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平之战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为何偏用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为何偏用赵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曰读历史 访问量:1305 更新时间:2023/12/8 15:03:18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惨的一幕,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与赵国两败俱伤,秦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因主帅赵括战死而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统统坑杀,据说人数有四十万之多。

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住两个人,造成两个人千秋万代的污点——一个是白起,因坑杀40万赵军而被称为“杀人狂魔”,一个是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

说起赵括,不得不说他的父亲赵奢,那可是一代名将,立下赫赫战功。“虎父无犬子”,这也是赵孝成王选择赵括的重要原因。

赵括小的时候就喜欢谈论兵法,讲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他曾与赵奢辩论,战阵布设之道,而赵奢也被他的口才打败。虽然如此,但赵奢对这个儿子忧心忡忡,认为他不是名将的材料——

赵奢对妻子说:“战争,是关乎士兵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说得如此轻松,将来赵国如果不用他便罢,如果任用他为将,让赵军一败涂地的,除了赵括,并不做第二个人选。”(“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将领要爱兵如子,因为这些士兵都是替他卖命,替他送死的,赵奢为将领的时候,亲手捧着饭碗伺候士兵吃饭,得到君王赏赐的财物都给了士兵,而且忙得连家都没法回,在兵营里和士兵同吃同住,这样带出来的兵,一定会为他尽全力,即使战死也心怀感激。

赵括则不同,他没有责任心,也没有父亲那样的爱心,他吝啬贪婪,不仅将君王赏赐的金帛都拿回家藏着,还到处买地。私心太重的人,势必急功近利。

后来赵孝成王一定要任用赵括为将,换下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此时他的父亲已经死了,母亲竭力阻拦,赵孝成王不听,其母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日后他一旦不称职,我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后来赵括战死,其母逃过一死。

赵孝成王为何要临时换将,他不知道比起初出茅庐的少年赵括,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对战争局势更为了解,对敌人的计谋更为洞悉吗?

其实,要从当时赵国的国力说起。

在长平之战开始之前,廉颇与王龁已经耗了三年了,城中的粮食都快吃光了,别说士兵没的吃,再耗下去赵王的口粮也不够了。而秦国的国力要胜于赵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库粮食充裕,但秦国是侵略战国,长途跋涉,粮食要从陕西运到河北,也是越来越吃力。

有人说,即使不临阵换帅,最先崩溃的也是赵军,因为赵国农业经济落后,没出现像商鞅这样的人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十分急躁,也很怨恨廉颇,在谋臣的唆使下,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贪生怕死,对廉颇的防御战术认为是廉颇怯战。

对廉颇而言,这是他的一个策略,坚守不出,目的是挫伤秦军锐气,找个机会进行歼灭。而且廉颇做过进攻,但失败了,他一看敌强我弱再打下去对赵军不利,就错开秦军控制的小道(刚好是赵括在这条小道上被秦军包抄的),依托有利地形建造防御工程,坚壁清野,让敌军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秦国发现廉颇的战术毫无破绽,他防御的城池无懈可击,就心生一计,让奸细范雎带着千金到秦国去收买人心,顺便造谣,说——“秦国不怕廉颇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让赵括做统帅,秦军必然全军覆没。”

在平原君赵胜的唆使下,赵孝成王决定换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也信心满满,他说——“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得慎重,现在是王龁统帅,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这番话也并不自大,可惜秦昭王就是想用白起换下王龁,来跟赵括对决,他让秦国上下严守秘密,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当年轻的赵括带着零作战经验和一颗年少轻狂的心,率领二十万赵军到长平战场时,他没想到,一只老狐狸正等他自投罗网。

白起一开始就用计,不恋战,假装一触即溃率兵逃跑,赵括以为王龁这个不中用的贪生怕死,就乘胜追击,一直追击到秦军大营。

白起命令一支精锐部队从背后袭击赵军,趁赵军大乱,让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和营垒之间,将赵军一分为二,彼此孤立,然后派人截断赵军的粮草和后勤援助道路。

赵括被迫就地建立防御,等待救援,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差点饿死,吃树皮啃草根,粮食早已吃光了,此时救援还未赶到。

赵括险中求胜,率领士兵突然冲杀出来,想要冲出包围圈。当时赵军一波一波向前冲锋,其威力让秦军也为之胆颤,可惜赵括不慎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只能投降秦军。但谁也没想到,白起将四十万投降的赵军集体坑杀,此举震惊各诸侯国,白起也得到“人屠”的骂名。

历史将错误都归咎于赵括,说他只知道死读兵书而不懂变通,但其实言过其实,并不公允。

当赵括率兵到长平战场时,五十万赵军齐声欢呼,这说明他们都知道这个少年是个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白起·王翦列传》里,白起曾对秦昭王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死伤过半……”如果赵括没有能力,又如何能在断粮的情况下,以疲惫的军队,灭掉秦军一半的兵力呢?值得一提的是,秦军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在战争后还剩下四十万人,死了十万,战斗力孰强孰弱呢?

赵王和赵括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60岁的白起,而非王龁,赵括初出茅庐,败给白起并不丢人,也不能说他能力低下。

赵括不是低能,只是差了时运。

那么赵孝成王为何不用经验丰富的李牧对付赵军,这样不是更稳操胜券吗?

因为李牧早被安排在代郡防御匈奴,这个地方战略位置重要,一旦有失,赵国危矣,所以赵王不敢动李牧。

田单乐毅,两个都是客将,是逃跑到赵国求收留的,乐毅曾经为燕国立下大功,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让齐国亡国。他们刚到赵国,其心未归附,赵孝成王怎能放心将赵国压箱底的兵力交给两个来历不明的人?

无论如何长平之战是历史的悲剧,其胜负荣辱,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而那长埋在异国的年轻的四十万赵军的魂魄,却时时刻刻在想念自己的祖国,他们又何其无辜?或许实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乐毅排在武庙十哲之列,为何?以七国最弱将齐国打的差点覆灭

    历史人物编辑:小铁子说历史标签:乐毅

    在唐朝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更是为了能与文宣王孔子的祭祀体系相吻合,也便仿照了文庙十哲,设置了武将十人配享祭祀。而所为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乐毅也自然而然地入选。与之并列的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

  • 庞涓孙膑,乐毅商鞅,张仪苏秦,这些声名赫赫之人都是他的弟子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乐毅

    战国时,诸侯国从春秋时尊奉周王室成为霸主领袖,逐渐变成了更加残酷血腥的灭国战争。一时之间,大国兼并小国成为了主流,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最强的,号称战国七雄。各国为了争霸,纷纷大量引进人才,希望能提升经济、军事实力。进入战国后,魏国最早称霸,曾经一度攻灭了同为三晋之一的赵国,领军的大将叫庞涓;而打破

  • 诸葛亮明明更像萧何,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乐毅,是他糊涂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微历史之中山古国标签:乐毅

    用心去读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发现闪闪发光的耀眼之处,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就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样,他在刚出山的时候就一直以传奇英雄管仲和乐毅自比。但是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史料之中所描

  •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乐毅

    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战国的将军,打仗老牛掰了。自古以来都在宣扬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过我们仔细看,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战国长达200多年,怎么

  • 名将乐毅率五国大军攻齐,五年都没成功,他是在拥兵自重吗?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乐毅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虽然征战不休,但是每一场战斗都力求师出有名,而且国家之间的战斗不记仇,今天打得舍生忘死,明天就会成为朋友,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诸侯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恶化。齐国和燕国的恩怨齐国和燕国在春秋时期本来是两个交好的国家,齐桓公时期山戎的孤竹国不断地派兵袭扰燕国,甚至侵犯

  •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那么他能比得过此2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乐毅

    每个人都有偶像,有人的偶像是古天乐,有人的偶像是c罗,那么诸葛亮的偶像是谁呢?《隆中对》里早有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的,诸葛亮的偶像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乐毅,这两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丞相,一个大将,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都在齐国建功立

  • 诸葛亮在隆中时自比于管仲、乐毅,他为何拿此二人做广告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乐毅

    咱们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群雄要逐鹿,自然需要人才。但是,如何发现人才?或者说,你作为一个人才,如何被诸侯们发现,这就是一个新课题。 为什么说是新课题呢?因为在东汉的时候,人才举荐的方式是察举制,就是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推举对治理国家有用的人才。不过,当时举荐出

  • 明明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什么3年都攻不下即墨?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乐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两座城池在燕国看来,就是两块带着肥肉的骨头,想一口吞下却又担心会被骨头给卡住,所以只好采取围而不攻的做法,但事实证明战机瞬息万变,战场上没有长久的胜利者。(一)乐毅伐齐不得不说燕昭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千金买马骨的举动为其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而其中又以乐毅最为出众。公元前284年,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么这三个人对比,谁的能力功劳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乐毅

    肯定是诸葛亮大于管仲大于乐毅,这个毫无疑问。诸葛亮和管仲都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乐毅的评价只是军事家,乐毅先天不足。 就算是三国志里面被陈寿认为是诸葛亮软肋的军事方面,诸葛亮都比管仲和乐毅更被后人认可。在唐朝建立的武庙里面,诸葛亮一开始就是武庙十哲之一,而管仲不过是后来增加的64将之一,唐朝时乐毅连6

  • 乐毅率五国联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会打不过白起?这个还真不好说

    历史人物编辑:猫咪铲史官标签:乐毅

    乐毅和白起,他们都生活在秦昭襄王年代。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而乐毅一手主持了五国伐齐之战,连破齐国七十余城,这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万中无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两位大将居然没有动过手,未免使人感到遗憾。那么如果乐毅和白起打起来,哪一个胜出的机会更大一点呢?白起白起,秦昭襄王手底下的大将。我们都知道,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