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韩非子的报国之情,献策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韩非子的报国之情,献策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涛爱历史 访问量:4753 更新时间:2024/1/5 14:04:21

秦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六国源源不断地发起了反抗。赵国的廉颇、李牧,楚国的项燕,燕国的太子丹,魏国的信陵君都是一时之英杰,而在七国之中有些小透明的韩国却只有一个人发起了另类的反抗,他的名字是韩非。

历史恩怨,弱韩与强秦

韩国在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弱国一直小心谨慎,除了申不害变法时期一直都瑟瑟发抖,除了跟着乐毅联军打了一次齐国之外都非常本分,却因为懦弱得罪了人。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根据范雎提出的经典“远交近攻”的策略。

派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直接切断了韩国和上党十七座城池的联系,韩国上下一片震怖。

怯懦的韩国并不敢与秦国争锋,派遣阳城君出使秦国,请求靠把上党十七座城池的所有权都交给秦国来平息秦国的怒火。但是这种与虎谋皮的做法遭到了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的强烈反对,冯亭把上党的土地献给赵国来对抗强秦,由此爆发了秦赵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还是把冯亭这笔账记在了韩国头顶。

黑云压城,韩非谋求出路

而我们的主人公韩非此时还在楚国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博览群书,不只钻研儒家经典,对于法家的管仲、商鞅、慎到的著作也爱不释手,兵家的孙武吴起将政治与军事合一,军政综合强国的思路也深深影响了他。

终于,韩非融合各家思想,杂王霸之术,写下了《孤愤》等五篇著作。学有所成的韩非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到韩国,想要用他毕生所学改变韩国积弱积贫的状况,但是他会那么简单如愿以偿吗?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不会因为出现某个人或者少了某个人就发生大的改变的,韩非也不例外。怀着满腔热血回到韩国的韩非发现自己尽管有报国之心却无处安放,只能借酒浇愁。公元前236年,韩非的同门师弟李斯奉嬴政之命来迫降韩国。

师兄弟见面之后韩非向李斯出示了自己所写的书,李斯认为韩非非常有见地,以他的没有必要非要呆在韩国,并且带走了韩非的著作回国,而韩非的想法则不同。

兵行险着,韩非入秦存韩

韩非认为虽然自己在韩国得不到重用,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李斯进入秦国面见嬴政,行苏秦张仪之事说服嬴政存韩灭赵对韩国也是一条出路。李斯回到秦国之后将韩非的著作呈交给了嬴政,嬴政大为赞赏。

秦以法强国,而韩非将法家思想整合,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削弱私门势力的学说,这使得当时仍然受吕不韦压制的嬴政更为欣赏,嬴政决定要见一见这位学者。

巧舌如簧,韩非献策于秦

公元前233年,韩非受韩王之命出使秦国,与嬴政在时事、人物、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韩非认为,作为臣子应该谨守本分,为君王分忧,明明不知道却非要去说,是愚蠢;明明知道却不愿意说,是对君王的不忠;说了用的方法不对也会招致死罪。

尽管如此,我也想要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诉大王您来让您评判我的罪。韩国已经像臣子一样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韩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没有一点怨言。

赵国作为强国已经存在多年了,聚养能征善战的士卒来和秦国对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您现在不顾赵国带来的隐患而去攻打像您臣子一样的韩国,岂不是正中了赵国的计谋,给了赵国休养生息的机会吗?

您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我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但是越是像这样大的目标志向就越是不能够按照常理去思考。此刻我斗胆为您出谋划策:我认为合适的方案应该是向楚国去宣传赵国奸诈的诡计不让楚赵联合,向魏国送去质子安抚。

再率领韩国一举攻克赵国,这样就不会被诸侯合纵而为难,即使赵、齐联合也不是您的对手。灭掉赵国之后魏国也是唾手可得,韩国则只需要一封书信就可以收服,三晋之地一举拿下,楚齐燕又需要多久去攻打呢?

人难逆天,韩国退出舞台

韩非费尽心思的这番说辞的确非常精彩,但是遭到了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认为韩非只不过是在诡辩,他的说辞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核心,就是存韩,不是为秦国着想。嬴政认为李斯切中要点,将韩非下狱,不久韩非忧愤而死。

公元前230年,嬴政内史腾攻打韩国,一战攻克韩国国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总结:韩国只不过是秦国一统六国的开胃小菜,作为七国之中最弱的存在,灭亡是早晚的事情,韩非纵然天资聪颖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是韩王安的怯懦与卑微又让我们对韩非产生了无尽的痛心。

标签: 韩非子

更多文章

  • 逐客令和陷害韩非子事件,李斯为何表现得那么双标?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韩非子

    青史留名,或是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经过惊险的波折和苦难。例如项羽,叔父项梁战死定陶之后,楚怀王便将本应该由项羽继承的权力和军队夺走己用,还被勒令不允许与独自西进的刘邦军竞争破关中入咸阳王关中,被逼无奈走上北战章邯军的路,期间破釜沉舟夺回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终名震天下、威服诸侯。还

  • 李斯害死韩非子,秦始皇为何没有惩罚李斯?反而更加的信任他

    历史人物编辑:胡先生说史标签:韩非子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不仅在现代是如此,在古代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纵横天下的谋士都有着同一个师傅,战国初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如此,他们虽然都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但是两个人却最终在战场上相见,庞涓更是被孙膑设计杀害。后来的苏秦和张仪也同样如此,他们跟随鬼谷子学习的是纵横术,两个人一个倡导合

  • 韩非子与李斯,到底谁更厉害?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的嫉妒吗?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韩非子

    用现在的话说,韩非与李斯有同窗之谊,韩非最后又是死于李斯之手,两人之间的感情往往被后人揣测,到底是惺惺相惜呢还是互存嫉妒之心,又或者说,都想将对方置之于死地。李斯比韩非厉害?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很多人都对韩非的著书和理论持不赞同的看法,并且将韩非与李斯做对比,他们认为:与韩非相比,李斯出身不高,但

  • 李斯官场升职记:从小吏到名相,除掉韩非子却败给赵高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韩非子

    屠格涅夫在著作《罗亭》中说道:“世界上有三种利己主义者,第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要自己活着,也要别人活下去;第二种是自己要活着,却不让别人活;最后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而李斯恰恰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显著代表,作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人生是怎样发展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缘

  • 韩氏家族出一上联“韩非子,韩信,韩雪”,赵氏不服气霸气回复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韩非子

    姓氏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姓氏中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现在不少人戏称,商业大亨的楼盘比不上一处看似平平的祠堂,而同姓的人就想沾点光。对对子是古代到如今都源远流长的文化,就有韩氏家族出了这样一上联:“韩非子,韩信,韩雪”,实在令人佩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

  • 《韩非子》:经典治国理念,掀起文坛灾难,是个有功有过的政客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韩非子

    历史上的韩非就是我们所尊称的韩非子,既然能被现代人以“子”尊称,就是说明他们有一定的贡献,有一定的才能。比如说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这些都是古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而韩非子就是法家的传人,虽然韩非子是法家的传人,但是他却与法家的创始人荀子,也就是韩非子的老师,他们二人的一些观点和政策却是大有

  • 他是《大秦赋》中的荀子,83岁傲骨仙风,20岁已是俊男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生活说说标签:荀子

    荀子的扮演者许还山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说,《大秦赋》中许还山所扮演的荀子自带仙气,一登场就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出尘之感,连人物所在的稷下学宫都被衬托得直如天上宫阙。在海边的一场戏,许还山更是将荀子的仙风道骨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袭长袍迎风而立,似将羽化而登仙。除了荀子一角,许还山在40年的演艺生涯中还塑造了

  • 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在其理论上的影响与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杨洋洋标签:荀子

    文丨认知历史编辑丨认知历史引言荀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对于礼的这一认识,而且在其著作中对礼做了更为详细、更为系统的阐述。荀子之礼既是“分”之制与“别”之序的产物,又是其思想体系中极为新的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是我们传统礼学思潮发展历史中最为新的的代表人物之一。礼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新的

  • 孔子是儒学大师,荀子却说他做了宰相第七天后就杀了少正卯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鉴己标签:荀子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一直提倡仁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一。而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一直就是迷雾重重,引发过很多人的争执,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以荀子为代表的人就坚信孔子杀了他,他在《荀子*宥坐》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

  • 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的关系,以政治和伦理,为最终归宿和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荀子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孔门嫡传自居,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他还借鉴吸收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最为昌盛的思潮,战国中后期的许多学者都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长年在稷下学宫讲学。而稷下学宫中的主要思潮即为黄老之学。可以说荀子思想的许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