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肖瑶 访问量:1112 更新时间:2024/2/14 22:19:35

孙膑庞涓的故事,坊间广为流传,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版本是:孙膑,战国齐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年青时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干不及孙膑,便将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此人称孙膑。后来他通过齐国使臣的帮助潜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赏识,推荐给齐威王,受任军师,经过“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和“围魏救韩”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身死,孙膑名显天下。

如果没有顺应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即使孙膑在战争中运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智慧和计谋就能改变当时的历史格局?庞涓兵败身死,难道只是因为其性格嫉贤妒能,骄横自负、心胸狭隘才造成的么?那些偶然的历史事件堆叠出的必然结果,成王败寇,孰是孰非,又怎能妄加评论呢?

一、社会结构的改变、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促使战争形式发生变化

战国初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导致士兵不再是贵族的“私属”,其成分变为以农民为基础的新“国人”,其从事生产生活和战争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其次战国时期出现了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先进的攻城器械,比春秋时期的铜制器械更广泛用于战争;军队数量猛增且士兵素养提高,军事行动范围扩大,从而战争方式由春秋时期的车阵作战转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骑兵野战和包围战等多种作战方式。

在战国初期魏国成为第一强国,是因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率先变法改革。庞涓到魏国之后在军事上确实做了很大贡献,发挥魏武卒步兵方阵的优势使得宋、鲁、卫、郑等国臣服于魏国,此后征韩伐赵,讨秦抗齐,即使在桂陵之战失败后,还能打败秦军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不失为一代名将。

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之初,魏国属于进攻方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赵国因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其多以骑兵为主,步兵战力稍逊,在攻城防守战中很吃亏,魏军以己之强攻彼之弱必胜。其实真正能威胁魏国霸权地位的是韩国,韩国经申不害改革之后,在平稳中实现了转型国力日盛,至少韩新军战力远胜于赵国,韩军据守抗魏三个月,足以证明“劲韩”之称。只是韩军没有出色的将帅且作战经验和实力稍逊魏武卒,以至于终于被打败。

战争思想的变化,突出了兵家的诡道本质。孙膑两胜庞涓是真正把兵家诡道本质以运动战淋漓尽致的挥洒了出来,至此智慧与计谋在战争中大放异彩。春秋时期战争讲究“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的战争礼逐渐被摒弃,多种作战手段相继出现。《孙子兵法》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思想,孙膑善于谋划、虽然两次都是“围魏”,但在战术谋略布置上有很大不同,桂陵之战“避亢捣虚,攻其必救”,主要在于攻其必救,选地设伏;庞涓带领少数部队进入桂陵,被围兵败,输于“阳谋”而非魏军战力本身。

马陵之战“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主要在于制造假象,诱敌深入。孙膑根据时势的不同,做出正确的战术谋划,一举围歼魏军。而庞涓深信兵法中的固有模式:带兵走百里去争利,先头部队会受挫;走五十里去争利,士卒也可能逃亡这一传统观点,在追击齐军过程中,受到“减灶示弱”的迷惑,误认为齐军逃亡严重,军心不振,便丢下步兵,只带一支轻装部队,兼程追赶,终致孤军深入被围自刎身亡的下场。

二、魏国内部奢靡腐化,魏惠王四处树敌,人才流失才是导致魏国衰落、庞涓兵败的元凶

从地理环境来说魏国处于天下之中,属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魏国没有赵国那样的南北战略纵深,使赵国不会被一击必杀。魏国没有秦国那样居高临下的地里优势,俯瞰山东六国,可攻、所向披靡;可守,固若金汤。也没有齐国那样的富裕,有足够的实力与之对峙;更没有楚国那样的地缘广阔,带甲百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魏惠王时期战略选择上出现失误,好大喜功、四面出击,营造了一种“慕虚名而取实祸”的形象工程,导致魏国四面受敌,国力日衰。

再者魏国的变法终究没有延续下去,也是其慢慢衰落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魏国内部的守旧势力过于庞大。这个问题在其他变法国家都出现过,但魏国的情况最严重。当年吴起也沦为国内旧贵族争权夺势的牺牲品被迫出走楚国,如果魏国在吴起的指导下,顺应时势进行第二次变法,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呀!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的,内无雄主支撑,外无强臣维护的状况下,变法不彻底,反扑的危害越大。

除此之外,最要命的是魏国承袭晋国公卿大夫旧制度下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新进人才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压,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庞涓时期,魏相公叔痤(设计逼走吴起的那位)也没少给他使绊子,公叔痤之后是魏相公子昂,此人除了善于奉迎,吃喝玩乐之外没别的本事,桂陵之战败,和他的庸碌无为不无关系,间接导致了兵败于齐。最为要命的是太子申比公子卬更酒囊饭袋,更志大才疏,由此二人在军中主事,即使天兵神将也难挽回败局吧!

马陵之战的主帅正是太子申,对于此时的庞涓而言,战胜了功劳肯定与自己无缘,战败了,罪责无疑将有自己承担。庸君用人不当,将相互相猜忌,军队号令不一,这样的军队即使再强悍也只能做无谓的牺牲罢了。然而受齐国“减灶示弱”迷惑的也不只是庞涓吧,在没有任何人怀疑劝阻且没有确认情况是否属实,就下令兵发马陵道,难道庞涓真的被嫉妒、愤怒、骄横冲撞的失去理智了么?这不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应表现出来的行为。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从得知,唯一的事实是庞涓自刎而死。庸君权臣对军旅兵事的干预,是败亡的征兆。魏国内部的奢靡腐化,争权夺利最终葬送了极具统兵才能的上将军--庞涓,至此这个超强战国再没有支撑大局的良臣名将,便日复一日的衰落下去。

三、庞涓只是魏国旧贵族势力的代言人

变法稍有成效后,魏国便以中原霸主的姿态傲视天下,大梁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国君臣自然会滋养出骄横,自负的本性;骄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这样的性格缺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疑是可怕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这样的劣根性,就是亡国灭种的灾难。物极必反,被假象蒙蔽了双眼,就会对时局做出错误的判断,焉有不败之理。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得承认:魏国排外思想很严重。底层优秀人才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被迫去他国寻找机遇,任人唯亲不分贤良的选拔规则导致外强中干的境况,多年之后即使宗亲中出现了信陵君这样优秀人物却也在内耗中渐渐陨落,难改败亡的结局。由此可见即使魏王暂时重用了孙膑,许予高位,孙膑也会面临魏国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以魏惠王多疑的性格,孙膑也难全身而退。迫害孙膑的是魏国旧贵族势力,与庞涓的个人恩怨或许被利用了,总之两个人都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吧!

一个人自身品质上的缺陷与其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成正比的,缺陷愈多,失败愈多,正如孙膑兵法中说的“多败者多失”。妒贤嫉能、刚愎自用,无疑是庞涓最大缺陷了,当嫉恨一个人时,其实已经不如对方了。嫉恨的同时还夹杂着恐惧,那就彻底的败于对方了,因为一旦颓势开始显现,而心态无法摆正,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齐国并没有再创辉煌,终于在将相失和,相互倾扎的龌龊内耗中衰落:田忌被迫逃亡到出国,孙膑失望的秘密离开,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现存的《孙膑兵法》璀璨耀眼,齐国的历史机遇及强国优势也黯然倒塌。一个短暂的均势出现在战国中期,群雄角逐的新局面拉开了序幕。

作者:王家大海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被信赖的师兄嫉妒陷害、惨遭膑刑,孙膑如何智斗庞涓为自己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庞涓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门,师从鬼谷子。战国时,百家争鸣。这位鬼谷子,很难将他归于哪一家,传说他精通阴阳学、兵家、道家、谋略等,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庞涓和孙膑同时学的兵法。两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因此经常在一起切磋兵法,并约定将来互相扶携、共同富贵。不久,庞涓下山买盐,途中听说魏惠王正不惜重金四处网罗人

  • 鬼谷子平生最得意的两个弟子,不是孙膑和庞涓,而是这两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庞涓

    学得一身本事的鬼谷子最开始并没有当隐士,而是选择了入世做官。那么他做的什么官呢,级别如何呢?据相关史料零星记载,鬼谷子曾当过楚国的宰相。这个位置,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中极品,但是,鬼谷子的本意并不在此。后来,他索性辞官离去,回到了卫国的一个名叫鬼谷的小山沟,在那里收徒教学,传播学问。在他的众多

  • 庞涓妒忌师兄孙膑,挖掉了孙膑的膑骨,孙膑又是如何报复庞涓的?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庞涓

    以从古至今的生活经验来看,一个人心胸的广阔程度往往可以决定他的声望与地位。春秋时期,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桓公所用,齐桓公并没有纠结于管仲曾经射杀自己的事情,而是大方的将其任命为相国。果不其然,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各方面的发展都蒸蒸日上。历史上有像鲍叔牙这样心胸宽广的贤才,自然也有不能容人的臣子。战国时

  • 二人师出同门,庞涓因利益对同窗设套陷害,孙膑庞涓从此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庞涓

    引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出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段话意在告诉人们,面对上天设下的阻碍与考验不要灰心丧气。正是为了使你成长变得更优秀,所以才

  • 庞涓与孙膑:妒忌犹如一株毒草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庞涓

    庞涓自杀了,他是在一阵绝望的吼叫之后自杀的。他死在孙膑为他设计的时间和地点。刀火无情,智慧无垠,孙庞之争,至此尘埃落定。合上《史记》中这精彩血腥的一页,我为孙膑的神机妙算而心折,也为庞涓的含恨毙命而悲惋。庞涓和孙膑是同窗,曾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那个时候,能做鬼谷子的学生,自然资质出众,资质出众

  • 孙膑一生就用这二个计谋,就绝杀庞涓,啥计谋如此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庞涓

    孙膑,齐国人(今山东鄄城人),战国中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高人鬼谷子。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离魏国,到齐国做了军师。公元前354年,魏惠

  • 被庞涓砍了膝盖骨,孙膑复仇有多狠?杀人诛心,庞涓被逼拔剑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庞涓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提到《孙子兵法》,历史爱好者们并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论兵法的书籍,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此书作者孙武也因此流芳历史,享誉世界。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后亦称《齐孙子》,证明了该书的历史地位。据可考历史,如今

  • 被庞涓用计砍了双脚,还刻字在脸上的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庞涓

    岁月如梭,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故事被岁月埋没,被人们遗忘。然而,有些人的命运却注定要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其中,孙膑便是一个执着追求复仇的人,他因遭庞涓的陷害而失去了双脚,心中怀着强烈的仇恨,决心要让庞涓付出惨重的代价。孙膑身世不凡,他本是齐国人,与庞涓是同窗好友,相互扶持,共同研习兵法,一同度

  • 同为鬼谷子爱徒,孙膑与庞涓由同窗变仇人,为何有这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庞涓

    先秦时期,是个纷繁复杂的乱世。那时候,中原大地实在不大,仅仅以黄河流域为主。如此“弹丸之地”,曾经上演多少场相爱相杀,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在既得利益面前,一切的情深似海都变成义薄如纸,庞涓与孙膑是最令人感叹的一对典型案例。庞涓与孙膑是手足同窗,二人一同拜于鬼谷子门下学艺。鬼谷子的名气尽人皆知,他

  • 孙膑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杀死同学庞涓,杀死庞涓后,去向成谜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庞涓

    孙膑和庞涓俩个人师出同门,俩个人在前期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好。但是为何孙膑会失去双腿无法站立?为何世人说孙膑活着是为了杀了庞涓呢?为何孙膑杀了庞涓后世人却不知道他的去向呢?那么接下来了解一下原为。当时许多国家鼎立,都需要人才去辅佐君王一统天下。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两个人都擅长运兵之道。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