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名将:赵奢是如何实现草根崛起的?

战国名将:赵奢是如何实现草根崛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观心铭史 访问量:2754 更新时间:2024/1/17 3:32:02

战国时期有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名闻天下。

他最后能够被举荐到前线总指挥的位置上,完全就是因为他爹赵奢当年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大家都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就希望他能够像他爹赵奢在阙与之战那样再一次创造奇迹!

这是历史上的普遍说法。是不是真的我们姑且不论,但他爹赵奢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今天我们不来讨论他的如何运兵如神,截取他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看一下,解析一下其中的大智慧。

千古美谈

赵奢本来就是赵国的一个小税务官,后来居然因为平原君的推荐,一下子就成为了掌管国家财政的财政部长,这样的升迁速度只能用光速来形容。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事情是这样的,赵惠文王统治时期,小税务官赵奢到赵惠文王的亲弟弟平原君家里收税。到这种大人物家里头去收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

估计当过税务的朋友们都知道。要知道这些贵族阶级从来都是偷税漏税的大户,普通税务官去了也能跪着把钱收回来就很了不起了,可是赵奢偏偏不这么做,他想要站着把钱收回来。

平原君家里头的人不肯交税,百般扯皮,赵奢忍无可忍就一口气连杀了九个,这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你这么干,平原君脸往哪里放?愤怒的平原君也不准备使眼色了,打算直接出面把他干掉。

赵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难道不应该起一个带头作用吗?你要是这么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就会衰弱,赵国要是不行啊,你在诸侯国的分量不就变轻了吗?

平原君一听马上恍然大悟激发天良。连忙把赵奢举荐给了赵王当财政部长。这孩子硬气的连我都敢怼,是个收税的好材料,一时之间此事继将相和之后成为美谈。

然而在这种温情脉脉的千古美谈后面,全都是一些利益算计。

史记: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国家的痼疾

这历朝历代最后灭亡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两个字,财政。

这不是说国家太贫穷了生产力不够发达,问题出在了财富分配规则上,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贵族阶级以及官僚集团,有一万种办法规避政府税收。如果是这样的也就罢了,政府毕竟还能够从贫民百姓手上收钱。

可是这些人终归是贪得无厌的,他们不仅自己不交税还想要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跟政府抢夺百姓,老百姓甚至可以给他们缴纳少于政府税收的钱,以求庇护。对他们来说是双赢了,可是最大的受害者却是政府。

作为赵国国内最大的贵族,门客三千的平原君,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这种人你如果说他奉公守法说出来鬼都不信。

所以,在贵族偷税漏税,早就已经成为了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时,赵奢为什么偏偏要跳出来跟他们做斗争,而且斗争的对象还是国内最大的贵族。

要知道平原君可是有三千门客的,恐怕都不用他使眼色,这些人就会自动冲过来为主分忧,说不定第二天赵奢就会从世界上蒸发掉。

至于赵奢对平原君所说的那些道理,让平原君幡然悔悟,那就更加是扯淡了。要说这些大道理有用的话那商鞅何必变法,要是这些大道理真的有用,哪来那么多的改朝换代?

赵奢公开挑战潜规则,就是平原君最后把他给杀了,那么赵国的统治阶级最后只会拍手称快,绝对不会有人出来为他喊冤叫屈,死了也是白死。

赵奢一代名将,他能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平原君的幡然悔悟之上?全都是戏!

赵奢的投名状

在这场大戏里头有三位主角,赵惠文王、平原君、赵奢。首先就是赵惠文王因为赵奢刚正不阿,就把一个小小的科员提拔为财政部长,还把国家的税收大权都交给了他,这简直就是如同儿戏嘛!这两人肯定就是提前对好了剧本。

国内贵族偷税漏税基本上都成为了普遍现象,赵惠文王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如果直接急吼吼地跟他们要钱,最后很有可能会引发强烈反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平原君就是赵国国内最大的老虎,没有比他更合适的演员了,那么平原君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配合他们把这场大戏演下去呢?要知道他这样做会得罪很多赵国的贵族阶级。

就因为他是赵王的亲弟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的第一贵族,就是因为他哥哥的提携。赵惠文王收拾不了赵国内部的贵族,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平原君。再说了,赵王自己也没有表示要对贵族下手,平原君很难拉起阶级斗争的旗号,团结贵族对抗赵王。

所以他除了乖乖上车之外别无他法。还有就是因为这个家伙门客三千,名动天下,这样的势力太过于庞大了,赵王不能让他跟贵族阶级同流合污。

税务官赵奢得罪了国内第一贵族,结果认怂的却是平原君。这样一来会给其他的贵族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平原君:你们都看到了吧,老赵是个狠人,连我都怕他,你们是不是应该悠着点啊?

无独有偶,在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手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军队内部有个执法委员刺奸将军祭遵。刘秀身边有亲信犯了罪过,祭遵趁着领导不在直接把他拿下,刘秀回来直接开演:祭遵为人刚正不阿,就连我都怕他,你们以后要当心了。

你看他这话说的,感情祭遵才是皇帝啊?他无非就是想告诉手下,以后犯了罪被拿下,不要过来找我求情,领导也救不了你。你看连我都怕了他。

赵奢祭遵这种角色,在现实的官场里的往往都是很得罪人了,但同样也是一条快速升官之道。这个恶果,赵奢死得早,没有来得及品尝,最后是他那个纸上谈兵的儿子为他背了黑锅。

长平之战打到后期,赵国已经实在没有什么希望了,那种局面下,去接盘跟送死没什么两样。可是秦国只是放出了一条低劣的反间计,赵国人就顺水推舟的信了。

千万不要说他们中计,赵国精英要是只有这么一点智商,赵国怎么会在乱世里头活下来。这里头的套路让人不寒而栗啊!

标签: 赵奢

更多文章

  • 知子莫若父,伍奢知伍子胥,赵奢知赵括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赵奢

    世人常说知子莫若父,那是因为父子朝夕相处,父亲知道儿子的才能和志向,也知晓儿子的脾气秉性,所以能断定出以后的路会怎么走,会走到哪一步!楚国大夫伍奢因为被费无极陷害而获罪楚平王,楚平王下令处死伍奢,可是费无极也知道伍员有两个儿子,皆是人中龙凤,所以想斩尽杀绝。伍奢虽然知道自己无辜,可是君让臣死臣又岂能

  • 名将之花:赵奢以逸待劳,突然袭击战胜秦军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赵奢

    这天,秦昭襄王十分生气,他拍着桌子说:“赵王欺人太甚,如果不打他一仗,我的面子往哪放,秦国以后还怎么震慑关东六国?”于是,秦昭襄王派胡伤领兵出征,秦军越过韩国的上党郡,直扑赵国的险要之地阏与。不久前,赵国派了一位公子到秦国做人质,提出要用3个县城交换被秦国攻占的赵国土地。秦国遵守了约定,按期交还了赵

  • 被忽视的赵国名将赵奢,为什么除了阏与之战,就再也没有成功战例了?

    历史人物编辑:顾道惊城标签:赵奢

    提起赵国名将赵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知道他战胜过秦军。第二反应或许是:能战胜秦军,说明这人很厉害,他还打过哪些出名的仗吗?实际上,史书中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曾经率军攻打过齐国,战果未知。真正让他在史书留名的原因,除了击败秦军的阏与之战外,就只剩他那个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了

  • 一战成名与纸上谈兵,赵奢、赵括父子俩的不同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赵奢

    赵括因“纸上谈兵”而闻名,最终与秦军长平一战兵败身亡。赵括虽是败军之将却比他父亲赵奢出名多了。“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秦将白起与王翦,赵将廉颇与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对于《千字文》颂赞的战国四大名将,好像司马迁对并不苟同,在《史记·廉蔺列传》中赵奢记载反而多于廉颇。赵奢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败秦,

  • 战国八大大名将里,赵奢凭什么能评上,实际上赵奢的功绩并不明显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赵奢

    在西汉初年,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败得失原因,一代名士贾谊写的《过秦论》,里面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后世将这八位称为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在这八个人里,赵奢为何能名列其中,这辈子也就打了一仗“阏与一战”。除此之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实际上呢,

  • 战国三位名将廉颇、赵奢、吴起如何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赵奢

    毫无疑问,吴起功绩能力最大,排第一,廉颇次之,赵奢第三。吴起能力最强,排第一。首先,吴起军事素养极高,其撰写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至今仍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其次,吴起实战能力极强,在镇守河西之时,曾率5万精兵打败了秦军50万大军,以一胜十啊;最后,吴起还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吴起投奔楚国后,

  • 赵奢:秦赵对决,为赵国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赵奢

    中国有句老话:兵不厌诈。古代战争胜果,往往来之不易,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一旦轻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任何一场战争节奏的把控,则完全依靠领军者的直觉判断。六国皆畏秦军,而赵奢居然一战成名、以弱胜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赵秦实

  • 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齐庄公

    崔杼弑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也使得史家秉笔直书和晏婴不畏强权的品格名垂青史。从史书上来看,崔杼弑杀齐庄公是大罪,史家不怕崔杼的残暴威胁,即便牺牲人命,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成为史学家刚直不阿的典范。与此同时,齐相晏婴不惧崔杼的权势,亲自出面吊唁齐庄公,也使他不畏强暴

  • 钟会和邓艾必争的地方,张仪要白送给楚国,甘茂却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甘茂

    张仪想把汉中白白地送给楚国,并且分析了秦国占有汉中,所带给秦国的危害,但是他的见解,却遭到了甘茂的坚决反对。甘茂绝地反击的言语,充满了理性的光芒,从中也可以看出甘茂不拘于现状,有着长远的眼光。张仪想把汉中,送给楚国,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实际的,但是也反应出了张仪眼光的短浅。“汉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三人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甘茂

    文|飞鱼说史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何也?历史之必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