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几个人知道管仲是谁?干了些什么?乐毅又是谁?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过只要你开口说起诸葛亮,不管是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还是路边撸串的小学生,哪个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他干了些什么呢?
01诸葛亮?借东风、耍空城计那家伙嘛!
没错,诸葛亮在民间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普及。那么大家知道《三国演义》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吗?
很可惜的告诉大家,这本书在明朝前中期其实还没有那么出名,只能算是一般的小说,可是到了明朝后期和清朝的时候意义就不同了。
当年努尔哈赤看完这本书以后,不禁泪流满面,下定决心,卖了几十棵长白山老山参,花了大价钱,从出版社定了几千本《三国演义》。他后来又陆续让出版社加印了不少这本书,希望做到满清八旗的将士们人手一本。那么这本书有什么奥秘吗?努尔哈赤其实是将这本书当成兵书来看待的。这么一来《三国演义》可不就普及了嘛!这本书普及了以后,这里面的诸葛亮作为最吸睛的人物,自然也就跟着火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诸葛亮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比如说借东风、空城计、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火烧藤甲兵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至今历历在目。
其实诸葛亮早在这本书问世之前,就已经被历朝历代奉为臣子的楷模。毕竟这哥们实在是太聪明又太忠心了,以至于每个皇帝都希望身边有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臣子。
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三国演义》
所以诸葛亮的身价在不断提高,那些传奇故事还没有被杜撰出来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并且同时被搬进了文庙和武庙。
02知道管仲乐毅,很可能也是从诸葛亮这儿知道的。
管仲乐毅的确也很出名,可是普通老百姓没事儿谁去翻《史记》去了解这俩货的故事呢?大概率上来说,大家知道管仲乐毅,那也是从诸葛亮这儿只知道的。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事儿没事儿,就告诉自己的小伙伴,自己可以跟管仲乐毅相比。到了东吴以后,群儒又以这件事来嘲讽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各种怒怼。
由此可见管仲乐毅这两个人的出镜率还是比较高的,不免就让人们去怀疑,这俩货是不是也很厉害?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两位还真的是杰出的人才。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乐毅更是带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其实历史上像这样的人才有太多太多了,会打仗会治国的人才真的不缺,但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曹操会打仗吧?他要篡汉。司马懿也会打仗吧?可惜他篡魏。南北朝时期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哪一个不是善于打仗的臣子?可惜他们都篡夺了自己主子的江山。唯独诸葛亮,不仅治国有方,打仗也在行,手握大权之下,却丝毫没有私心。从来没想过让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继承自己的丞相之位,一心只想着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即使刘备去世了,诸葛亮也尊崇托孤之重,尽心尽力为刘禅工作,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托孤案例,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03千古托孤,唯有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君臣震慑人心。
其实历史上托孤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可惜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大家总是拿周公、召公作为托孤的典型案例,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周公和召公的后世子孙,统治了周朝几百年,期间周天子也必须要听他们家族的使唤。
后周世宗柴荣把儿子柴宗训托付给最信任的大臣赵匡胤,结果这哥们儿果断篡位,丝毫没有犹豫。为了防止自己的臣子也这么做,赵匡胤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弱不禁风。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三国演义》
众多托孤案例中,其实只有刘备的托孤是最成功的。诸葛亮为老刘家真的是殚精竭虑了,他甚至都没工夫去照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使得儿子成了一个没什么才能的人。
后世每个君王,都梦想着自己的臣子中,能够出一两个像诸葛亮这样值得托付的人,这是每一个君王基本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很可惜的是,这一对君臣,是千古罕见的一对,压根就找不到第二对像他们托孤这么成功的案例。就算是管仲乐毅,在这一点上那也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总结:管仲乐毅,那是沾了诸葛亮的光。
街头巷尾都能知道管仲乐毅,那是因为诸葛亮当年自比这两个人,否则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白起、吴起、李牧、王翦等等,根本就会被淹没在历史当中。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