允许与独自西进的刘邦军竞争破关中入咸阳王关中,被逼无奈走上北战章邯军的路,期间破釜沉舟夺回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终名震天下、威服诸侯。还有刘邦,楚汉战争不知多少次身陷绝境惨死,每次都被他用各种方法逃过一劫。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战胜了惊险的波折和苦难,失败者被波折和苦难打败。带领秦国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向秦朝进发的丞相李斯,儒家圣人荀子的高徒,却是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史书上几乎没有哪位历史人物是没有遇到过挑战和波折的),遇见过两次身不由己的大挑战。

逐客令事件

秦王政元年,六国皆畏秦,尤其是距离最近的小国韩国。韩国担心秦国将自己迅速吞并,便派出水工水利大家郑国入秦国,献策修渠,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秦军无力东征。秦王和秦国都答应了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的建议,郑国开始主持兴建这个一工程。可是在后来东窗事发,郑国是间谍、是韩国疲秦的计谋的事暴露,秦始皇大怒欲杀之,同时秦国宗室们也在鼓吹着“秦国是秦国人的秦国,六国肯定有很多是间谍前来秦国,想削弱秦国帮助祖国的,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把这些人全部赶出秦国,还秦人的秦国”,嬴政听着有理便下发《逐客令》——各国来的客卿限期之内离开秦国,否则后果自负。

对这一事件,郑国和六国客卿是怎么应对的呢?郑国找到秦王政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听之有理,不杀,这事对秦国的确是利大于弊。而六国客卿呢?大部分是选择收拾细软准备回老家,有一部分则是努力想秦王政收回成命,但收效甚微,唯独李斯,一封《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让秦王政收回逐客令,也让李斯以大才身份顺利进入到秦王政的视线。

李斯说的东西不复杂,先是拍了拍秦国和秦君的马屁,再说六国人对秦国做出的贡献,逐出他们会让山东六国强大。

陷害韩非子事件

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他们一位仕秦国、一位仕韩国(韩非子是韩国宗室)。公元前236年,李斯奉王命出使韩国,偶遇十余年未见的韩非子,韩非子非常开心,将自己所作的《孤愤》《五蠹》等篇章全部给李斯看,李斯看完觉得很不错,就带回去给秦王政看。秦王政看完,惊韩非子为天人;遂于次年攻秦,胁迫韩王派出韩非子出使秦国,“与韩非谋弱秦”。韩非抵达秦国之后,被秦王政以国士之礼相待,李斯闻之,心中暗暗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向秦王政推荐韩非,一旦韩非被重用,自己必定会被排挤,甚至有杀身之祸。

利益和生命感到威胁的李斯没有坐以待毙,联合起被韩非说坏话的上卿姚贾一同陷害韩非,而用的借口与昔日秦国宗室驱逐六国客卿的理由一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王上欲吞灭山东六国,韩非到头来肯定是帮韩国害秦国的,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王上用不上他,留住他再放回去是个祸患啊。不如给他安上了罪名处死罢了。秦王政一听,是哦,是这个道理,你去安排吧。就这样,韩非被李斯被诬陷坑杀了。这件事,秦王政也起了主导作用:若不是他对韩非对自己这位天下最强诸侯的爱答不理心存怨气,以他的智慧不会不知道李斯是在借刀杀人。

为何如此双标?

双标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李斯也是如此。同样一个性质的事,同样一个问题的理由,李斯竟能做出如此不同的答复,颠倒黑白。李斯为何如此双标呢?说起来很简单吧,利益相关。李斯在逐客令和韩非子事件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前者李斯是以受害者的角度去劝服秦王政不要逐客,后者是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去劝说秦王政杀了韩非免除后患。再简单来说,李斯心中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正义和原则,只有权势和利益,只要威胁到这两者,他什么都不管,必须消除威胁。所以才有置师情友谊于不顾的坑杀韩非子的事件。

此事定下,韩非子恐怕是再也没见到过秦王政,被“好朋友”李斯干脆利索地了结了生命。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标签: 韩非子

更多文章

  • 李斯害死韩非子,秦始皇为何没有惩罚李斯?反而更加的信任他

    历史人物编辑:胡先生说史标签:韩非子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不仅在现代是如此,在古代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纵横天下的谋士都有着同一个师傅,战国初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如此,他们虽然都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但是两个人却最终在战场上相见,庞涓更是被孙膑设计杀害。后来的苏秦和张仪也同样如此,他们跟随鬼谷子学习的是纵横术,两个人一个倡导合

  • 韩非子与李斯,到底谁更厉害?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的嫉妒吗?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韩非子

    用现在的话说,韩非与李斯有同窗之谊,韩非最后又是死于李斯之手,两人之间的感情往往被后人揣测,到底是惺惺相惜呢还是互存嫉妒之心,又或者说,都想将对方置之于死地。李斯比韩非厉害?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很多人都对韩非的著书和理论持不赞同的看法,并且将韩非与李斯做对比,他们认为:与韩非相比,李斯出身不高,但

  • 李斯官场升职记:从小吏到名相,除掉韩非子却败给赵高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韩非子

    屠格涅夫在著作《罗亭》中说道:“世界上有三种利己主义者,第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要自己活着,也要别人活下去;第二种是自己要活着,却不让别人活;最后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而李斯恰恰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显著代表,作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人生是怎样发展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缘

  • 韩氏家族出一上联“韩非子,韩信,韩雪”,赵氏不服气霸气回复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韩非子

    姓氏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姓氏中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现在不少人戏称,商业大亨的楼盘比不上一处看似平平的祠堂,而同姓的人就想沾点光。对对子是古代到如今都源远流长的文化,就有韩氏家族出了这样一上联:“韩非子,韩信,韩雪”,实在令人佩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

  • 《韩非子》:经典治国理念,掀起文坛灾难,是个有功有过的政客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韩非子

    历史上的韩非就是我们所尊称的韩非子,既然能被现代人以“子”尊称,就是说明他们有一定的贡献,有一定的才能。比如说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这些都是古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而韩非子就是法家的传人,虽然韩非子是法家的传人,但是他却与法家的创始人荀子,也就是韩非子的老师,他们二人的一些观点和政策却是大有

  • 他是《大秦赋》中的荀子,83岁傲骨仙风,20岁已是俊男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生活说说标签:荀子

    荀子的扮演者许还山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说,《大秦赋》中许还山所扮演的荀子自带仙气,一登场就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出尘之感,连人物所在的稷下学宫都被衬托得直如天上宫阙。在海边的一场戏,许还山更是将荀子的仙风道骨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袭长袍迎风而立,似将羽化而登仙。除了荀子一角,许还山在40年的演艺生涯中还塑造了

  • 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在其理论上的影响与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杨洋洋标签:荀子

    文丨认知历史编辑丨认知历史引言荀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对于礼的这一认识,而且在其著作中对礼做了更为详细、更为系统的阐述。荀子之礼既是“分”之制与“别”之序的产物,又是其思想体系中极为新的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是我们传统礼学思潮发展历史中最为新的的代表人物之一。礼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新的

  • 孔子是儒学大师,荀子却说他做了宰相第七天后就杀了少正卯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鉴己标签:荀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一直提倡仁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一。而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一直就是迷雾重重,引发过很多人的争执,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以荀子为代表的人就坚信孔子杀了他,他在《荀子*宥坐》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

  • 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的关系,以政治和伦理,为最终归宿和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荀子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孔门嫡传自居,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他还借鉴吸收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最为昌盛的思潮,战国中后期的许多学者都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长年在稷下学宫讲学。而稷下学宫中的主要思潮即为黄老之学。可以说荀子思想的许多方

  • 封建王朝沿用两千年的,不是孔子思想,而是荀子?礼法并施讲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娱在笑牛标签:荀子

    孔子说,我是儒家的建立者,被称为圣人。孟子说,我是儒家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荀子说,妈卖批!好听的称呼都被你们俩给挑了,索性把儒家思想给颠覆了算了。于是乎,一位旷世天才就此诞生,他所提出的礼法并施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思想。别看孔圣人高悬于庙堂,其实后世王朝的统治者不信他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