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包含了他极大的智慧!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包含了他极大的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轻松 访问量:4704 更新时间:2023/12/8 15:08:23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这两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辅佐齐桓公40年之久,使得齐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联合五国伐齐,连续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但相比于管仲与鲍叔牙二人的友情故事,乐毅伐齐所留下的历史悬案更令人感兴趣,那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五国联军,为何不对齐国斩尽杀绝,反而剩下了两座城池没有攻陷呢?

其实读懂之后,才知乐毅的高明之处。

“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乐毅已经兵临齐国国度临淄城下,齐湣王见大事不好率领手下四处奔逃,可见当时的乐毅的部队有多么强大。齐国人不仅丢了都城,还丢了祖宗,连宗庙里祭祀的物品和宝物都被运到了燕国,齐国基本上就是被灭国的存在。

但就是在这样如日中天的情况下,“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却没被拿下,最终齐国大将田单正是凭借着这两座城池复国的。

乐毅为何不将齐国的城池一举拿下呢?难道真的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两座城池的防守过于坚固,我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

其实乐毅的说辞是存在问题的,首先,齐国的首都临淄都被轻易地攻下,更何况是即墨这样防守远不如临淄的城池?

乐毅自己也知道这样的说法是行不通的,为此他向燕昭王提供了另一套说辞:“单单依靠武力是不足以降服人心的,即便是将齐国完全攻打下来,那也无法使得齐国人信服。”所以乐毅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对即墨和莒这两个地方进行了长期的封锁,直到燕惠王继位之后。

事实上,乐毅的种种说法是不靠谱的,他不肯轻而易举地见齐国全部拿下只有一个理由:

他要为自己留一手后路,因为燕国的内政实在是过于混乱。

他太明白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区别了。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国相子之,此后引发了燕国内部的大动乱。燕昭王正是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的,而燕国内部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在此时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了,乐毅在此时还不过是声名不显的小人物。

乐毅这个人原本是魏国贵族之后,但是他出生时,祖先的封地被赵国人占领了,所以他实际上是一个赵国人。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之后,他为了逃避祸患抵达了魏国,受到了魏国魏昭王的重用。

此后乐毅以魏国使节的身份出使燕国,在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极度尊崇下,乐毅才成为了燕国的“亚卿”。正是有了这样的身份和背景,乐毅才能够提出“合纵攻齐”的战略,当时的赵国、韩国、魏国、楚国以及燕国结成了联盟,一起攻伐强大的齐国,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五国伐齐”,这才有了乐毅人生中最大的功绩:连下齐国七十余城。

但值得注意的是,乐毅在当时还是赵国的相国,并且同时指挥着五国的士兵,这是燕国后来复仇成功的基础所在。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

燕国、齐国、赵国这三个国家的调性是完全不同的,而乐毅毫无疑问对当时的现实非常清楚。燕国是西周时期就存在的老牌贵族诸侯国,齐国更是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到了战国早期仍旧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赵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是一个新兴的国家。

因此燕国人对于赵国人其实没有多大的盟友之间的感情,燕国人也不大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燕国至始至终的外交策略都相当混乱,这与它一直以来的小国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它曾经依附于魏国和韩国,但是赵国强大之后又主动靠近赵国。这样的小弟其实是最危险的,一旦强大起来就是非常可怕的存在。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燕国的性格有点像日本。燕昭王死后在历史上被称作明君虽然不假,但乐毅伐齐时,燕昭王的岁数已经非常大了,乐毅不得不考量燕国继任者的问题,加上燕国一直以来有内乱的传统。

以上的两个原因是乐毅考量的重点:燕国和赵国的关系以及燕国继任者对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说,乐毅预判了齐国被燕国完全吞并后的结果:燕国必定会攻打赵国,燕国与赵国的交恶必定会牵连自己。

因此,乐毅在此时留了一手,他故意为齐国留下了两座相对重要的城池,就是在提防燕国的继任者。

果不其然,公元前294年,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逐渐表现出了对乐毅的不满,齐国大将随便的反间计就将燕惠王蒙骗了。乐毅在被骑劫取代之后,马上就奔逃到了赵国,这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而离开了乐毅的燕国军队,很快就被齐国大将田单的火牛阵打败,齐国人逐渐收复了失地,燕国也没有能力去攻打赵国。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这是乐毅在他的《报燕惠王书》中的名言,他拿出了伍子胥的例子来告诉燕惠王,自己不会像伍子胥那样白白地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后世的诸葛亮除了对管仲格外推崇之外,对乐毅也是推崇备至,大概就是欣赏他这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的精神吧!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最终还是走了儒家学派的老路,究其一生奉献给了蜀汉,最终病死在苍茫的五丈原上。不知道诸葛亮会不会后悔,但我想,乐毅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他明白所有的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的事情,只有这条性命才最宝贵!

很多史学家判断一个谋士的高低,从三个方面考虑的:谋身、谋家、谋天下。

因此,在众多三国谋士中,贾诩素来有三国第一谋士之称,就是因为他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而诸葛亮却次之。很显然,乐毅与贾诩就属于同一类人。

所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谁不想活得舒服并且也为儿孙后代谋福呢?想想为秦朝立下不世奇功的白起,是什么下场?乐毅的大智慧让他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得以善存,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由此可见,智慧究竟有多么重要。

倘若读者们想增长自己的权谋,扩充自己的智慧,笔者建议各位多读一读史书。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曾国藩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

冯梦龙先生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唯有智慧才是处身不败的第一要素。

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乐毅曾一举拿下七十座城池,除此之外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乐毅

    乐毅说,我一直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呀。廉颇,白起,晋鄙这些乱世大咖一定要接受我指挥,那咱们就痛痛快快干他一仗吧!01诗云:难定纷纷甲子年,千魔荡荡白阳天,苍天旨意著书命,诸子虔诚扶道颠;佛灯点亮华光现,一线生机救末年。历史上从来就不乏乱世枭雄、治国能臣。可唯有春秋战国这个阶段,所有的大咖们,就像约好

  • 长平之战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为何偏用赵括?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乐毅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惨的一幕,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与赵国两败俱伤,秦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因主帅赵括战死而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统统坑杀,据说人数有四十万之多。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住两个人,造成两个人千秋万代的污点——一个是白起,因坑杀40万赵军而被称为“杀人狂魔”,一个是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说

  • 乐毅排在武庙十哲之列,为何?以七国最弱将齐国打的差点覆灭

    历史人物编辑:小铁子说历史标签:乐毅

    在唐朝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更是为了能与文宣王孔子的祭祀体系相吻合,也便仿照了文庙十哲,设置了武将十人配享祭祀。而所为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乐毅也自然而然地入选。与之并列的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

  • 庞涓孙膑,乐毅商鞅,张仪苏秦,这些声名赫赫之人都是他的弟子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乐毅

    战国时,诸侯国从春秋时尊奉周王室成为霸主领袖,逐渐变成了更加残酷血腥的灭国战争。一时之间,大国兼并小国成为了主流,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最强的,号称战国七雄。各国为了争霸,纷纷大量引进人才,希望能提升经济、军事实力。进入战国后,魏国最早称霸,曾经一度攻灭了同为三晋之一的赵国,领军的大将叫庞涓;而打破

  • 诸葛亮明明更像萧何,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乐毅,是他糊涂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微历史之中山古国标签:乐毅

    用心去读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发现闪闪发光的耀眼之处,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就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样,他在刚出山的时候就一直以传奇英雄管仲和乐毅自比。但是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史料之中所描

  •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乐毅

    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战国的将军,打仗老牛掰了。自古以来都在宣扬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过我们仔细看,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战国长达200多年,怎么

  • 名将乐毅率五国大军攻齐,五年都没成功,他是在拥兵自重吗?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乐毅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虽然征战不休,但是每一场战斗都力求师出有名,而且国家之间的战斗不记仇,今天打得舍生忘死,明天就会成为朋友,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诸侯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恶化。齐国和燕国的恩怨齐国和燕国在春秋时期本来是两个交好的国家,齐桓公时期山戎的孤竹国不断地派兵袭扰燕国,甚至侵犯

  •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那么他能比得过此2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乐毅

    每个人都有偶像,有人的偶像是古天乐,有人的偶像是c罗,那么诸葛亮的偶像是谁呢?《隆中对》里早有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的,诸葛亮的偶像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乐毅,这两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丞相,一个大将,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都在齐国建功立

  • 诸葛亮在隆中时自比于管仲、乐毅,他为何拿此二人做广告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乐毅

    咱们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群雄要逐鹿,自然需要人才。但是,如何发现人才?或者说,你作为一个人才,如何被诸侯们发现,这就是一个新课题。 为什么说是新课题呢?因为在东汉的时候,人才举荐的方式是察举制,就是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推举对治理国家有用的人才。不过,当时举荐出

  • 明明能横扫齐国72城的乐毅,为什么3年都攻不下即墨?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乐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两座城池在燕国看来,就是两块带着肥肉的骨头,想一口吞下却又担心会被骨头给卡住,所以只好采取围而不攻的做法,但事实证明战机瞬息万变,战场上没有长久的胜利者。(一)乐毅伐齐不得不说燕昭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千金买马骨的举动为其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而其中又以乐毅最为出众。公元前2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