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的谋主是荀攸,为何很多人却说郭嘉厉害?

曹操的谋主是荀攸,为何很多人却说郭嘉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微聊历史 访问量:4507 更新时间:2023/12/9 15:29:22

因为荀攸太低调了,低调到把他放在人群中别人都不会多看他一眼的那种,低调到连曹操都对他刮目相看,并说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意思是:“公达虽然外表愚钝怯懦,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与勇敢,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但他外表的愚钝别人却做不到,即使是颜回、宁武子这样的人都难以超过他。

试想一下,如此一个低调的人,待在曹操身边,遇事从不张扬,又没有像郭嘉那样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这样可以吹牛逼的论断,也没有“算死孙策”这样玄乎的事迹,更没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像宣传郭嘉那样宣传荀攸,在《三国演义》这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小说中,作为曹操首席谋士的荀攸,与郭嘉相比,描写他的笔墨却不太多。为人低调加上后世文学作品中没有过多宣传,所以就导致荀攸在历史中的知名度不如郭嘉。

事实上,荀攸与郭嘉都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他们二人在曹操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谋略上各有所长,平分秋色,但若硬要在他们二人之间分个高低,就曹操对他们二人的喜爱程度来说,我认为郭嘉更胜一筹。

被曹操亲自写信邀请的荀攸

三国历史中,能让曹操亲自写信邀请的人并不多,而荀彧的侄子荀攸就是其中的一个。

建安元年七月,曹操将汉献帝迎接至许都之后,便给留守在荆州的荀攸写信说道:“当今天下大乱,正是有智谋的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时候,而君却还在等待蜀郡、汉中郡的时局变化,是不是等待的时机太久了!”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士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三国志-荀攸传》

接到曹操的信后,荀攸被曹操的话语所打动,于是便来到了曹操身边,被曹操任命为汝南郡太守,又入朝担任尚书。

早在荀攸还未成为曹操的谋士之前,荀攸的大名,对于曹操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因此,两人见面经过一番促膝长谈之后,曹操就被荀攸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对荀彧和钟繇说道:“公达,不是一般的人啊!我能够与他一起谋划大事,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悠哉!”

南打张绣

是啊,当曹操得到荀攸这样的人之后,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当曹操准备攻打张绣时,荀攸对曹操说道:“张绣与刘表互为表里,相互依赖,然而张绣作为一只游军,他的粮食是由刘表供给的,一旦刘表不能供给,张绣势必会离散,不如我们暂缓进军等待张部离散,然后招张绣来归附,如果急着打张绣,刘表势必会来救援。”

对于荀攸的建议,曹操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坚持攻打张绣,结果当军队行进至穰县,正与张绣激战的时候,刘表果然来救,曹军在张绣与刘表的两面夹击之下,不得已撤军回营。

对于此战失利,曹操下来对荀攸感叹地说道:“都怪我不听从君的计策才招致了这个结果。”之后,曹操又设奇兵再战,才打败了张绣。

东征吕布

公元198年,曹操准备从宛县攻打吕布,当军队到达下邳的时候,吕布败退坚守,曹操打了很久,都没有攻打下来。此时士兵们都已经很疲倦了,曹操打算撤兵。这时,荀攸和郭嘉劝阻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三战全部失败,他的锐气已经没有了。至于他的谋士陈宫,虽有计谋却动作迟缓,因此,我们趁他们还未准备好的时候,加紧攻打吕布。于是,曹操便引水淹城,吕布果然溃败,被生擒。

计斩颜良、以辎重诛文丑

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怕刘延抵挡不住,于是决定前去救援刘延。此时,荀攸对他说道:“我们现在兵力不多,必须分散敌军的力量,你可以派一些士兵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切断敌军后路的样子,把袁绍渡过黄河的军队牵制住,再以轻骑奔袭白马,乘其不备,一定可以活捉颜良。”

曹操听了荀攸地建议,当袁绍听说曹操要渡黄河时,立刻分兵去应战。结果曹操率兵直奔白马。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颜良才得知消息,立马仓促应战。这时,曹操命张辽、关羽迎战颜良,最后将颜良斩首,解了白马之围。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派遣运送物资的车队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得知消息后渡河追赶,与曹操相遇,这时曹军将领都恐慌不已,纷纷劝说曹操后撤以守卫军营,这时荀攸却说道:“这些车辆正是用来捉拿敌人的,怎么能弃之不顾呢?”荀攸说完,曹操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用这些装满物资的车辆来引诱袁军,袁军果然开始哄抢物资,阵营立刻打乱。

紧接着,曹操出动步兵骑兵迎头痛击袁军,袁军大败,并乘机斩杀了其首领文丑。

派遣徐晃截粮车

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呈两军对峙之势,谁也奈何不了谁,就在曹军军粮快要吃完的时候,荀攸对曹操说道:“袁绍押运粮草的军队很快就要到达,而押车的将领却是一个轻敌之人,我们只要派兵偷袭就可以攻克。”曹操问道:“派谁去合适呢?”荀攸说:“徐晃可以。”于是,曹操便派徐晃和史涣半路拦截,最后将袁绍的押粮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并烧掉了他们押运物资的车辆。

离间袁氏兄弟

建安七年,荀攸跟随曹操来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兄弟二人。第二年,当曹操攻打刘表的时候,袁谭、袁尚却为了争夺冀州而大打出手。袁谭不敌,派人向曹操请降,并请求曹操的救援。曹操于是关于此事询问部下的意见,大多数将领认为刘表强大,应该先平定刘表,袁谭、袁尚则不足为虑。

但针对此事,荀攸却有不同的意见,他给曹操说道:“天下正在纷乱多变的时候,刘表却坐守长江、汉水之地,可见他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但袁氏兄弟却不同,袁绍曾占据过四川,假如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住袁绍的基业,那么天下的苦难将不能止息了。如今他们兄弟结下冤仇,这使得他们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削弱。趁他们内乱的时候一举攻取,天下就可因平定了,这个时机不可丧失。

听完荀攸地建议,曹操便于袁谭结亲,并率军击败袁尚,后来袁谭反叛,荀攸又随曹操将袁谭斩杀于南皮。

对于曹操来说,这两个心腹大患被荀攸轻而易举地除掉,他心里极为高兴,于是在平定冀州后给朝廷上书说道:“军师荀攸,自当初辅佐臣下起,没有哪次征战不跟随,臣先后打败强敌,都是荀攸的计谋。”于是,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

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建安十二年,朝廷论功行赏,曹操又夸奖荀攸说:“忠心正直,周密谋划,安抚内外的是文若,其次是公达。”

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其次是公达。”

由此可见,在曹操的五位谋士里,荀攸是排在第二位的。在随曹操征战沙场的日子里,他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斩颜良、离间袁氏兄弟等,都是荀攸的计策,荀攸就像一位战略家一样,每一步都为曹操计算好了。

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立传时,将荀彧、荀攸、贾诩三人位列为谋臣之首,由此可见三人的地位之高。到了后世,作为二荀粉的裴松之更是认为贾诩不配与二荀比,认为二荀的功劳和贾诩相比犹如月光和烛光。他认为像贾诩这样的人很多,而像二荀这样的人却很少。

那么,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攸,如此低调完美、且功劳巨大的人,为何很多人说他没有郭嘉厉害呢?我们先从郭嘉的履历来了解一下。

被荀彧推荐给曹操的郭嘉

在郭嘉来到曹操身边之前,曹操跟前有一个叫戏志才的人,此人很受曹操器重,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戏志才死后,无人可与我商议大事啊。汝南、颍川一带奇人异士很多,你看谁可以接替他呢?”荀彧接到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曹操和郭嘉见面后,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曹操高兴地对郭嘉说道:“助我成大业者,奉孝也。”对于曹操的夸赞,郭嘉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于是,曹操上表奏请朝廷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曹操准备攻打袁绍,但有很多顾虑,于是对郭嘉说道:“袁本初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地广兵多。我准备攻打他,如果打不过,该当如何呢?郭嘉回答道:“项羽不敌刘邦,这是您所知道的。刘邦是依靠智慧取胜的,项羽虽然厉害,却终被刘邦所擒。因此,对于您和袁绍,我料定袁绍有十败,而公有十胜。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一出,让曹操信心大增,最终决定出兵攻打袁绍。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算死孙策

当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对峙的时候,远在江东的孙策已经攻下了江东很多州郡,并打算渡江突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军众人听后都很恐惧,只有郭嘉沉稳冷静地对曹操说道:“孙策刚刚兼并了江东,大多数英雄豪杰被他所诛杀,而且杀的都是能得到别人出死力相助的人。但是,孙策轻率刚猛却不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独行中原没多大区别。如果有刺客行刺他,他就成了一个人的对手了。在我看来,他必然会死于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当孙策兵临长江,还没来得及渡江时,便被许贡的门客所暗杀。

别的不说,单就这两点,郭嘉已经超越许多人了,尤其是神乎其神的“算死孙策”,这在当时谁能料到啊,但郭嘉偏偏给算准了,孙策还果真被刺客刺杀了。如此玄乎的事迹,就像是提前预知了未来一样,如何不让人钦佩,这使得郭嘉平添了几分神秘的魅力。

曹操对郭嘉有多信任?

从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二年,曹操或多或少地都反对过其他谋士的意见,但对郭嘉可谓是言听计从。郭嘉说不能斩来使,曹操便不斩;郭嘉说刘备杀不得,曹操就善待刘备等等,直到最后的“遗计定辽东”,曹操还是对郭嘉深信不疑。除此之外,曹操不管走到哪,都会带着郭嘉,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等人单独派出去,唯独离不开郭嘉。

在几百个谋臣猛将中,能得曹操如此赏识者,只有郭奉孝一人而已。

在郭嘉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曹操便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战败后,愤然感叹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并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在奉孝!曹操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失败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死去的人,可见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程度有多深。

为什么说郭嘉厉害,《三国志》中,曹操曾对左右说:“惟奉孝知孤意。”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足以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以及厉害程度。郭嘉死后,为了表彰其功绩,曹操为其做表曰:

“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在众多文臣武将中,死后能让曹操亲自做表的,郭嘉是独一份。

因此,荀攸虽然是曹操的首席谋士,但要论曹操对他们二人的信任程度,荀攸是远不如郭嘉的。若非郭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绝对会位列曹操麾下谋士之首。只可惜天不假年,在他还未大展宏图之际,便溘然而逝。这不仅是曹操的遗憾,更是整个三国的遗憾。

标签: 荀攸

更多文章

  • 曹操擒获吕布时,郭嘉荀攸等谋士都在身边,却为何只听刘备的意见?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荀攸

    荀彧、荀攸玩的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玩意,一向就不愿意掺和这种事儿。要不说曹操是个好老板呢,这种事儿都要咨询一下他俩儿,那不是拉低了他俩儿的档次了嘛!而对于郭嘉、程昱来说,怎么打吕布是个事儿,杀不杀吕布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在他俩儿的眼里,旁边的那个刘备才是个事儿。那时候的各个州牧,其来头都不一样。像陶谦的

  • 荀彧、荀攸、荀衍、荀谌,名字怎么读,他们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荀攸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荀彧(xunyu)读成了苟或,现在还经常有网友拿着个段子来开玩笑。颍川荀氏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世代簪缨,从他们取得名字可能你也看出来了,一般人真认不全。荀彧(xúnyù),字文若荀衍(xúnyǎn),字休若荀谌(xúnchén),字友若荀攸(xúnyōu)

  • 荀彧和荀攸私底下关系好吗?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荀攸

    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

  • 三国毒士贾诩那反复无常的计谋,可以看出他是谋士中的奇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青竹标签:贾诩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武将辈出,谋士也是多如牛毛。然而有这么一位谋士,他的谋略很高,但是很多时候都把我们绕晕了,堪称是三国谋士中的奇葩。他就是贾诩!关于贾诩,我们先看看几位大佬的评价。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裴松之: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

  • 曹操生性多疑,不信任他人,为什么背叛过他的贾诩还能得到原谅?

    历史人物编辑:微聊历史标签:贾诩

    在三国时期,曹魏曹操被称为“奸雄”,一是因为他反复无常,疑神疑鬼;二则是由于他心狠手辣且足智多谋,他曾说出“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来,所以背叛过他的人都测测发抖,然而有这么一个“负心汉”,不但活得很好,而且成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成为曹魏开国功臣,他就是贾诩。贾诩究竟是何人?做了哪些事?

  • 贾诩有一条谋略,兵不血刃就能灭蜀吴,如今成老美的惯用伎俩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贾诩

    二战时期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发动上百万德军攻打苏联。百万德军在东线战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也没能征服苏联。而美国用“和平演变”一招就解决了苏联,可以说兵不血刃就肢解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和平演变”是美国原创吗?不,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和平演变”的谋略,我们比老美早上千年。这个

  • 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孙权大笑:曹魏要亡!后来才知他的先见之明

    历史人物编辑:李言殊标签:贾诩

    导语:在三国时期,曹魏一方绝对是三国时期实力强劲的一方,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曹操的辛苦经营以及雄才大略。可以说曹操是十分有才能有远见的,在打败了袁绍之后也成为了东汉时期实力最强劲的一方霸主。但是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孙权大笑:曹魏要亡!后来才知他的先见之明!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势

  • 三国时期像贾诩这样的谋士在平时不出谋划策时的工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安西读史标签:贾诩

    汉末三国没有“谋士”这种职务名称,能靠上这个工作性质的只有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设的军师祭酒来印证。在汉末征战时,已经出现“参军事”这类职务,可以推为“谋士”的前身。例如陶谦、孙坚担任过张温征西时的参军事。到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之后,担任司空(三公之一,开公府),领车骑将军(有军

  •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郭嘉仅排第二,贾诩排第四,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贾诩

    三国时期,曹操统治北方,这其中少不了曹操手下谋士的出谋划策。说到曹操的谋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嘉,曾经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流言,都比“卧龙”诸葛亮厉害了,可见郭嘉的谋略多么厉害。说到曹操的谋士,我们还会想到贾诩。贾诩号称“国士无双”,他曾经用“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如果

  • 重演历史,美国用贾诩的计策对付中国,幸亏我国71年前警惕了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贾诩

    简介:历史其实是在不断的反复重演,就比如说曾经贾诩出的计策本身是魏国用来对付吴国和蜀国的,而如今这个计策却被美国用来对付中国。这个计策就是所谓的“和平演变”,在长期以来美国演变了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红色大国-苏联。但是美国这一招对中国行不通,原因是在71年前,我国就已经警惕了和平演变的危机,并且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