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年轻时,就在隆中隐居,曾自称才能可比管仲和乐毅,可是没人把他当回事。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管仲和乐毅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一个管政,一个管军。
管仲被誉为中国历史名相典范,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完成了春秋时代的“首霸任务”。而乐毅作为燕国的名将,辅佐燕昭王复兴燕国,领导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余城,使得原来五霸之首的传统强国齐国差点灭国,二人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还挺有意思。
诸葛亮用这两人来推销自己,是想向世人说明:我是文武全才,得我者,定能安邦治国。然而,诸葛亮却忽视了一件事,虽然乐毅是一代名将,但他同时也犯过大错,正是由于他的失误,让整个赵国走向灭亡。
燕昭王在世时,乐毅深受信任,他在军事上大胆改革,训练强军,很快使燕国的实力大增,有了与其他六国争霸的实力。
但是,齐国毕竟是老牌强国,国力之盛是燕国独自无法抗衡的,而且齐国还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地扩充国家的领土。燕国首当其冲,在这种危急时刻,乐毅联络其他五国,晓以“唇亡齿寒”的道理,组成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
就在这一战,赵国名将赵奢也参与了伐齐之战。在攻打一座城池时,城内士兵高挂“免战牌”,不与联军交战。
此时,赵奢跟乐毅商量,准备强攻敌城。然而,这时年轻的赵括却献上一计:城中军士苦守多日,早已缺粮,不如每日投掷一些粮食进去,等敌方士兵争抢必会自乱阵脚,这样很快便能破敌。
乐毅作为主帅同意了赵括的想法,每日都将少许粮食投入城中,果然不出3日,城内士兵与百姓哗变,纷纷斩杀将领出城投降,联军不伤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敌城,都很是高兴。而在此战中献上良策的赵括,获得了乐毅的赏识。
等到长平之战前夕,赵国与秦国的实力已经相差甚远。秦国名将无数,尤其是“杀神”白起战功赫赫,辅助秦王剿灭了许多国家。
在这紧要关头,赵王听信谣言,换下了谨慎防守的老将廉颇,而大胆启用“少年英才”赵括,可谓一大败笔。
早在赵奢去世前,就与夫人谈论过赵括,认为他“纸上谈兵”,不堪大用。赵国名相蔺相如因换将之事特意入宫再三苦劝赵王,希望赵王继续任用廉颇,实施先前的防守政策,秦军势力正盛,现在应该避其锋芒,不能主动进攻与之决战。
可是,赵王刚愎自用有意将“被动挨打”局势转变为主动进攻,加之听信了秦国的离间之计,便大胆录用了只会理论、未经实战的赵括为将。
为何赵王面对众多老臣的苦谏,如此自信满满地临阵换帅呢?其实,在任用赵括之前,他还听取了一代名将乐毅的建议。
此时,燕昭王已死,新王对他并不信任,乐毅为了自保已经投奔了赵国。恰逢赵国与秦国形成了对峙局面,赵王便问计于乐毅,当任谁为赵军统帅与秦决战。
此时廉颇垂垂老矣,赵国年轻的将领本就不多,再加上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最主要的是在五国伐齐之战中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乐毅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赵括。
可结果就是赵括成为了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小丑,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40万精锐大军,也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可以说,这次惨败乐毅也有很大的责任,称他为赵国的罪人一点儿也没有错。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他自比管仲、乐毅,可是他的识人之能也和乐毅一样不敢恭维。在首次北伐曹魏时,他为了让心腹立下首功,竟然将街亭这么重要的战略位置让他去守。而忽视了刘备去世前就评论过马谡的缺点: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其实和赵括差不多,理论知识不错,当个谋士勉强合格,独当一面当一军主帅那是万万不能的。这一战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也失去了挺进中原的最佳时机。
所以说,诸葛亮自比乐毅,这可能也是天意,他和心目中的“偶像”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得诸葛武侯的形象在后世总是不怎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