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乐毅打下七十二城为何打不下即墨和莒?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打不下

乐毅打下七十二城为何打不下即墨和莒?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打不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惜缘小历史 访问量:3731 更新时间:2023/12/8 15:04:53

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着燕国的复仇大军向当时强大的齐国发起了猛攻。仅仅半年,乐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齐国七十二城,至此曾经强大的齐国经此一战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当年齐威王齐宣王时期的国力了。

可惜的是,乐毅在这之后并未趁势灭掉齐国,而是死守当时齐国没有沦陷的两座城池即墨和莒,在这里乐毅整整花了三年打不下来,直到燕昭王病逝,继位的燕惠王听信谗言,乐毅担心被杀,田单凭借火牛阵复国。

而乐毅则经此一战走上了巅峰,他一生只打过一仗,可是就是这一战让他“封神”,成为了日后大名鼎鼎的“武庙十哲”之一,也成为了武庙另一十哲诸葛亮的偶像。

按道理,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二城,为何三年之内拿不下即墨和莒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答,乐毅很多时候被捧上天了。

历史记载的是乐毅以燕国弱旅连下七十二城,可是很多人却忘记了乐毅伐齐的背后是有秦韩赵魏等四国相助,并非单单靠着一个燕国就能够击败齐国:

乐毅伐齐,背后有秦、韩、赵、魏牵制齐国主力

公元前286年,齐国齐闵王苏秦的蛊惑之下出兵攻打宋国,当时宋国是战国的第八强国,其国度陶邑是战国最富有的城市,齐国将宋国吞并无疑是将一口肥肉给独吞了。

齐国的这个举动自然是引起了列国的忌惮,此时为了报三十年前齐国灭国之仇,燕国则主动联合秦、韩、赵、魏、楚等五国想要趁着齐闵王志得意满之际合纵伐齐。

此时面对燕昭王的盛情邀请,列国是立马答应下来了,难道列国是真的很大方想要帮助燕国复仇吗?相反,他们都是有自己的算盘,秦国想要借这个机会趁机打垮齐国,因为当年秦国每次大举东出的时候,背后都是有齐国的势力在暗中资助韩赵魏等国抗击齐国,因此齐国不灭始终是秦国一个心腹大患。

而韩赵魏等国是想趁机分一杯羹,这三国对于齐国瓜分宋国土地也有所不满,尤其是赵国,为了和齐国取得宋国控制权和齐国打了一架,结果输了。

而楚国虽然未参与会盟,可是并不代表他们不动心,后来逼齐闵王割让淮北就证明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因此说是燕国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其实背后是五国的力量,其中齐国的主力部队被秦国牵制了大半,因为当时唯一能够牵制的了齐国的唯有秦国,而乐毅则趁机率领剩余部队从齐国另一侧对于齐国的阵地发起猛攻。

齐国地理位置不好,他不像秦国一样拥有函谷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因此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国的地理位置根本无法守住,而齐国的另一部分主力则忙着应对秦国大军根本无法抽调开来。

而关键时刻,齐闵王又昏招频出,为了让齐国士兵拼死血战居然挖了人家的坟墓,这直接让齐国的士气大崩,直接导致全线崩溃,因此短短半年之内,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二城。

可是到这一步,诸侯也觉醒了,对于列国来说他们打垮了一个齐国,而燕国则趁此机会吞并了齐国大半领土,可是列国不想看到他们打垮一个齐国却便宜了一个燕国,那么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因此在这之后诸侯相继退军,目的就是不让燕国得逞,而到这之后就可以看到,在这之后整整三年,乐毅无法攻破齐国的剩余两座城池,这不是说乐毅军事才能不行,而是燕国实在太弱小,因此乐毅只能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步步蚕食。

因此这就说明了,乐毅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背后是有列国撑腰,光凭一个燕国乐毅的这一战不会打的这么漂亮。

即墨和莒不是一般的城池

而除此之外,很多人纳闷为何乐毅拿下齐国七十二城用了半年,而即墨和莒为何整整三年始终未拿下?

其实很多人误以为即墨和莒就是两座小城,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两座城池没有庞大的军需和物资能够支持三年之久吗?即墨和莒在当时真不是一般的城池,而是齐国的五都之一。

在战国时期,列国大部分实行的都是“郡县制”,可是在这之中有一个是例外,那就是齐国,当时齐国的国都是临淄,而除了临淄之外,当时齐国还有四个陪都,这就是所谓“五都制度”。

他们分别是即墨、临淄、高唐和平陆,这就相当于将齐国分成了五个大的军区,在这五个军区之中分别储藏了大量的物资同时这里面都配备有重兵。

而除了即墨和莒之外,其实这个军区里面还下辖有很多的小城池,否则光凭即墨和莒在当时还真的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人口。

这也是为何乐毅三年之内都拿不下即墨和莒,只能采用蚕食的办法,因为这两座城池是齐国的军事重镇,其本身就有大量的物资和士卒在这驻扎,所以田单能够复国是因为当时的齐国还有雄厚的资本,正是因为有即墨和莒这两座军事重镇的物资和士卒,田单才能够打败燕国,恢复齐国。

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燕国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了,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却连齐国两个陪都都无法拿下,这就说明燕国能够击败齐国靠的还真不是燕国自己的硬实力,背后更多的还是五国伐齐的力量,一旦四国撤军,燕国就立马疲软,而乐毅虽然军事才华出众,可是燕国毕竟实力弱小,所以根本无法对即墨进强攻,否则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乐毅是诸葛偶像,可他举荐的人却毁了国家,诸葛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乐毅

    诸葛亮年轻时,就在隆中隐居,曾自称才能可比管仲和乐毅,可是没人把他当回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和乐毅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一个管政,一个管军。管仲被誉为中国历史名相典范,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完成了春秋时代的“首霸任务”。而乐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言过其实?其实他们俩沾了孔明的光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乐毅

    现在有几个人知道管仲是谁?干了些什么?乐毅又是谁?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过只要你开口说起诸葛亮,不管是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还是路边撸串的小学生,哪个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他干了些什么呢?01诸葛亮?借东风、耍空城计那家伙嘛!没错,诸葛亮在民间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普及。那么大家知道《三国演

  •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包含了他极大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乐毅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这两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辅佐齐桓公40年之久,使得齐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联合五国伐齐,连续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但相比于管仲与鲍

  • 历史上乐毅曾一举拿下七十座城池,除此之外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乐毅

    乐毅说,我一直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呀。廉颇,白起,晋鄙这些乱世大咖一定要接受我指挥,那咱们就痛痛快快干他一仗吧!01诗云:难定纷纷甲子年,千魔荡荡白阳天,苍天旨意著书命,诸子虔诚扶道颠;佛灯点亮华光现,一线生机救末年。历史上从来就不乏乱世枭雄、治国能臣。可唯有春秋战国这个阶段,所有的大咖们,就像约好

  • 长平之战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为何偏用赵括?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乐毅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惨的一幕,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与赵国两败俱伤,秦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因主帅赵括战死而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统统坑杀,据说人数有四十万之多。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住两个人,造成两个人千秋万代的污点——一个是白起,因坑杀40万赵军而被称为“杀人狂魔”,一个是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说

  • 乐毅排在武庙十哲之列,为何?以七国最弱将齐国打的差点覆灭

    历史人物编辑:小铁子说历史标签:乐毅

    在唐朝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更是为了能与文宣王孔子的祭祀体系相吻合,也便仿照了文庙十哲,设置了武将十人配享祭祀。而所为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乐毅也自然而然地入选。与之并列的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

  • 庞涓孙膑,乐毅商鞅,张仪苏秦,这些声名赫赫之人都是他的弟子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乐毅

    战国时,诸侯国从春秋时尊奉周王室成为霸主领袖,逐渐变成了更加残酷血腥的灭国战争。一时之间,大国兼并小国成为了主流,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最强的,号称战国七雄。各国为了争霸,纷纷大量引进人才,希望能提升经济、军事实力。进入战国后,魏国最早称霸,曾经一度攻灭了同为三晋之一的赵国,领军的大将叫庞涓;而打破

  • 诸葛亮明明更像萧何,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乐毅,是他糊涂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微历史之中山古国标签:乐毅

    用心去读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发现闪闪发光的耀眼之处,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就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样,他在刚出山的时候就一直以传奇英雄管仲和乐毅自比。但是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史料之中所描

  •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乐毅

    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战国的将军,打仗老牛掰了。自古以来都在宣扬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过我们仔细看,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战国长达200多年,怎么

  • 名将乐毅率五国大军攻齐,五年都没成功,他是在拥兵自重吗?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乐毅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虽然征战不休,但是每一场战斗都力求师出有名,而且国家之间的战斗不记仇,今天打得舍生忘死,明天就会成为朋友,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诸侯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恶化。齐国和燕国的恩怨齐国和燕国在春秋时期本来是两个交好的国家,齐桓公时期山戎的孤竹国不断地派兵袭扰燕国,甚至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