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得知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为何会发笑?

得知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为何会发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3828 更新时间:2024/1/22 4:25:28

曹丕当上皇帝时,孙权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巴结曹魏,不仅把于禁送了回去,同时还感恩戴德的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了“大魏吴王”。

不过,对于曹丕登基后重用贾诩这件事,孙权确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准确的说,是发表了自己的态度。

什么态度呢?在孙权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当众“笑之”。

“昔魏文帝(指曹丕)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荀勖别传》

这段记载,出自《晋书》,乃是西晋开国功臣荀勖,在某次和晋武帝司马炎对话时,所谈到的内容。

大致的意思,正如前文所说,就是孙权在得知曹丕刚一登基,就任用贾诩为三公后,当着众人的面就笑了出来。

你看,孙权只是笑了笑而已,但他可绝对没有说什么魏国要亡,他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操心操心当时自己的东吴该怎么办呢。

当然,孙权这个笑,也是“意味悠长”。

可以肯定的是,孙权的笑,肯定不是“赞许”、“支持”之类的笑,必然是不屑一顾,或者不认同之类轻视的笑。

总之就是,孙权认为曹丕这件事做的十分不妥当,所以觉得可笑。

但还是那句话,孙权真没有仅凭贾诩担任三公,就说魏国会亡是举动或者话语,至少在史料上,没有记载。

所以,建议提问题时,先确认下是不是和有没有,不要发明历史。

那么话说回来了,孙权在当时,为何会对曹丕任用贾诩担任三公这件事,表现出这种感觉可笑的态度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大致了解下贾诩这个人。

贾诩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若是论聪明,他要说第二,基本上没人敢说第一,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聪明,且结局完美。

完美到什么地步呢?他一生辅佐了好几个人,被他辅佐的,几乎个个完蛋,唯独他,落了个独善其身,活到七十七岁,还位列三公。

这个结局,放眼整个三国,能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但贾诩的名声一向不太好,历来也有“毒士”之称,之所以得到了这么一个绰号,实在是与他干的事,都不怎么光明正大有关。

当初,董卓被杀前,贾诩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一名校尉,与李傕郭汜皆是同僚,到了董卓被杀,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时,贾诩敏锐的抓住了一次扬名天下的机会。

怎么回事呢?当时,王允有意对西凉军动手,因此李傕、郭汜等人就惶惶不安,纷纷准备弃军逃走,关键时刻,贾诩拦住了他们。

拦住他们后,贾诩就建议说,如今天下大乱,一旦逃走,随便一个小官就能杀了他们,倒不如趁这个机会,打出为董公报仇的旗号,收拢溃兵,反攻长安。

如果成,那么就荣华富贵,真要不成,再逃走不迟。

而李傕、郭汜等人一听,是个不错的主意,反正情况已经这样了,倒不如赌一把,于是,几个人一拍即合,随后,在贾诩的策划下,轰轰烈烈开始往长安攻去。

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到了长安时,这帮人居然纠集了大约十万兵力。

之后,长安城被攻破,李傕、郭汜大开杀戒,司徒王允也死在这场混乱之中,总之,长安城一片血雨腥风。

而最终,长安城被李傕、郭汜掌控。

正是通过这件事,让贾诩在当时声名鹊起,毕竟当时西凉军几乎已经换成了案板上的鱼肉,谁曾想居然让贾诩的一条反攻长安的计谋给救活了。

所以由此可见,贾诩这个人,脑子真的好使。

当然,也正是他的这条计谋,导致了长安城的血雨腥风,无数人因此而丧生,而这就是贾诩被诟病的第一点。

在此之后,贾诩几经辗转,又投奔至宛城张绣门下。

投奔张绣后,贾诩献计,建议张绣与刘表联合,得到了张绣的认可,而联合之后,曹操就不乐意了,马上就发兵来打。

同样还是贾诩,靠着算无遗策的本事,谋了曹操好几把,以至于曹操折损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

就连曹操,若不是跑得快,估计当时也够呛。

这便是曹操人生中经历的数次惨败里,相当惨的那次宛城之战,而背后出谋划策,让曹操如此狼狈的,正是贾诩。

由此可见,贾诩之计谋,不可谓不毒辣。

而这还不算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是贾诩在关键时刻,高屋建瓴的分析对了形势,最终说服张绣,一统投奔了曹操。

弄死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居然还能让曹操接纳,甚至见面时还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使吾信重天下者,子也”,不得不说,贾诩对于人心的把握和了解,已经到了极其高明的地步。

而在曹操麾下,最能展现贾诩能力的,莫过于渭南之战中,他设计离间韩遂、马超那次。

渭南之战,曹操对阵马超韩遂联军,期间曹操占居下风,被马超压着打,关键时刻,还是贾诩出手,使出一招离间计,破坏了韩遂马超之间的稳定关系,最终帮助曹操获得胜利。

而通过这个例子,更能说明,贾诩对于人心的把握,真的是到了极致。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虽说计谋确实起到了作用,但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走光明正道,而是使用的阴谋诡计。

这还不算完,前文讲到,当初贾诩以一招反攻长安的计谋,帮助西凉军以及李傕、郭汜起死回生,但是,也是他这条计谋,造成了长安城内的生灵涂炭。

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他背上不少骂名了。

同时,从贾诩之后投奔张绣,继而又帮助张绣对抗曹操,又说服张绣投奔曹操,更让世人认为,他是一个只讲利益,而毫无立场的人。

总之就是,贾诩能力是有,并且不低,但是,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讲,他的操行、品德,乃至名声太差。

而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得了三公呢?

什么叫做三公?三国时期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官职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担任此官职的标准。

什么标准呢?一句话,叫“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

意思就是说,凡是担任三公其中任何一个职位的人,首先第一点,就是道德操行要好,不能有道德上的瑕疵。

哪怕是这个人没有为官的能力,但只要名声好,操行好,就可以当三公。

看似有点虚伪,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是如此,因此,即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但在朝廷里担任三公的,都起码还有点范儿。

要么出身名门,要么品德说得过去,总之就是都是当时的名士。

就连蜀汉,在刘备登基称帝后,都用了许靖这个没啥能力,但却名声极好的人来担任司徒位列三公,为何这样,目的不就是有个好名声嘛。

但反观贾诩,他的名声可不怎么好,而让这样的人担任三公,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

这就是孙权为何在听说曹丕任命贾诩这号人担任三公时,发笑的原因,其实说白了就是,孙权认为贾诩“德不配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孙权发笑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得说到曹丕是如何成为曹操的继承人了。

当初,曹操已至暮年,依旧没有确立究竟让谁来继承家业,而当时竞争优势最大的,一个是曹丕,另一个则是曹植。

并且,当时曹植名声极好,也很得曹操喜爱,大有继承家业之意。

而对于这种情况,曹丕自然不甘心,所以,他思来想去,就找到了贾诩,希望贾诩能给他出个主意。

那么贾诩给曹丕出主意了吗?自然是出了。

具体的主意,就是交代曹丕,保持低调,做好分内的事情,同时不要干违背孝道之事,总之就是闷头发展,不要太张扬。

对此,曹丕是言听计从,果然,他就逐渐获得了曹操的喜爱。

不仅如此,某次,曹操召见贾诩,期间就问关于立嗣的事情,而那会,曹丕和曹植正斗得火热,曹操也是想听听贾诩支持谁继承家业。

而对于曹操的问询,贾诩则回答了一句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话。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

啥意思呢?曹操问贾诩,该立谁,而贾诩不说话,曹操就好奇他为何不说,而贾诩回答,自己在想事儿,什么事儿呢?即袁绍和刘表父子之间发生的事儿。

袁绍和刘表二人,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俩皆是因为没有立长子,导致最终一塌糊涂,甚至被灭族。

而贾诩就是通过这句话,来侧面提醒曹操,应立长子,即曹丕。

所以,明白过来的曹操哈哈大笑,最终,曹丕被立为嗣子,而在这其中,贾诩就有了“拥立”之功。

正因为如此,曹丕在登基称帝之后,第一时间,就拜贾诩为太尉,也算是报恩之举。

单从情谊上来讲,你帮我成为太子,最终登基,那么我封你为三公,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里面问题大了。

贾诩的名声不好,曹丕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对于贾诩适不适合当三公,曹丕也是一清二楚。

但他为了报恩,依旧不管不顾,也不考虑朝局、舆论的影响,强行把贾诩推了上去,这叫什么,这叫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就算你曹丕想提拔贾诩,也不用这么操之过急吧,至少慢慢来,把影响降到最低再说。

但是曹丕没有这么做,第一时间就拜贾诩为太尉,这种明显不是成熟政治家应有的做法,确实让人感到可笑。

因此,孙权发笑,就是在笑曹丕手段幼稚。

还有一个让孙权发笑的原因,是发生在这件事之外的一个故事。

其实最开始,曹丕选定的太尉人选,并不是贾诩,而是另有其人。

谁呢?正是大名鼎鼎的东汉末年名臣,名士杨修的父亲,并且曾在东汉朝廷担任过三公职务的杨彪。

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其曾祖、祖父,乃至他的父亲,均在东汉朝廷里,担任过太尉。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到了杨彪这一代,其家族是“四世四公”,这可要比袁绍的四世三公还要厉害点。

并且,杨氏一门,历来以忠直而闻名,史料上甚至用“海内所瞻”来形容杨家的好名声。

另外,不管是在董卓入主长安时期,还是在郭汜、李傕掌控长安时,杨彪始终不屈其节,忠心保护汉献帝,甚至几度差点被害,但始终不屈不挠。

而这些事迹,都为杨彪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甚至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杨彪同样丝毫不对其献媚,期间坚持立场,多次惹恼曹操,以至于曹操起了杀心。

但还是考虑到杨彪名扬天下,杀了他怕是被天下人指责,故而只能将其释放。

到了后期,杨彪就开始装病不上朝,但等到曹丕篡汉,正式登基的时候,需要任命太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彪。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杨彪的名声,实在是太好了,简直是道德楷模。

所以,曹丕诚心诚意的派人去请杨彪出任为官,但结果,杨彪当即就表示,自己是绝无可能出任这个太尉的。

换而言之,就是杨彪拒绝了曹丕。

而对于杨彪的拒绝,曹丕也很是无奈,他老爹都不敢杀的人,他更不敢杀,所以,又请了几次后,见杨彪态度坚决,只得作罢。

在此之后,曹丕就拜了贾诩为太尉,顶替了杨彪的名额。

但这么一来,就让人感受出差距了,杨彪是什么人,他什么道德水平,那算是当时活着的典范啊,属于那种人人尊敬的存在。

但反观贾诩,又是个什么道德水平,而二人之间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

正是因为曹丕前后选的人道德水平差距太大,故而,才会让孙权发笑,他笑曹丕,兴师动众的请杨彪,结果人家不给面子,回头却找了一个差距如此之大的贾诩来当太尉。

如此荒唐,怎能不笑?

这便是孙权在得知曹丕登基后,任命贾诩为三公之一的太尉时,为何会发笑的原因所在,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贾诩“德不配位”,曹丕胡乱任命,让孙权感到可笑;

第二,曹丕一上台就忙着报恩,不顾及影响,手段幼稚让孙权觉得可笑;

第三,则是前后找的太尉人选差距太大,且杨彪让曹丕吃了瘪,更让孙权认为可笑。

但话说回来,孙权这种笑,也只是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打不过你,就从别的方面嘲笑你,反正心里得到了满足,而这也确实相当符合孙权的风格。

标签: 贾诩

更多文章

  • 曹魏肱骨-毒士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贾诩

    谋士有很多种,但是想贾诩这样能够谋好身后事,声名不显而少谋,却又能被主公所信任,辅助多位主公又能够不被怀疑,在乱世出身平凡却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安危,可谓是应了那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算后来曹操去世,他也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相比起其他人的宦海沉浮,精彩绝伦,贾诩一直都是低调而少言,却又能在一些关键

  • 年轻贾诩巧妙使诈免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47年,贾诩出生在武威郡姑臧县,贾诩字文和,是汉末到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贾诩足智多谋,精通兵法并能灵活运用兵法,立过很多大功,是曹魏开国功臣。贾诩年轻时举孝廉,成为郎官,后来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李傕、郭汜、段煨、张绣,几次献计打败曹操。199年成功劝服张绣,一起归降曹操。官渡之战,贾诩

  • 贾诩建议攻打长安,是谁的过错?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谈兵标签:贾诩

    192年董卓被杀,王允在安排和处理董卓旧部时,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董卓的部下,除了一个贾诩还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其他董卓旧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般,很难成就大事,但是,董卓部下捣乱的本事却绰绰有余。如果全部赦免他们,他们的能力和政治野心也不高,天下就会有一

  • 魏延和姜维:诸葛亮的风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前者又岂止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魏延

    三国后期,关羽、张飞等人相继离世,蜀汉后期的关键大将,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维。比起姜维,魏延资格更老一些,刘备在世时,他已经被封为将军。但是,魏延的结局却不好,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或许有人说,魏延最后不是叛乱了吗?这个是《三国演义》中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叛乱之说。但最后的死,也确实和

  • 孔明死也不放过魏延,并非他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魏延

    乱世三国,建安六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称之为“大事”,其原因则是刘备得了“诸葛亮”,并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火烧博望坡”;虽然刘备最终不得不放弃新野,但这场胜利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同时引出了一位三国名将,也是蜀汉后期第一猛将,保障型“人物”——魏延。

  • 由华为高管魏延政患癌被辞退,谈职场求生要点,这4点必备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说职场标签:魏延

    人到中年的魏延政,没想到在自己生日来临之际,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从天之骄子直接成为躺在床上与病魔做斗争的无业游民。魏延政这位出生了工人家庭的男孩,从不相信命运,但意外总是会拓展他的边界,高考哥哥去世,他因兴趣爱好喜获北京大学垂青,直升北大。随后又凭借优异的成绩免费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毕业后,

  • 魏延举兵造反,此人只说了一句话,魏延兵马立刻吓跑一大半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魏延

    在三国中,魏延曾为刘备入川和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魏延已然成为蜀汉数一数二的将领,他智勇双全,在第一次出北伐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奇谋”,虽然不为诸葛亮所采纳,但魏延依然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担负着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诸葛亮临死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舍不得魏延,竟然留

  • 诸葛亮为何必须要魏延死?如果魏延不死,也许能重振蜀汉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大嘴聊历史标签:魏延

    引言: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揽了汉朝的旧臣,刘备终于登上了皇位,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刘备在与孙策和曹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躺着赢,毕竟他前期的阵容实在是太强大了,有大将刘封、关羽、张飞、张云等人,又有军师卧龙凤雏诸葛亮和庞士元,想不赢都很难。刘备的身世并没有什么闪光点,出身布衣,战斗力也是偏弱,他是

  •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魏延

    子午谷奇谋,在客观角度来看,是有成功的概率的,魏延给出的思路可以说很全面了,不论是从长安的守将夏侯楙的性格、能力出发,还是从自身战斗力出发,魏延都有了一个很趁手的计划,但魏延提出的条件是,让诸葛亮给他五千兵马。这五千兵马,也不是什么杂牌兵,而是正儿八经的精锐。有的人看了看魏延这个条件,觉得也并不过分

  • 为什么说,如果魏延能处理好同事关系,那他就不会被诬陷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魏延

    魏延被杀,可谓是蜀汉的第一大冤假错案。在当时,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不仅被封为南郑侯,更是拥有假节的权力。毫无疑问,在诸葛亮时期,魏延绝对是蜀汉军中的第一人。但就是这么一位顶梁柱般的存在,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被诬陷谋反。不仅他自己被杀,就连他的三族,也被杨仪给下令诛杀。如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