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生性多疑,不信任他人,为什么背叛过他的贾诩还能得到原谅?

曹操生性多疑,不信任他人,为什么背叛过他的贾诩还能得到原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微聊历史 访问量:1222 更新时间:2023/12/9 15:05:52

在三国时期,曹魏曹操被称为“奸雄”,一是因为他反复无常,疑神疑鬼;二则是由于他心狠手辣且足智多谋,他曾说出“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来,所以背叛过他的人都测测发抖,然而有这么一个“负心汉”,不但活得很好,而且成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成为曹魏开国功臣,他就是贾诩。贾诩究竟是何人?做了哪些事?为何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贾诩早期效力于董卓。贾诩人称“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董卓死后,李榷郭汜两人慌了神,着急收拾好行李返回西凉逃命。这时贾诩赶来献计李榷、郭汜:长安城内正在商议,要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幸运般成了事,那就可以征服天下;倘若失败,那时候再逃走也不迟“。

在贾诩的计策下,李榷郭汜得以把持朝政。李榷郭汜认为凭借贾诩的功劳,封上一个“侯”也不为过。然而贾诩百般推辞,坚决不受。这时候迟钝到李榷郭汜也对贾诩心生畏惧。

贾诩母亲去世后,贾诩辞官回家。贾诩离开,李榷郭汜二人便矛盾激化、甚至开始交兵。

建安二年(197年),贾诩投奔同乡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同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他们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要除而后快。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兵败。张绣带着贾诩投降曹操,由于曹操独有的兴趣爱好,张绣不堪受辱,又反悔带着军队偷袭曹操,从而导致了曹操长子曹昂、著名猛将典韦阵亡,曹操也被打的手足无措。

建安四年,袁绍欲招降张绣,张绣本要应允,却被贾诩当着他的面回绝。并说出了回绝的理由:袁绍不能容人。可见其眼光之毒辣。

接着他又说出了投降曹操的好处:第一,曹操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比他更加名正言顺的了;第二,曹操此时的兵力弱于袁绍,曹操现在更乐于拉拢盟友,且一定用心对待;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曹操得知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双方结为了亲家。

此后,贾诩便真正开始在曹操门下效力。有了贾诩的加入,曹操可谓是如虎添翼。建安五年,发生了三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战:官渡之战。袁绍倾尽全力与曹操一决雌雄,此时曹操不论是兵力、实力上都远不及袁绍,却与袁绍相持了半年之久。

从大局上看,倘若战况如此下去,曹操必定失败。曹操问计贾诩,贾诩一针见血,指出曹操无须顾全大局,只需要抓住一个小小的机会,便可呈“燎原之势”,必定能够取胜。

曹操听取了贾诩的建议,抓住了机会。在许攸前来投靠之下,于后来派遣小股骑兵偷袭了袁绍后方乌巢,将袁绍大军的军粮用火燃烧殆尽,失去粮饷的袁绍大军很快溃散开来,曹操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众诸侯势力中发展最为迅速。曹操想趁自己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举攻克南方,不给南方众人喘息之机。此举从大局上看是正确的,但北南毕竟不同,水军不同于陆军,曹操忽视了很多重要细节,而这些都被贾诩看在眼里,所以贾诩献计,认为时机未到,请曹操忍耐些时日,必定能够一举攻克南方。此时一统天下心切的曹操听不进这些反话,便没有采取贾诩建议。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惨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吸取教训后的曹操,知道了“攘外必先安内”,于是在修整多年后,对韩遂马超率领的西凉军动了心思。

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也不是随手可捏的柿子,他们在潼关联合起来,坚守抵抗曹操。曹操和马超进行了多次交战,大多以马超受挫而终。马超擅长快速对抗,摸清马超弱点的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急不可耐。

211年9月,意图没有实现的马超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然后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只说了四个字:“离间他们。”

曹操采用了贾诩的计谋,写手书离间马超和韩遂。急性子的马超轻而易举咬了钩子,曹操见时机成熟,像收割卖地里的杂草般将十部联军打垮,大胜而归。

曹操的家产分配是贾诩安排的,他告诉曹操应立长子为太子,并又告诉曹丕,不违子道才能争得太子,最后,曹丕胜出,曹丕在称帝后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

贾诩的人生智慧也是高于常人的,贾诩算无遗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也自知自己并非曹操旧臣,于是在晚年采取自保策略,闭门不出,不与任何人在私下有来往,顺利活到77岁,成为当时天下谋士都十分推崇的人。

标签: 贾诩

更多文章

  • 贾诩有一条谋略,兵不血刃就能灭蜀吴,如今成老美的惯用伎俩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贾诩

    二战时期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发动上百万德军攻打苏联。百万德军在东线战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也没能征服苏联。而美国用“和平演变”一招就解决了苏联,可以说兵不血刃就肢解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和平演变”是美国原创吗?不,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和平演变”的谋略,我们比老美早上千年。这个

  • 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孙权大笑:曹魏要亡!后来才知他的先见之明

    历史人物编辑:李言殊标签:贾诩

    导语:在三国时期,曹魏一方绝对是三国时期实力强劲的一方,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曹操的辛苦经营以及雄才大略。可以说曹操是十分有才能有远见的,在打败了袁绍之后也成为了东汉时期实力最强劲的一方霸主。但是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孙权大笑:曹魏要亡!后来才知他的先见之明!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势

  • 三国时期像贾诩这样的谋士在平时不出谋划策时的工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安西读史标签:贾诩

    汉末三国没有“谋士”这种职务名称,能靠上这个工作性质的只有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设的军师祭酒来印证。在汉末征战时,已经出现“参军事”这类职务,可以推为“谋士”的前身。例如陶谦、孙坚担任过张温征西时的参军事。到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之后,担任司空(三公之一,开公府),领车骑将军(有军

  •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郭嘉仅排第二,贾诩排第四,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贾诩

    三国时期,曹操统治北方,这其中少不了曹操手下谋士的出谋划策。说到曹操的谋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嘉,曾经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流言,都比“卧龙”诸葛亮厉害了,可见郭嘉的谋略多么厉害。说到曹操的谋士,我们还会想到贾诩。贾诩号称“国士无双”,他曾经用“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如果

  • 重演历史,美国用贾诩的计策对付中国,幸亏我国71年前警惕了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贾诩

    简介:历史其实是在不断的反复重演,就比如说曾经贾诩出的计策本身是魏国用来对付吴国和蜀国的,而如今这个计策却被美国用来对付中国。这个计策就是所谓的“和平演变”,在长期以来美国演变了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红色大国-苏联。但是美国这一招对中国行不通,原因是在71年前,我国就已经警惕了和平演变的危机,并且做出

  • 谋士贾诩当上太尉后,孙权大笑:曹魏必亡!45年后才知他高瞻远瞩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贾诩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进位为皇帝,是为魏文帝。随后,他便确立了三公的人选,其中太尉是前太中大夫贾诩,史书记载,东吴孙权在听闻这件事后,竟然“笑之”,还评价道:曹丕的才能比不上曹操的十分之一,曹魏必亡!那么,孙权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贾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贾诩,凉州的寒门子弟,满腹

  • 三国贾诩进阶史,活了77岁的他,从不是毒士反而是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贾诩

    引言:全文7954字,请保持耐心!在《三国志》中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三国志》这话的意思是,曹丕任用贾诩当三公之一的太尉,听了消息后的孙权,哈哈大笑。看过这段记载,估计很多人会寻思,难道孙权觉得毒士能力不行?或者说人品不行?于是有不少文章解析就在这两个方向发散,说

  • 三国真正的“毒士”并不是贾诩,如果董卓肯听此人之言,早已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贾诩

    现在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毒士”是贾诩,因为其曾经献计给李傕洗劫长安,导致长安腥风血雨,朝野大乱,因而被封为“毒士”;但是要说真正的“毒士”,恐怕贾诩最多算是自私,一切为求自保而已,纵观贾诩一生,似乎也就这一次而已。 但是要说到真正的“毒士”,当还数董卓的女婿李儒,少读史书百家,精通谋略,是董卓的首席

  • 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孙权大笑:曹魏必亡!后来才知他的先见之明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贾诩

    在古代行军打仗,帝王都需要用勇猛无双,敢于冲锋陷阵的武将来替自己攻城略地。但是,对于帝王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背后出谋划策,推演洞察的文将谋士。而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更是有一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拥有神鬼莫测能力的谋士,诸葛亮、司马懿、荀攸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给君主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能人异士。但是,三国有

  • 贾诩成太尉孙权大笑,曹操儿子误国,40多年后一语成谶

    历史人物编辑:荣耀历史标签:贾诩

    贾诩何人?知晓三国的都知道,这人就是三国第一坑,第一毒士,有他在准没好事。那么他哪来坑,容我娓娓道来。话说这贾诩也是寒门出生,凉州武威人,在三国属边缘地带士子,从小家境不咋地。但往往是这样家庭孩子有出息,这不贾诩就很有出息,在三国乱世哪个注重门第出生的时节,硬是熬出了头。这熬出头的背后,就是无所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