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的关系,以政治和伦理,为最终归宿和目的

荀子与战国黄老之学的关系,以政治和伦理,为最终归宿和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锦 访问量:3310 更新时间:2024/1/16 17:34:15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孔门嫡传自居,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他还借鉴吸收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最为昌盛的思潮,战国中后期的许多学者都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

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长年在稷下学宫讲学。而稷下学宫中的主要思潮即为黄老之学。可以说荀子思想的许多方面都受到黄老之学的深刻影响。通过借鉴和吸收黄老之学,来弥补先秦儒家思想的不足。

一、荀子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同孟子一样,荀子的天人观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荀子的天人观继承了孔子与孟子对天人关系的许多看法和观点,但也深受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影响。

天在荀子眼中并不是商周时期的有意志的主宰者,也不是能够决定人类命运的最终归宿,更不是人的道德属性的最终来源。天的实质就是自然之中运行的星辰﹑日月的生落﹑四时的交替,也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这就是荀子眼中的天。

在儒家传统之中,天大部分时候都是主宰之天和命运之天。孟子创造性地将天和人结合起来,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最终来源于上天,天是道德的最终源泉,天被称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荀子的这种对天的彻底的自然主义看法,以及强调“天职”和“天功”的态度,显然是对战国黄老之学自然主义天道观的继承和发展。

战国黄老之学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但黄老之学还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了发展。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原,世间万物都由道所产生的。在老子那里是世界本原,生天生地的“道”。

而在黄老之学思想之中让位于天地,由之前的天地在道之间转变为道在天地之间,荀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是天地所生,这与黄老提高天的地位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

荀子将天看成是不带任何意志的大自然,肯定了天的物质属性。同时,因为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因此天生成万物都是不可抗拒的,是自然而然的。荀子其实想说的都是大自然化生万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和不可抗拒性。黄老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荀子,荀子对黄老之学自然之天思想的借鉴和吸收,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二、荀子的气本原论思想

解释了天的本质含义之后,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这种自然之天以及宇宙的世间万物是由什么所组成,即世间万物本原的问题。以及世间万物又是具体怎样生成的问题。

所以荀子提出了世间万物由气所构成的气本原论思想以及事物内部的阴阳二气互相运动产生万物的思想,这也受到了黄老之学思想的影响。荀子认为水火是由气所构成,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没有

知觉。禽兽有生命有知觉但没有道德意识。人有生命有知觉有道德意识。最为重要的是,不管是任何物质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气所构成的。

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可以说是万物的本原。儒家孟子虽然也有对气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对气的存养以及存夜气的说法。但是先秦时期对气这一哲学概念论述最为详细的无疑是黄老之学。

世间万物的本原是气,那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呢?荀子认为万物的产生并不是上帝或者鬼神的作用,而认为是事物内部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运动的结果。这就进一步肯定了天的自然主义性质,切断了与鬼神上帝等有神论相联系的环节。综上,黄老之学认为万物的最终本原是气,气具有无形和化生万物的特点。

世间万物就是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的范畴扩展到宇宙和人间社会各方面。从此也可以看出,荀子对气的论述之中黄老的痕迹所在。

三、荀子的“天地有恒常”与“天行有常”

荀子不仅认为天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同时还认为天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天有自己的客观运行发展规律,不会因为的贤能而存在,也不会因为的残暴而消亡。天的运行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任何人不能把主观意志强加于天之上,这便是荀子的天道观。

人类社会与历史也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可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人之道。大到国家层面的治理,有所谓的治国之道。小到家庭内部的尊卑长幼,有所谓的治家之道。

君主与臣下之间又有需要双方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君道和臣道。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有自身需要遵循和适应的规律和原则,统称为某道的形式。正是春秋时期天道观的产生和发展,促使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学概念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天,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荀子对天道观的理解和认识。

四﹑荀子的人道效法天道

因为天是自然而然的,荀子提出了他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这并不是说天与人毫不相干,而是说天和人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和职分的意思,其和天与人相区分的意思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在这个理论前提下,荀子又提出了所谓“天职”和“天功”的概念,荀子认为这是天本身的职能和功能,人没有必要去了解这些事情,否则的话就是与天争职,是不明“天人之分”的表现。这是荀子对天本身的职能所做出的判断。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显然是对“天道自然”和“天行有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正是对黄老之学自然之天的肯定以及对天客观规律性思想的借鉴,促使荀子提出上述思想。

五、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天与人之间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职能,两者并不能互相僭越。那么人本身的职能和职分具体又有哪些呢?荀子提出了他“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在遵循天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了解哪些是天的职能,哪些是人的职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意思,和征服自然以及人定胜天没有任何联系。

六、荀子的不求知天

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不求知天”的观点。荀子认为对于天能够和应该了解的,止与天所表现出来的并且为人们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现象。

对于地所能够和应该了解的,止于地所表现出来的适宜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四时所能够和应该了解的,止于四时表现出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节令变化;对于阴阳所能够和应该了解的,止于可以调节的阴阳和谐的现象而已。

这就是荀子所认为的人能够认识的自然,人不能与天争职,超出此一范围,那便是“天职”和“天功”,是天本身的职能和职分。人与天的职能不能够互相僭越,人不能也没有必要去认识天的职能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背后所潜藏的客观原因所在。

荀子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并不在知识上的不懈追求,相反其根本在于不脱离社会行为本身的伦理道德实践。从荀子对“道”本身的界定也可以看出他思想之中的儒家色彩。

荀子的自然主义天道观,有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我国自古以来便认为君主是代天治理万民,天子的权力来自于上天。天有赏善罚恶的能

力,对于人世间的君主如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话,就会作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荀子对天的理解突破了商周时期认为天是具有意志的至上神,天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的思想,将天还原为不带任何人格色彩的自然之天。天本身就是各种自然现象,这种将天看做自然之天的思想不同于儒家孔孟对天的态度。

老子有“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的状态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后学则有“无为为之之谓天”的思想,将天纯粹看做是与地相对的自然物和大自然,这些思想都想影响了荀子,对他提出“天道自然”的自然之天的思想提供了借鉴。

七、总结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伦理与之前相比都经历了极大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矛盾和问题都是无比的艰巨。

一家思想或言说无论如何不足以应付此种现实的困难。但正是这样一个政治上纷乱的局面,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的环境,为诸子百家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荀子借鉴吸收了黄老自然主义天道观,在其论述中大部分都将天看成是自然之天。同时荀子还借鉴黄老气本源论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由气所构成。在名学思想上,荀子与黄老二者互相影响。其名学思想的政治内涵及意义都以政治和伦理为最终归宿和目的。

当然,荀子的借鉴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从始至终荀子没有舍弃儒家传人的理想和抱负。正是因为荀子融合百家的思想,为儒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儒学也正是因为吸收借鉴了其他学派思想,才为其适应新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封建王朝沿用两千年的,不是孔子思想,而是荀子?礼法并施讲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娱在笑牛标签:荀子

    孔子说,我是儒家的建立者,被称为圣人。孟子说,我是儒家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荀子说,妈卖批!好听的称呼都被你们俩给挑了,索性把儒家思想给颠覆了算了。于是乎,一位旷世天才就此诞生,他所提出的礼法并施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思想。别看孔圣人高悬于庙堂,其实后世王朝的统治者不信他那一

  • 荀子见秦王,为刚猛秦国添柔和;范雎荐蔡泽,功成名就全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荀子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秦国失利,损失惨烈。主将王龁败逃,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赵国。范雎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成为泡影,曾经雄心壮志的他,遭受不可承受的打击。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报恩,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根据秦国法律,投

  • 孟子的名句,墨子的名句,荀子的名句,古人的智慧,需要仔细体会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荀子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孟子,墨子,荀子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一、孟子,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 从荀子“王霸思想”、贾谊《过秦论》看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荀子

    一、王霸思想王霸思想是什么?王霸思想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其处于战国末期,又是秦赵相争的赵国人,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其以《王制》、《王霸》两文来阐述了王霸思想,由于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历史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成者。儒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

  • 《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中郎将V标签:荀子

    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荀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高徒出名师”,很多名师都是在自己的学生成了大牛之后,反过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老师,最后老师也慢慢成了顶级牛人。名师与高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水平高自然能教出来好徒弟,徒弟成了大牛自然反过来证明了老师的水平之高,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个非常悲剧的老师

  • 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荀子

    自孔子对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创始性贡献开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他们的底线思想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先秦儒家底线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底线思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为人需知耻,以耻端其身为人需知耻是

  • 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荀子

    文/印象历史品读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孔子、孟子、荀子被称为儒家三大巨头,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三位先人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大人物,但在当时,儒家圣贤的名单上却始终没有记录荀子的名字。 荀子名况字卿,有时大

  •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荀子

    李斯和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儒家的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