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只有区区四个字

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只有区区四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新移说娱乐 访问量:2338 更新时间:2023/12/13 22:11:47

庞涓将孙膑处以刑刑,还在他脸上刻字,差点毁掉了孙膑,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孙膑绝路逢生,在齐国得到重用,最终反杀了庞涓,上演了一出经典的复仇记。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果庞涓真的杀了孙膑,想必他的命运极有可能会改写。问题在于,庞涓为何不直接杀了孙膑,以绝后患?

关于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后人有很多猜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兵书说”,大致是孙膑有一本祖传《孙子兵法》,或鬼谷子给他一本兵书,秘密收藏了起来,庞涓想要得到兵书,于是没有直接杀死孙膑。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即“欲隐勿见”四个字。然而,由于时移世易,导致后人不了解战国时代规则,没能真正明白“欲隐勿见”的意思,于是才有诸多的猜测。

“隐”字还代表一个特殊群体

所谓隐字,左边的耳朵旁代表一道道山坡,山坡将某些东西隐藏了起来。因此,“欲隐勿见”的字面意思是将孙膑藏起来,不让他见别人、也不让别人见到他。

但接下来,两足被砍断的孙膑,拜访了齐国使者,说明孙膑有一定的自由度,可见“欲隐勿见”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

上个世纪,考古先后挖出“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等,其中提到的“隐官”,或许就揭开了“欲隐勿见”的真正意思。

所谓“隐官”,既非官员,也非隐而不见,而是代表秦汉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曾经受到过肉刑,身体不完整,刑满释放的人员”,其中的“隐”是要隐去其身上的耻辱性标志。虽然刑满释放,国家也给予编户(大概属于准自由民),但给予田亩、宅基地等都是自由民的一半,还是受到歧视的一群人,祸乱秦朝的赵高就是“隐官子”。

司马迁的《史记》,是写给汉代人看的,肯定使用汉代人能理解的习惯用语。战国时魏国是不是有“隐官”制度,文献上没有记载,考古也未发现,因此不能说孙膑就是“隐官”的身份,但可以说司马迁将孙膑理解为“隐官”。

“身体不完者”一直备受歧视

身体不完整的人,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被歧视,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歧视就更严重了。

以叔梁纥的遭遇为例。叔梁纥是孔子父亲,与正妻一连生下九女,怎么招弟都招不来,家业没人继承,于是他就纳了一门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依然不能继承家业。最终,70岁的叔梁纥娶了10多岁的颜征在,“与颜氏女野合”生下了身体健全的孔子。

孟皮只是有足疾而已,按照后世看法,肯定不妨碍他继承家业,但在春秋战国时却不行。当时的《左传》中说“崔成有疾而废之,而立明”,《公羊传》中也说“兄何以不立?有疾也。”显然,“身体不完者”,不能继承家业,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残疾之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王公贵族的“身体不全者”,都没办法继承家业,那么孙膑呢?孙膑遭遇刖刑,脸上又被刻字,更是沦为了“身体不全”的社会最底层,加上当时社会总体还是血统贵于才华,还处于“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那么按照当时社会运转规则,如此孙膑还有出头之日吗?在等级森严的战国时代,身居高位的庞涓,还需要担心社会底层的孙膑报复吗?

韩非子》记载:“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门。”在庞涓眼里,孙膑最好的结局,大概只是做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看门人。

齐威王在人才使用上的突破

战国之后,列国战争更为残酷,倒逼列国不得不改革,其中一条是重视人才,最早始于魏国李悝。但这种重视人才,也不是什么人才都要,还是要有一定社会地位才行。

比如,韩非子嘲讽秦国上卿、主管外交的姚贾为“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赏这种人不利于“励群臣”。姚贾本是魏国人,父亲是管城门的监门卒,属于社会底层,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韩非子如此鄙视、讥讽姚贾,反映出当时中原列国普遍的社会心态,而秦国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也是秦国能够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姚贾身上可见,身体健全的社会底层,无论才华多么横溢,在魏国都得到重用,那么“身体不全”的、曾经的刑徒孙膑呢?显然,孙膑在魏国基本别想有出头之日。

属于孙膑的机遇是,齐威王非常重视人才,重用了平民出身的邹忌,更重用了社会地位更低的淳于髡(上图,剧照)。

根据史书记载,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是被人瞧不起的赘婿,还受过刑法处置,“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把头发剃光,具有很强的侮辱性。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威王重视人才,影响了齐国使者,齐使与孙膑聊过之后,觉得此人不凡,于是才会将他带回齐国。换个角度看,孙膑为何不求见韩使、赵使、楚使、燕使等?固然与齐国可能是孙膑故国相关,但更大的可能是其他国家使者会无视他。因此,从孙膑游说齐使来看,他肯定考虑过很多因素,觉得齐使帮他脱困的几率最大,可见孙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番计算的。

更为重要的是,齐威王在岗位设置上非常有突破,这一点大概超出了庞涓的想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齐威王准备任命孙膑为将,但孙膑认为刑徒之人不能为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任命孙膑为军师,相当于任命他为参谋长。

商周时的姜子牙,春秋时的范蠡,有人说他们也是“军师”,职能上可能是,但史书上没有明确他们的“军师”职位。实际上,以目前文献来看,中国最早的“军师”就是孙膑,特征是“坐为计谋”。也就是说,齐威王根据孙膑的情况,特别安排了一个职位,属于为孙膑量身打造的军职。

按照庞涓理解,孙膑已经不可能在军界发展了,自然没有机会报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齐威王量才而用、按才设岗,激活了孙膑,也给了孙膑复仇的机会。

以事后的眼光来看,所谓庞涓不杀孙膑,属于典型的“斩草不除根”,是庞涓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但以当时的普遍社会规则来看,孙膑已经没有出头之日了,对庞涓毫无威胁,杀与不杀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让庞涓始料未及的是,出了齐使、齐威王这些变数。

或许,正是由于史书不停地渲染各种复仇记,夫差不杀勾践,导致勾践灭掉吴国;庞涓不杀孙膑,导致孙膑反杀庞涓.......最终,在这些残酷的历史教训之下,于是乎“斩草除根”文化慢慢盛行了起来。

参考资料:《史记》等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孙膑为何推辞做主将?为何阻止田忌出兵?作战时庞涓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庞涓

    决心已定,齐威王立即想到了孙膑。孙膑精通兵法,多谋善断,又熟悉魏国国情,且痛恨庞涓,这正是他报仇雪恨、建立战功的极好机会,于是准备任命孙膑为主将,率兵救赵。孙膑却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人,做主将万万不可。”齐威王不解其意。孙膑解释说:“做主将,就要打出我的旗号,庞涓得知,必然会引起高度警惕。再说,做

  • 孙膑被庞涓脸上刺字,挖膝盖骨,他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庞涓

    导语:在我国古代,发生了不少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尤其是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至今仍为我们所用的经典案例,孙膑的"围魏救赵"就是其中之一。孙膑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

  • 宁可杀孙膑,却放过商鞅,难道庞涓良心大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元历史标签:庞涓

    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庞涓和孙膑本来是一对师兄弟,然而庞涓为了权力却选择陷害孙膑,差点让孙膑惨死!同样的大才,为何庞涓宁可杀孙膑,却唯独放过了商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庞涓和孙膑都是著名贤人鬼谷子的徒弟,由于庞涓是师兄,早早下山投奔了魏国,后来又接自己的师弟孙膑一同来到魏国同享荣华富贵

  • 孙膑被挖膝盖事出有因,山东出土一组竹简,证实庞涓并没冤枉他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庞涓

    人类史与战争息息相关,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体现,更是对社会进步和蜕变的一种蜕变。虽然如此,但战争的场面总是十分惨烈的,有无数的士兵和战士在战场上流血流汗流泪,也有无数的将领为了带领军队走向胜利,使用各种各样阴险的手段。今天我们谈及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孙

  • 减灶之策有何深意?孙膑用围魏救赵两战庞涓,为何他一再上当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庞涓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后世两千多年的人多尊崇,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计策有千变万化的功效。在孙膑对抗庞涓的故事里,其实孙膑就两次用到了围魏救赵的计策。第一次桂陵之战,孙膑佯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离赵国国都邯郸,转身解救大梁。结果被孙膑安排在桂陵的人马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被俘。第二次马陵之战,孙膑其实依旧沿

  • 庞涓下山前,鬼谷子送他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果真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庞涓

    都说时局造英雄,奴隶制时代亦是如此。西周灭亡后,宜臼在众多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周,天子的名号虽在,手中却没有绝对集中的权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不过是名存实亡罢了。各方争霸的时代,才能出众的士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文化思想也得到了相互交融。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派应运而生,比如诸位所熟知的儒家、法家、道家

  • 孙膑vs庞涓:马陵之战,两大兵家斗法,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庞涓

    战国历史上,孙膑和庞涓虽是同门师兄,却实非同道中人,最终分道扬镳,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如此。两人曾在鬼谷子门下拜师学艺,三年后结下仇怨。庞涓追名逐利,将孙膑的同窗之情与鬼谷子的培养之恩,抛诸于脑后。孙膑在魏国封将,排挤掉孙膑后,一直耀武扬威,孙膑被齐国设计救回,从此与孙膑势不两立,马陵之战孙膑

  • 桂陵之战庞涓轻敌被俘,为何他不吸取教训而又惨死马陵?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庞涓

    文|飞鱼说史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黄道周《广名将传》桂陵之战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直线上升,当然此战中还成就了孙膑。而魏国,经此一役颜面大损,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动摇,

  • 庞涓一步步错失灭秦国最好时机,全赖这一大错,至死都不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庞涓

    不晓得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秦国并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最强国,在战国之初,秦国就被魏国压着打,几乎打得快要亡国了!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魏国数次想要灭亡秦国,却一步步错失灭秦最好时机,身为上将军的庞涓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他始终灭不了秦国?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国之初,魏

  • 孙膑和庞涓的情同手足到兵戎相见,如何引起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庞涓

    这是发生在师出同门的两位军事家之间,齐国的军师孙膑和魏国的将军庞涓,他们两个人的斗智斗勇,引起了战国时期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也正是这场战争,使强盛的魏国由强盛转衰,究竟战争是因何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一 孙膑出逃孙膑跑到猪圈里面装疯,让庞涓特别高兴,庞涓说“你看你小样,谁让你当时那么猛呀,一点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