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武灵王面子进化论上:人生从没面子强撑起,懂面子害人为中

赵武灵王面子进化论上:人生从没面子强撑起,懂面子害人为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 访问量:2907 更新时间:2023/12/6 7:54:16

纵观中国之历史,成就改革家的莫不是人臣为主!

最早留名与世的无数改革家几乎都出于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改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变法!

如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燕昭王纳贤乐毅来投。

战国七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臣下主持国君配合的变法。

唯一的列外就是本文主角,赵武灵王赵雍。

而且,赵武灵王的变法还特别的另类,不是在体制内部改革,而是专注于学习外部的蛮夷,进行军政改革,所谓胡服骑射是也!

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学习的先驱,这先驱地位从先秦时代一直持续到清末才有后续者。

后世的晚晴,“师夷长技以制夷”算是赵武灵王开拓先河的继承者。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算是对这个中国历史学习外国第一人的致敬和效仿吧。

也因此,赵武灵王在清末洋务运动时候,被无数次提及。

提及的原因,除了少有,也许还有自我的心理安慰,这安慰不过是。

看看,看看,这学习国外不是我们第一个吃螃蟹,几千年前就有个吃螃蟹的,我们不丢面子。

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还不是面子问题。

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因为文化先进性还有那固有的天朝上国思维,从未有屈膝向人学习的前科,即便有也是受迫无奈的不得不为,还会被史书的春秋笔法改的面目全非。

有句话说的好: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面子面子,面子害死人,不要面子俯下身学习才是真难。

这段话,说出了人成长的面子进化论,而赵武灵王的一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生。

从爱面子,到丢下面子学习,到捡起面子强大,直到最后大家都给面子,除了最后的结局,他的一生完美面子进化论。

完美的背后,必然从不完美开始,没面子却强撑面子的开始

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熟悉历史的爱好者都耳熟能详,当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分晋,承认田氏齐国代替姜氏齐国开始!

为何会以这个为标志,则和宗亲礼法制度的约束能力下降,最后有实力则为尊,谁拳头大谁厉害的政治风气形成有关。

当实力成了决定格局和地位的关键,所谓的礼法又算的了什么?

没有了礼法的约束,以前靠面子就能办成的事情,变的难上加难。

赵武灵王的人生起点,就和一场争面子有关的葬礼脱不开关系。

公元前326年,对于赵国和年幼的赵雍而言,是一个难熬的年份。

原因很简单,顶天立地的爹赵肃侯去世了。

赵国弱主少儿当国,赵肃侯是个英雄人物,在位时候积极参与多国混战,打下偌大的名声,特别是对最大对手魏国的胜利,让赵国扫清了中原争霸的最强大敌人,

一个积极进取的赵肃侯,为赵国的强大打下根基,也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了隐患。

赵肃侯的横死,让魏国魏惠王(大胃王)起了报复的心理,想想也是,被赵国连续参与甚至发动的攻势打败,是个人都会有报复之心,更何况如世仇一样的魏国魏惠王。

果不其然,赵肃侯死讯刚传出,魏惠王就迫不及待开始报复,不仅自己带精兵强将以吊唁为名去赵国,还联合楚、秦、燕、齐四个国家,以会葬为名,全部都去赵国做武装游行。

目的,趁你病要你命。

面对如此多来势汹汹不怀好意的敌人,年轻的赵武灵王深感不安,也非常的焦急,是啊!

爹死了,自己都未成年(15岁)如何能渡过此次危局。

国家危难之时,必有贤臣猛士出现,而赵肃侯托孤重臣肥义就是这样的贤臣。

在肥义的帮助之下,幼冲继位的赵武灵王,表现出了自己的傲气和骨气。

这个时候,爱面子不是错,赵国原本就不弱,却被人欺压到门口,如果示弱如果低头,等待赵国的就是灭顶之灾。

于是一场举国参与的反击开始。

赵武灵王先是宣布全国戒严,所有地区全部进入战备状态,随后觉得战备还不够,应该要通过外交努力获得盟友,于是传统盟友韩国和宋国开始和赵国配合行动,最后还通过贿赂越王无彊,引诱越国伐楚,贿赂楼烦攻击燕国和中山国。

内怀戒备之心,外用贿赂为诱,内外举措之后,以吊唁为名行灭赵之事的五国联军,还没进入赵国就失去了先机!

准备好这一切后,年轻的赵武灵王,从容的迎接五国使者和军队。

他命令五国大军不得进入赵国疆域,只能派出使者入境吊唁。

面对严阵以待的赵国还有赵国的同盟国宋韩,五国联军妄图灭亡赵国,速战速决的时机错过。

入赵之后,赵国枕戈以待的状态也让他们明白,赵国虽然病了,老大横死,但也不是软柿子。

于是就打消了灭赵的念头,在葬礼之后,安分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魏惠王的阴谋就这样被年少的赵武灵王给破坏,也让一登场,就面对这样境地的赵武灵王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争之世,如不奋起,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可能,于实力孱弱之时,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才能生存?这是个问题,而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你不能要虚名。

五国联军进逼赵国危机,因赵武灵王的强硬、贤臣肥义的干练、赵国君臣一心被瓦解之后。

赵武灵王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之路,如何处理内外关系,特别是外交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自己的爹赵肃侯是个大英雄,南征北战,给赵国打下了偌大的声名,但是赵国名声虽然大,可是国家实力,只有当家之后才知道。

不过外强中干,和真正的强国秦楚齐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自己年纪轻轻又没有爹那样的威名,如果一味用强不过取死之道。

怀柔和安抚还有低调成了赵武灵王的选择。

刚继承位置后的第一年,面对死敌魏国魏惠王的示好,赵国没有想过复仇,而是以礼相待,赵魏关系得到缓和。

不仅如此,还和固有盟友韩国,加强联系,韩国和赵国,国家实力相似,地位相似,都有联合图存的需求,一拍即合成了铁杆盟友。

在一连串外交努力之后,赵国周边的国家,和赵国关系终于融洽,三晋修好,对赵国而言,就少了最大的直接威胁。

随后,赵武灵王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公元前323年,继位后的第三年,选择在中山国边境筑鄗城。(河北柏乡)缓解内部国中之国对赵国的威胁。

由这一系列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一个不务虚名和仇恨的政治家开始觉醒。

他没有年少的任性,有的只是对于国家生存的考虑,务实求存成了当时赵国的国策。

而这种务实求存精神,也在后续的五国相王中得到充分体现。

务实求存的赵武灵王虽然通过各种外交手段,缓解了赵国的颠覆危险,但是国家的实力依然不足以争横天下!

反而在继位之初,败仗不断。

赵武灵王九年,三晋联军攻秦,惨败修鱼,赵军阵亡8万,随后受迫与秦国转而与齐国交战,又被齐国在观泽之战击败。

赵武灵王十年,秦国攻赵,夺取赵国中都和西阳。

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国又攻赵,蔺城陷落赵将赵庄被俘。

就连中山国都能在“长子之战”大败赵国。

赵武灵王初期,赵国实力之孱弱,在无数的战败中,被无限放大,就国家实力而论,战国七雄,估计赵国排位最后,就连中山国都和赵国不相伯仲!

这样的赵国,哪有一点后来战国强国的风采,有的只是,屡战屡败,不断被欺凌的过往而已。

无怪乎连赵武灵王,都自嘲的说。

“赵孱弱,屡见欺”-《史记-赵世家》

孱弱和见欺背后,除了自嘲还有深深的无奈。

这种自嘲和深深的无奈,让赵武灵王明白,自己还是实力太过弱小。

随后,战国中期的大事发生,那就是“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

这连续的相王到底是什么回事?

不过是战国中期数个主要的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王位合法性的事件。

这也是周王权威彻底消失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的战国,僭越称王的不过楚吴越三国,还没有得到承认。

你能当王,我不能当,是中国人数千年的常态,也因此,有着大胃王雅号的魏惠王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举。

公元前334年,魏国屡战屡败与齐国秦国,曾经的霸业不复存在。

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步伐,战场打不赢的魏国,在惠施谋划魏惠王力主之下,联合韩国国君一起,去往徐地拜会齐威王,以互相承认王位的方式,希望获得齐国的支援,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魏国韩国的举动还有齐国的异动,引发了秦国楚国的敌意,楚国立刻攻打齐国,目的就是,称王你还不够资格,而秦国则不同,他们顺着齐韩魏开创的道理,也直接与公元前325年,称王了。

在这股风气之下,一时间各个诸侯国无论大小,全部集体称王,就连中山国宋国这样的小国都不甘寂寞称王作孤。

称王之风,盛行!

各国君子为了拉更多人壮声势,也给赵国发出来要求。

面对这邀请,深知国家实力才是关键,王位不过虚名的赵武灵王,这次没有为了面子硬上!

而是回信:无其实,敢处其名耶?

赵武灵王这次的退让之举,不为面子而求务实之举,绝对是一个精明的外交手腕。

深得后世曹操的真传,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虚名害死人啊,只有务实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而后续的一件事,也因为赵国的不务虚名,让赵国有了转危为安甚至发展壮大的可能。

至于是何事:请看下篇

赵武灵王面子进化论下:从拉旗换面子,到争面子补里子称霸

标签: 赵武灵王

更多文章

  • 赵武灵王的军事冒险计划,成功可能性有多大?秦国或将倒退三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赵武灵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次子赵何并自称主父,此时的赵武灵王才40多岁可谓是年富力强,那他为何要这么早传位给儿子呢?原因就在于他想把政务交给儿子和自己信任的亲信大臣肥义,而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因为经过二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赵国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以前的赵武灵王韬光养晦,现在该是调整战略积极

  • 赵武灵王面子进化论下:从拉旗换面子,到争面子补里子称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赵武灵王

    在上篇中,赵武灵王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后人明白了一件事,如果身处绝境,坚持要面子没错,因为那面子事关存亡,可是强撑的面子并没有用处,渡过危机之后,如果还要面子而不务实,就是取死之道。也因此,赵武灵王断然谢绝了为面子为虚名而进行的”徐州相王“和作死一样的“五国相王”这也为后续赵国的外交政策转折埋下了伏

  •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实行的制度改革,为何会成为赵国的发家史?

    历史人物编辑:元历史标签: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是指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振兴赵国,大力推广“胡服”和“骑射”的一种改革。为什么改变人们穿衣风格和教授人们骑射技术就能够把国势衰弱的赵国,变成仅次于秦国的一大强国呢?“胡服骑射”为什么可以成为赵国的发家史呢?胡服骑射实行胡服骑射的原因和内容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肃侯在位的时候励

  • 赵武灵王: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秀姐0913标签: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图强,合纵连横战乱频仍,逐渐形成了秦楚燕韩齐赵魏七个最强盛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中,或任用贤才变法图强,或攻城略地开疆拓土,都历经过最为风光的辉煌鼎盛时期,出现过称雄图霸的明君雄主。战国七雄中,赵国出了一位最有作为的国君,是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一代雄主!这就是被梁启超誉为“

  • 此人堪比赵武灵王,以弱胜强创造战国奇迹,可惜儿子是个坑货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赵武灵王

    提起赵武灵王,秦昭襄王相信大家不知道的很少,但是提起他来,可能好多朋友就不知道了,其实他的雄才伟略丝毫不下于赵武灵王,他就是战国时期燕国国君燕昭王。按道理来讲他是继不了位的,因为他上面有个长兄,燕王哙的长子太子平,可当时的燕国国君燕王哙非要仿效尧以天下让与许由的故事,将王位让给丞相子之,于是乎就坏事

  • 赵武灵王作为古代难得的雄主,文武双全,却亡于逆子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难得的雄主,《史记·赵世家》载:他为赵国创建了六大政治优势:一、挫败了魏国等“五国会葬”阴谋,理顺了赵与魏楚秦韩的关系。二、实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训练了十多万“赵边骑”精锐骑兵。三、培养了肥义、廉颇、赵豹、楼缓、信期等一批忠臣良将。四、护送燕公子职回国作了燕昭王,促成秦公子稷回国做了秦

  • 胡服骑射让赵国“开挂”?赵武灵王的一个改变,打开了新的局面

    历史人物编辑:红星龙历史标签:赵武灵王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春秋战国最先的战争模式,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合理的原因才能开站,第二是打战必须要有形式,不可随意。第三是身份高的人才能打战,贫贱之人没有机会参与开战。第四双方军队需进行列阵。这是由周礼的约束形成的战争模式,这种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汉服对话胡服,一场不同文化的碰撞之旅!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赵武灵王

    为不同文化提供最多碰撞机会的,便是战争。在今日的邯郸市,耸立着一座赵武灵王的雕像,意气风发的武灵王身穿窄袖战衣,上披甲胄,架马弯弓,仪态英武!这一点一滴的细节处,无不提醒着人们,他最大的功绩——胡服骑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赵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实力不算上乘,面对虎视眈眈的北方劲敌,更显弱小。公元前30

  •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会被年仅10的儿子活活饿死在沙丘?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赵武灵王

    文/清歌向暖赵武灵王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只两拨操作,直接炸翻朝野。1、废太子赵章(大儿子),立公子赵何为太子。2、赵何的“太子”屁股还坐热,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又当朝宣布,禅位给了太子何。为什么赵武灵王在自己年富力强,吃嘛嘛香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传位给赵何呢?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赵武灵王到

  • 赵武灵王的最后三个月:被围困在行宫,以雏雀为食,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赵武灵王

    说起赵武灵王赵雍,或许诸位会感到陌生,这位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亲手将赵国打造成战国七雄之一,而且他也是战国时期开创国家二元政治的先行者。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政治家,却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食不果腹被迫爬树掏鸟窝,将雏鸟用来充饥,最后被活活饿死。当时的赵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主父”之尊的赵雍会被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