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公在位五十年,由于在位时间太长,秦文公的太子还未等到自己继承国君之位就去世了。于是秦文公便改立他的孙子嬴立,是为秦宪公。
秦宪公继位时只有九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但爷爷秦文公早就为孙子铺好了未来的路。秦文公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来辅佐秦宪公,他们分别是大庶长弗忌和威垒三父。
其中大庶长一职,是秦国独有,东方诸侯并没有这种官职。他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类似于后来的丞相一职,他也是春秋初期秦国最高官职,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威垒则是秦国春秋初期的一个军事职官的名称,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大司马一职,掌管着秦国的军队。
秦文公把这两人安排来辅佐秦宪公,这两人都是秦文公信得过的人,能够很好地按照秦文公的遗愿来治理秦国。既保证了秦国国家运行的稳定,又可以让二人互相制衡,保护秦宪公能够顺利地过渡到成年,将来执掌秦国的大权。
果然秦宪公继位的第二年,弗忌和三父二人就按照秦文公的治国理念,继续东出的战略,贴近东方诸国。于是又将秦国都邑继续向东迁到平阳,在今陕西陈仓境内。迁都平阳地区,秦国不仅离东方的周王室更近,加强与东方诸国的交流,而且所拥有的土地更加广阔、富饶。
可以看到,秦国从一开始的西部甘肃边陲,一步步东进到关中平原,再到最后东出统一六国,秦国的国君脑子里始终有一个求变的思维。也许是在西北长期与西戎作战的缘故,秦国国君总是能够打破固有思维,冲破边界,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也是秦国能够强大的根因吧。
等到秦宪公三年,秦国在外交方面也继续执行东出的战略。一方面拉近与周天子的关系,此时周桓王刚继位不久,急需诸侯的支持,秦国积极纳贡,适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赢得了周天子的好感。另一方面,秦宪公与周朝的礼仪之国鲁国联姻,秦宪公娶鲁国公主鲁姬为夫人,拉近来与鲁国的关系。
之后秦宪公继续与西戎作战,首先攻打西戎部落的一支亳戎,在今陕西长安区附近。并击败亳戎,将其赶跑,占领了这部分土地。
秦宪公成年后,他已经不满足于只和西戎较量了,他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他旁边的诸侯小国。此时秦国的东面有一个诸侯国是芮国,大概是在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境内,这个小国芮国像一颗钉子一样挡在了秦国东出的路上。很显然,秦国要继续东出,就要除掉这颗钉子。
于是在秦宪公七年,芮国的国君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于是把儿子芮伯万赶出了芮国,芮伯万便跑到了东面的魏城居住。秦宪公一看机会来了,于是派兵攻打芮国。不只是轻敌还是第一次对诸侯作战经验不足,秦军竟然被打败了。秦宪公第一次和诸侯国的较量以失败而告终。
但秦宪公气不过,于是第二年叫上周天子周桓王,在周天子的派兵帮助下,从魏城把芮伯万给捉了回去,这才解了气。这个小国芮国到了后来他的孙子秦穆公的时候才正式被秦国所吞并。
秦宪公十二年,正当秦宪公征讨西戎小国荡氏的时候,突然发病去世,终年才二十一岁,可谓是天妒英才了。
秦宪公虽然英年早逝,但在他在位的这段时间里,他继承了爷爷秦文公的治国方略,继续东出,迁都平阳,驱逐西戎,联姻鲁国,拉进与周天子的关系,也算是秦国的一代明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