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君主,名雍,是一位比较有作为,能革新的君主。赵雍在位其间,推行“胡服骑射”,消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二族,同时还修建了“赵长城”。就是这样一位勇武又有智谋的君主,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他本来立了嫡长子,却又废长立幼,最后禅位给幼子,却又示好长子,鼓励他造弟弟的反,以便自己再把大权揽入怀中。
但是,结果却悲催了,赵雍可以任意的胡来,但是大臣不许,新君赵何也不允许。最后,赵雍被活活饿死。相比齐桓公的饿死,赵雍更悲惨,是自我做茧的结果,同时,也是被自己千挑万选的继承人,自己最钟爱的儿子所围困致死的。
一、狡诈的五国“会葬”
公子语——赵肃侯刚去世,魏、楚、秦、燕和齐五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直接想把赵国给瓜分了。
五国来势汹汹,大有虎狼吃小羊的样子。幸亏有托孤大臣,忠心耿耿的肥义在。
15岁的赵雍(赵武灵王)与大臣最后达成一致,要以硬气对硬气,做好最坏的打算。最多事鱼死网破,绝不向敌人低头。同时,摆好打架的架势,把国内的精兵都集合起来,把守在各个要点。
赵武灵王首先对来者做好的第一步防范是,五国来会葬可以,但是各自的军队不得入赵国边境,使者可以入境。五国使者一看新君还很有主见与头脑,再见赵国重兵戒备森严,终于放弃了对赵国的觊觎之心,打消了瓜分赵国的想法,最后参加完赵肃侯的葬礼后,悻悻地离去了。
15岁的赵武灵王,打赢了自己上任后的第一仗,为自己树立了形象,也为国家赢得了威风!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赵雍治国与废长立幼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让老百姓穿胡服——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练习骑马射箭,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以他的皇叔公子成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的反对,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
但是,赵武灵王据理力争,亲自去公子成家里,终于把他说服。
“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还很值得学习。
赵雍的第一位王后是韩王的女儿,育有嫡长子公子章,并立为太子。韩夫人去世,赵雍又娶了第二任王后,就是吴广的女儿,原名是吴梦姚,后来被赵雍改名为吴娃的貌美的女子。吴娃生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
吴娃很受宠,但是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在将要离去之际,让赵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要不怎么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呢,本来已经非常受宠的吴娃还不知足,还提出这样不合时宜的,让赵雍非常为难的问题。但是赵雍也是一位痴情的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头一横,脚一跺,竟然答应了。
但是,大臣们不许啊!这是有悖于祖宗宗法的事情,这样容易出乱子啊!但是赵雍大权在握,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自己拍板了。于是,赵何被立为太子。而原来的太子公子章被无缘无故地废了。
公子章开始倒也想得开,看得开,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都是他的父亲说了算。所以,公子章虽然长公子赵何十岁,但是人臣之礼,他还是做得很好。
公元前299年,才刚过了四十岁的赵雍就把刚刚十岁的儿子赵何给推上了皇位。赵雍的如意算盘是,首先是先把儿子给培养着,并让相国肥义辅佐儿子赵何。他就怕自己哪一天带兵打仗时,万一挂了,国家出大乱子。其次是自己也不完全退位,儿子管国内的政务,自己管外交,管拓展疆域的事情。
大臣们也不同意啊!这样一国就会出现两个君主了,到底听谁的呢?但是还是赵雍占了上风,他自己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相当于有实权的太上皇吧!但是,后来赵雍发现,大臣们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回事了,而儿子赵何也在限制自己的兵权,他非常的不舒服。
再后来,对儿子赵章,赵雍先受不了了,感觉对不住自己死去的第一位王后。于是,在公元前295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三、赵雍又想夺权并扶持长子公子章
公子章体魄健壮,大有赵武灵王之型,在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并大胜。后来,公子章也屡立战功。
赵雍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他于是挑唆公子章反叛夺权,在他的煽风点火下,公子章也开始有了想法。
赵雍还常与公子章居住在一起,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王何的几乎一样。这本身就是错误,就如同后来的唐太宗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又非常溺爱儿子李泰,最后导致李泰有了当太子的心,起来反叛,想效仿玄武门之变,把哥哥李承乾给作了。难道都是当事者迷吗?
赵何和肥义理解赵雍的良苦用心,知道是在弥补公子章,所以不计较,但是有计较的。有的大臣以为赵武灵王又有什么新的打算,便暗中与公子章来往。这样,公子章更想去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雍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即代王。而赵雍这个做法的真实的目的是想让两个儿子相互制约,平分秋色,然后自己趁机收回实权,重新执政。
在大臣们看来,赵雍的这个想法太荒诞了,特别是肥义,还有公子成。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是大大削弱了国力,容易国家起内讧。最坏的结果是敌人乘虚而入,来攻打赵国。所以,大臣们不再同意赵雍胡来。赵雍一看不行,于是开始策划更离谱的方案,最后把自己送进了死亡的深渊。
四、沙丘宫之变
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赵何亲政才4年,时年14岁,别看小小年纪,但是在相国肥义的扶持下,已经当国君当得有模有样了。他虽然对父亲赵雍格外的疼爱自己的哥哥赵章,无计可施,但是随着二人矛盾的加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一天,赵雍开始了作死的节奏,他以看墓地为名,让赵何与公子章一起陪同。赵雍的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赵何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好在有肥义陪同。
晚上宿居沙丘,赵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赵何与肥义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且调集了精兵在附近,以备不测。
结果,到了晚上,公子章密谋发动叛乱,以父亲赵雍的名义邀请赵何来商议大事,肥义感觉其中有猫腻,就自己先去。并告诉公子何如果自己回不来,就是大事不好。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公子章一看公子何没来,一生气杀了肥义,再派人去请。公子何知道大事不好,于是先发制人,团团围住了公子章的住处,与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徒展开激战。而李兑与公子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
赵何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主父纳其入。信期、李兑、公子成围主父宫。
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赵雍被围在内宫三月有余,公子成对其断粮断水,赵雍甚至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吃,最后被活活饿死。
公子成是谁呢?为何他在这场叛乱中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呢?
公子成是赵雍的叔父,历经四朝的重臣。公子成一生平复过国内的三次叛乱:
第一次平复的叛乱是在公子成的父亲赵成侯继位时,公子成和哥哥公子语等人平复了公子胜等人的叛乱。第二次平复的叛乱是在公子成的哥哥公子语,即赵肃侯继位后,平复了他的宗师公子赵緤(xie)等人的的叛乱。而第三次平复的叛乱是赵雍赵武灵王自己一手导演的,他的亲儿子公子章的叛乱。那么或许有人会问了,赵雍被围困三个多月,怎么没有人来救他呢?
一、赵惠文王不救
赵何赵惠文王,虽然年仅14岁,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他,现在是大权在握,国家的大小事情都是他说了算。
之前父亲把王位传给了自己,可是又有了二心,又想让哥哥来争夺自己的位置。因为这件事,赵何对父亲特别有意见。
胜王败寇,现在父亲如同困兽,如果放他出来,说不定会惹更大的乱子,所以,他选择不救。
二、大臣和同宗室的人都不想救,也不敢救
早些年,赵雍在位搞改革的时候,对四朝元老公子成并不重用。赵雍还以军功论赏,打压了一部分贵族,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而让一些在贵族看来的贱民因为立了军功而得到了重用。
而大臣们觉得赵雍行事太过荒唐,先是废长立幼,又是中年禅让,最后想一国立二王,大家都不赞成他的做法。
而且现在的新君是赵何,谁想去和新君对着干呢?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赵何就不想救他的父亲。
综上,
一代君王,就这样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给活活饿死了,当然这是他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