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旁边的魏惠王也想学秦孝公的先例,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讽刺的是,商鞅就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魏惠王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高兴,就拜庞涓为将军。
庞涓不负魏惠王的期待,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魏国附近的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就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魏国的势力与实力不断增强,魏惠王愈发的信任庞涓。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窗孙膑,统兵治国的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夸赞他的才能,流露出想招揽的意思。庞涓于是先下手为强,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了魏国后,渐渐地取得了魏惠王的赏识,庞涓为了巩固自己在魏惠王心中的地位,保障自己的权势,于是捏造罪名,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在这般绝境之中,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此时到魏国访问,觉得孙膑不同凡响,就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了齐国。
当时齐国有个权臣叫做田忌,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就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就这样,孙膑在齐国安顿了下来,虽然此时已身有残疾,但他心中复仇的怒火从未灭却!
田忌经常与齐国贵族之间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有一天孙膑发现比赛的马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
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这也就是“田忌赛马”的典故由来。之后田忌就势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这就样孙膑渐渐地取得了齐威王的信任!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招架不住,向齐威王求救,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之地赠予齐国。齐威王应允,于是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一开始田忌想直接打到赵国的邯郸攻击魏国军队,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去做。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一碰就开仗,魏部卒长途疲惫,不是以逸待劳的齐军对手,很快就败了。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也就是“围魏救赵”的典故由来。师兄弟间这一回合的对决,毫无疑问是孙膑的胜利。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又退兵赶回去,但此时齐国的军队已经打入魏国境内,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
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向士兵们说:“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
庞涓果然当晚赶到马陵道,看到了砍去树皮的大树,黑暗之中隐隐约约见到树木上写着字,于是上前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余万人,还俘虏了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过来,师兄弟间这第二回合的对决,以庞涓的死宣告了孙膑的胜利。
庞涓与孙膑的斗争,也是当时魏国与齐国之间的斗争,结果是齐国打败了魏国,成为中原新的霸主,如若当初庞涓的心胸宽广一点,留下孙膑在魏国,师兄弟之间一同共事,不知道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