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贾诩,一直都“够精明”。一日贾诩在途中遇到一伙强盗,强盗见人就是一刀。看着倒下去的人越来越多,贾诩急中生智,大摇大摆地对强盗道:“我可是段熲的外孙,你们要是不伤害我,我外公必然重金来赎我。”
当时驻守本地的太尉段熲,因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因此贾诩就假称是段熲的外孙来吓唬强盗。强盗一听眼前这人是段熲外孙,也没敢查验一番。毕竟干他们这一行的,最不喜欢和官府有交集。为了不惹怒贾诩,强盗们还非常有礼貌地给贾诩赔礼道歉,口中连连说道:“误会,误会,都是一场误会”。贾诩急中生智的法子就这样让他成功脱险,转危为安。
贾诩随机应变的本事还有很多,但最精彩的还是他频频换主,却身无骂名,顺理成章。贾诩年少时,就有名士阎忠认为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
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因病辞官,等养好身体好,他前去洛阳投靠了牛辅,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这样一来,贾诩也就效命在董卓账下。
贾诩本期待在董卓手下一展宏图大业,奈何没多久,董卓就被王允和吕布给设计杀害了。董卓一死,群龙无首,他手下的那些大将都慌乱了,纷纷表示愿意归顺。
可这时候事情发生了波折,当时权力掌控者王允不乐意了,其他大将的投降他接受,可针对李榷,郭汜,张济等人却不愿接纳,还要置他们于死地。
李榷等人吓坏了,都纷纷收拾行李准备离去。这时贾诩出来劝道:“现如今弃军而逃,必然还会被抓回。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拿上武器,杀回京城。一旦能劫持皇帝,必然又是一番天日。即使打输了,再商议逃跑也来得及。”
众人听了贾诩的提议后,觉得可行性很大,于是就按照贾诩的建议,直奔长安。一行人齐心协力,把吕布给赶跑了,也把王允给杀了,汉献帝还被他们成功控制了。此战大获全胜。
本以为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了,不曾想这群人开始窝里斗,李榷和郭汜为了争权,分裂成两个阵营互相残杀,手段残忍。贾诩见状,此处不宜久留,赶紧撤!
贾诩因和将军段煨同郡,就前去投靠段煨。贾诩名声在外,段煨军中将士都对他心悦诚服。段煨心里害怕贾诩夺他的兵权,因此心里对贾诩颇为猜忌,表面上对贾诩是客客气气,礼遇有加。可实际上则是一点活都不给贾诩安排,没过多久,贾诩就琢磨出究竟,恰逢南阳的张绣派人前来接贾诩,贾诩就转投张绣去了。
相比在段煨身边备受猜忌,贾诩到了张绣身边后,张绣对他很是重视,不仅给他高标准的待遇,还把贾诩当成了自己的智囊团,有事都和贾诩商议一番。
贾诩效命于张绣后,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可没多久,袁绍趁机攻打许都,曹操不得不退兵。张绣得知后,立即派兵前去尾随追击,本想和刘表前后夹击围攻曹军。奈何曹操出奇兵大败张绣和刘表的军队。曹操获胜后,张绣决定继续率军追击,贾诩就出来劝道:“不可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率军前去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这个时候贾诩就对张绣道:“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这回不愿意追了,想着自己就是因没听贾诩的话,才吃了败仗。现如今吃了败仗,为何还要去追呢?贾诩就给张绣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再次追击必然有所收获。
张绣半信半疑,可还是率军前去追击,不曾想竟然把曹操的后卫军队给打败了,终于打了一场胜仗。
建安四年,袁绍有意招降张绣,张绣本要答应,奈何贾诩当面给了袁绍派来的使者一个很大的难堪,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使者拂袖而去,张绣这下傻眼了,问贾诩该咋办?
贾诩不疾不徐道:”好办!投靠曹操”。张绣担心自己曾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操定不会欢迎他,贾诩耐心给他分析,曹操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定会不计前嫌。
张绣就率军投降曹操,得到曹操礼遇,不仅被封为杨武将军,还和他结为亲家,对过往的事情一概不提。有了张绣的投靠,曹操很快就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实现北方的统一。
贾诩之所以给张绣献计投靠曹操,其实都是私心。他觉得曹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早就有心想投靠曹操。说服张绣投靠曹操,他自然也就效命曹操。曹操对贾诩很是欣赏,后期更是对贾诩倍加信任。
曹操曾私下问贾诩有关立储一事,可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特别纳闷,就一问究竟。贾诩对曹操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当年就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自知自己不是曹操旧臣,目前虽说备受曹操宠信,但还是深谋远虑,生怕曹操对自己有所猜忌,想出自保方案,常常闭门自守,不与他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身处三国乱世的贾诩,频频换主,还能面面俱到,左右逢源,可谓是谋略高手。精明如贾诩,几番沉浮,都能站稳脚跟,这就是因为他有大智慧为自己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