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说,我一直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呀。廉颇,白起,晋鄙这些乱世大咖一定要接受我指挥,那咱们就痛痛快快干他一仗吧!
01
诗云:难定纷纷甲子年,千魔荡荡白阳天,苍天旨意著书命,诸子虔诚扶道颠;佛灯点亮华光现,一线生机救末年。
历史上从来就不乏乱世枭雄、治国能臣。可唯有春秋战国这个阶段,所有的大咖们,就像约好了一样,纷纷横空出世。
咱们先看看各国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有谁吧。
齐国,孟尝君田文来了。晋国,信陵君魏无忌来了。楚国,春申君黄歇来了。赵国,平原君赵胜来了。
以上是各国文臣名相。武将阵容更是恐怖。首先说,秦国的人屠白起已经成为大秦股肱,廉颇老将军正坐镇赵国。这两个人,同列战国四大名将之前,他们将要有一次难得的合作机会。因为,五国联军大元帅乐毅的调令已经在飞来的路上。
乐毅,本来是中山国人。后来,中山国被赵国吞并,他就又成了赵国人。本以为这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的走过去了,可谁知道,赵国发生了赵武灵王困死沙丘之乱。没办法,乐毅拉家带口只好到魏国去避祸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乐毅刻意低调,还是因为魏国国君不能慧眼识珠。反正乐毅的才华没有得到魏王赏识,他在魏国并没有受到重用。
有人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其实,这是一碗毒鸡汤。有些人需要准备好了去寻找机会;有些人不需要准备,机会就在那等着你。就像乐毅一样,有一天,魏王把乐毅找来,跟他说,你出使一趟燕国吧,把两国的友好关系加深一下。
乐毅从来不是急功近利之人,所以他很懂得随遇而安。既然魏王有差遣,那自己就去一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燕国到了。燕国主政的是燕昭王。昭王还是有些眼光的,他从见到乐毅的第一眼起,就隐隐约约觉得,看来燕国复仇的大任,就要着落到这孙子身上了。
燕昭王跟乐毅大吐苦水,大发牢骚。他说,齐国可是把我们欺负苦了!你能帮我们去打他们一顿吗?
乐毅说,那哪打得过呀,齐国孟尝君还在呢。不过要打也行,需要等待。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并拜乐毅为亚卿。燕国的兵权就交给了他。
乐毅平时没事就搞搞军事训练,然后打打周围一些小国练练兵。但始终不提攻打齐国之事。
他在等待什么呢?原来,他在等待着孟尝君失势。
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呀?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从来就不会太着急。正如俞敏洪说过这样一番话,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干。
终于,乐毅要等的消息来了。齐湣王跟孟尝君闹意见,挤走了孟尝君。
燕国上下摩拳擦掌,准备跟齐国干一仗。
难道说,一个孟尝君就这么重要吗?当然,有时候,一个人的作用胜过千军万马。这句话很快又会在乐毅这里被验证。
02
乐毅跟燕昭王商议,虽然孟尝君已经走了,但我们要攻打齐国,一个燕国的力量还是稍显不足。为了更加有把握,我们有必要联合其他国家组成联军。
这就是乐毅做事的谨慎之处。也正是他倍受诸葛亮推崇的原因之一。
燕赵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燕国首先去找赵国联合。燕国使者找到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把燕国准备攻齐的计划一说,平原君非常感兴趣。正好秦国使者也在赵国访问,听说攻齐,使者说,我们也有兴趣,等我回去跟我们大王说说,没准我们也会参加。平原君说,那就快去快回。晚了可就不一定能赶上这拨了。
秦国使者快马加鞭,很快回信了。秦国坚决参加联军行动!
燕国又派使者去联合魏国。这个时候,被齐湣王挤走的孟尝君也在魏国。一听伐齐,孟尝君就说,打他这个背信弃义的东西。
就这样,燕国牵头,组成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由乐毅任联军长官,称乐上将军。各国派出的也不是打酱油的,都是本国精锐。其中,赵国廉颇,秦国白起,魏国晋鄙,韩国暴鸢都是本国赫赫有名的战将。
五国联军打来了。齐湣王亲自带兵迎敌。结果战事很快就成了一边倒的局势,乐毅率领的燕军以破竹之势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
齐国就剩下即墨和莒州两座城市了。
这个时候,乐毅选择了围而不攻。他的想法是,如果马上就把齐国灭了,恐怕人心不稳。他要先采取一些政策收伏齐国人心。先是废除了齐王的暴令,减轻赋役,又为齐桓公、管仲二人立祠堂祭祀,然后四处招贤纳士。乐毅的这些措施很快安抚了齐国民心,大家都称颂乐毅的功德。
这时间一长,就生出了变故。结果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以前当太子的时候跟乐毅就不太对付。如今成了燕王,就想换掉乐毅。他觉得,如今齐国就剩下两座城池了,谁挂帅都能灭了齐国。况且说,齐国降众都在争相传颂乐毅的功德,那以后我的威信何在?万一将来乐毅再造了反可就更不得了了。
于是,燕惠王下令用骑劫取代乐毅的位置,让乐毅回国述职。
消息传到乐毅军营,他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挂印逃走,去了赵国。
这统帅一换,燕军的战斗力立刻就没有了。齐国在田单的率领下,加上火牛阵奇袭,很快就收复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替换乐毅的骑劫也被田单杀死了。
这时候的燕惠王,又想起乐毅来了。马上给乐毅写了一封信,跟他说,看在老王的份上,上将军还是回来吧。乐毅也回了一封信,告诉他,善做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乐毅在赵国被封为昌国君。虽然燕惠王做事不够地道,但乐毅也没有对燕惠王嗔恨。倒是还在赵国与燕国之间做了和平使者,让燕赵关系始终保持着友好。最后乐毅也在赵国得到善终。
后世对乐毅评价很高。也成为许多政治家、谋臣的偶像。除了吸粉诸葛亮之外,韩信手下的重要谋士蒯通也是他的粉丝。
《史记》记载,蒯通读乐毅之报燕王书,废书而泣也。后来,韩信被刘邦猜疑,蒯通就曾经建议韩信自立为王,否则就危险了。韩信不听,最终被杀。临死时说,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事实上,韩信当时的处境和当初乐毅情形十分相似,而韩信显然处理的就没有乐毅好。做为对比,后汉诸葛亮,一生谨慎,最终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然熟谙乐毅为人处事之精要。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