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十分伶俐都使尽,难逃悲剧在己身,诸葛恪死于不懂职场生存之道

十分伶俐都使尽,难逃悲剧在己身,诸葛恪死于不懂职场生存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趣评读史 访问量:1045 更新时间:2024/1/17 3:34:01

公元252年,与曹刘争雄一生的孙权,终于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此时,太子孙亮年仅9岁,肯定无法独立掌控朝政,东吴也不得不进入辅政时代。

孙权为儿子挑选的首席辅臣,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

在后世,诸葛恪并不知名,但在职场中,他这类人并不少见,且并不讨喜。

诸葛恪从小就很聪明,却锋芒毕露,几乎跟所有同事关系都不太好,只有领导孙权一直很器重他。

事实上,他的青云直上并不是偶然,但却一点也不值得羡慕和嫉妒。

因为从一开始,领导孙权就已经为他设计好了结局。

全文约60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

01诸葛家的第二位权臣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之侄。

有了父亲诸葛瑾在孙权那打下的良好基础,诸葛恪从小就很受到孙权的重视,成为孙权指定的太子四友之首。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发展,诸葛恪的未来或许就跟曹丕四友的司马懿陈群命运差不多了。

但事实有时候就不按剧本走,公元241年,孙登去世。

孙登之死无异于东吴的政治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包括孙权的儿子们,和陆逊在内的很多朝臣。

但诸葛恪却没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他没有把鸡蛋放在孙登这一个篮子里。

公元234年,在诸葛恪的多次上书请求下,孙权同意任命他为抚越将军、丹阳太守,给兵300,前去平定丹阳山林深处的山越部族。

诸葛恪首先通过抢收粮食的策略,让无粮可吃的山民不得不出山投降。

随后,诸葛恪又下令各县要以抚为主,不得随意怀疑拘禁投降的山民,并杀了不遵命令的县令胡伉。

山民知道后,纷纷归心诸葛恪,东吴政府得到10余万编户平民,诸葛恪也得到了精壮兵丁4万有余。

说句题外话,所谓的民心其实很容易得到。只要有一口饱饭吃,只要不被随意打杀,能活得有点人样,他们就会争相投靠。

但即使如此简单,在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时候,老百姓的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这样的时代,怎么能不被推翻呢?

说回主题,以上,就是诸葛恪授命辅政之前的主要功业了。

实话实说,这事的确显示出诸葛恪才智非凡。所以,孙权也对诸葛恪刮目相看,授其威北将军、都乡侯。

而诸葛恪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要求驻军东吴北部边境皖口,并积极袭取曹魏边境,甚至要求攻打寿春。

这引起了曹魏司马懿的担忧,正在司马懿准备攻打诸葛恪时,孙权却把诸葛恪调离皖口,屯驻大后方柴桑。

司马懿:跟你爹一样,还没打你就跑了

246年,诸葛恪晋升为大将军,屯驻武昌,代替死去的陆逊主荆州防线。

252年,孙权去世,诸葛恪与滕胤孙峻、孙弘等人共同授命辅佐幼帝孙亮,成为东吴的首席辅政大臣。

这是诸葛家族的第二位权臣,第一位是他的叔叔诸葛亮。

但叔侄俩后来的作为却是天壤之别。

这就很有意思了,诸葛恪年少聪慧,入仕还很早,此时也已近50岁高龄;而他的叔父诸葛亮少不扬名,27岁才出山,43岁就成为蜀汉权臣;

天赋异稟,又宦海沉浮数十年,诸葛恪都至少该差强人意,为何难忘其叔父项背呢?答案在于他们的经历。

诸葛亮出山的10多年里,与当时天下一流人物孙权、曹操一一过招,又在荆南、益州积累了丰富的军政经验,上位时已经得心应手。

但诸葛恪的这份履历中,却看不到他战胜过任何有分量的对手,好不容易有机会见识下老狐狸司马懿,却又被孙权调走了。所以,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历练。

很有意思的是,孙权调离诸葛恪的原因是,“望气者以为不利”。

这玄之又玄的理由,表明了孙权的真实想法:他不想让诸葛恪有战败的污点。

其实在此时,孙权已有了让诸葛恪为自己接班人保驾护航的想法,这就更有意思了。

孙权难道不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国家重担,却让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的辅臣来承担,孙权是怎么想的?

这事,还得从诸葛恪讨伐山越说起。

02诸葛瑾的担心

与孙权不同,其实早在诸葛恪上书讨伐山越时,他的父亲诸葛瑾就已经有了隐隐的担忧。

诸葛恪提出的招抚山越方案,东吴大臣大多认为难以成功,也包括诸葛瑾。

因此,在孙权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时,诸葛瑾却忧虑地说道:这孩子不但不会兴家,还会败家(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这么点事,诸葛瑾就下这个严重的判断,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山越就是江东原住民而已,东吴诸将在此之前大范围讨伐山越,几乎没听说过失败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失败了,大不了无功而返,这么点事,身为孙权宠臣的诸葛瑾还保不了儿子吗?

所以,诸葛瑾担心的,并非是诸葛恪讨伐山越成功或失败,而是这事背后的深层原因。

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在陆逊系列中,子彧曾详细论述过,山越和江东士族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却又成为江东士族加入孙权麾下的投名状。

203年前后才加入孙权麾下的江东诸将,包括陆逊在内,几乎都是以征讨山越起家的;

而同时,因为过去的联系,山越也很容易接纳江东士族的领导,因此,被征服的山越人口,几乎都在江东士族的麾下。

诸葛恪几乎是唯一的例外:他出身淮泗集团,却以征讨山越起家。

所以,诸葛恪屡次上书,江东士族的官员都持反对意见,因为在他们眼里,那是他们的奶酪。

而诸葛瑾之所以也反对,是因为他在孙权和江东士族之间和了一辈子稀泥,心里跟明镜似的:不是你小子打不过山越,而是你动了人家的蛋糕。

这才是诸葛瑾担心的深层原因。

当然了,诸葛瑾下这个断语,并不只是因为这一件事,在这之前,诸葛恪已经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了。

诸葛恪从小就很聪明,深受孙权喜爱。

在一次宴会上,孙权让诸葛恪当酒司令,张昭不肯喝,孙权以言相激:你小子要能怼翻张公,朕就让他喝酒。

诸葛恪便对张昭说,打仗对敌你殿后,喝酒吃肉你先来(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前),还要如何尊养你呢?

张昭无语,只能一饮而尽。

又有一次,殿前落了一只鸟,孙权问,这是啥鸟?诸葛恪回答:白头翁。

张昭一听,以为讽刺自己年老,便怼诸葛恪,骗人,除非你再找一只“白头母”出来!

诸葛恪回怼道,有一种鸟叫“鹦母”,您见过“鹦父”吗?

张昭再次无语,而孙权和群臣大笑。

这两个玩笑背后,并不简单。

首先,张昭与诸葛恪之间,是有姻亲的。

张昭之子张承娶了诸葛瑾之女,也就是诸葛恪的妹妹。

也就是说,张昭失了颜面,诸葛恪也不见得就脸上有光。

其次,张昭的身份,很特殊。

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的辅臣,却因赤壁主降而失去孙权信任,但好歹资历在那摆着的,孙权都不得不保持表面的尊重。

而在这两个故事中,诸葛恪却专挑张昭痛处,令张昭颜面尽失。

孙权的反应,反映了这背后的原因:他不仅不加指责,反而大加鼓励。

所以,诸葛恪屡屡讥讽张昭的背后,是孙权的意志体现。是孙权想要罢黜张昭,但又没理由,只能以这种方式让张昭自行辞职。

说得更清楚一些,诸葛恪是在当孙权的白手套。

而这,才是诸葛瑾预言诸葛恪败家的真正原因和担忧之处:诸葛恪只知给孙权当白手套,自恃聪明谁都敢得罪,现在又动了江东士族的奶酪,如此不知收敛树敌与众,孙权一死咱诸葛家还有活路吗?

诸葛瑾的担心是正确的。然而,这是诸葛恪自己选择的路,也是诸葛恪能在孙权晚年平步青云的根本原因。

03为什么是诸葛恪?

诸葛恪之所以能从红二代们之中脱颖而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诸葛恪对孙权和东吴的忠诚。

孙权曾问诸葛恪,你爹和你叔(指诸葛亮),谁更贤明?

诸葛恪回答说,我爹,因为他更知道该侍奉谁(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又有一次,蜀汉使者拜访,孙权开玩笑说,这小子喜欢骑马,让你们丞相(诸葛亮)给他侄子送一匹好马过来。

诸葛恪立马当着蜀汉使者的面谢恩。孙权说,马还没到,你谢啥?

诸葛恪回答说,蜀汉就是陛下的马厩,您都说话了,马能不到吗(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

诸葛恪屡屡贬蜀而尊吴,孙权很是受用。

其背后的原因是,蜀汉邓芝受命恢复吴蜀联盟时,孙权曾问邓芝,灭魏之后,吴蜀并列,岂不是两全其美?邓芝却表示不同意。

前文曾说过,孙权这辈子最在乎的就是忠诚和面子,现在诸葛恪当着蜀使的面把邓芝这话怼回去了,孙权当然很高兴。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诸葛恪的聪明与忠诚,让他能为孙权重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诸葛恪甘愿充当孙权的白手套,并为此得罪了东吴大量的朝臣。

先说之前的诸葛恪戏张昭之事。

张昭并非江东士族,而是淮泗集团的代表人物,学识德行冠绝淮泗江东,清流中素有人望。

而张昭之子张承,就是前文诸葛恪的妹夫,同时也是后来陆逊之子陆抗和东吴第二任太子孙和的岳父。

江东士族同气连枝,历来不怎么与外人联姻,而张昭竟然能打进去。可见张昭家族与江东士族的关系匪浅。

所以,诸葛恪屡屡跟张昭过不去,已经在广大江东士族和清流派文官中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这还不算,诸葛恪讨伐山越,将山越釜底抽薪;又在淮南筑城,意图大举北伐。这两件事,更是让江东士族难以支持诸葛恪。

为什么呢?我们来捋一捋江东士族们的想法。

前文已述,江东士族并不希望当炮灰为孙吴开疆拓土,同时又希望在孙吴内部分到更多政治红利。

因此,讨伐山越就是他们最好的手段,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对内,提高发言权:陛下您看,我们又为大吴增加了10万户,不该加官进爵么?

对外,养寇自重:陛下您看,山越骚动还没完全平复,攘外必先安内!(参见陆逊劝止孙权征伐的奏章)

而现在,诸葛恪将他们的这一幻想彻底打破。

对内,诸葛恪之后,几乎再无平定山越的名将。因为他这个办法可以将山越釜底抽薪,因此,江东士族借山越养寇自重的办法再无可能。

对外,诸葛恪在曹魏淮南筑城两座,相当于锲下了两颗钉子,对淮南重镇寿春虎视眈眈。如此,就算东吴想不打,曹魏也不会答应。

也就是说,因为当孙权的白手套,诸葛恪既得罪了张昭的门生故吏们,也就是江东的清流派,还和江东士族有了根本的裂痕。

这些都是诸葛恪的反对者

但对孙权来说,对孙氏的忠诚,为诸葛恪忠心扶保幼帝上了第一道保险;而几乎得罪了所有朝臣,则为这事上了第二道保险。

文首说,诸葛恪这类人平步青云不是偶然就在于此。

为了领导交办的事,把同事都得罪光了。他的未来只能依靠领导,因此也就会对领导保持绝对忠诚。

什么领导不喜欢重用这样的下属呢?

04孙权的算计

然而,既然诸葛恪已不可能赢得江东士族的拥戴,以江东士族影响力之强大,孙权就不担心自己死后诸葛恪镇不住场子吗?

因为孙权已经搞定了尾大不掉的江东士族。

借二宫之变,东吴柱国大臣、江东士族领袖陆逊被孙权斥责至死,江东士族中支持孙和的顾谭、顾承、朱据等中流砥柱流放贬死殆尽。

孙权晚年,江东士族已经奄奄一息,淮泗集团已经重掌大权。

所以,孙权完全不担心诸葛恪镇不住场子,反而这种决裂,会让诸葛恪继续执行打压江东士族的政策,这是孙权非常愿意看到的局面。

然而,即使如此,孙权之所以用诸葛恪辅政,目的也并不单纯。

首先,既然孙权和江东士族斗了一辈子,现在好不容易借二宫之争将其打得奄奄一息,为啥不直接把江东士族从朝堂上完全清除出去呢?

答案是,做不到,就算能做到也不能这么做。

因为江东士族在社会中下层根基深厚,孙权虽然是皇帝,但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却离不开这群地头蛇。

所以,如果在朝堂上清除江东士族,那么东吴将上下离心,百姓和中上层统治精英背道而驰,距离国家灭亡也就不远了,参考蜀汉后期高层主战、中下层主降的分离局面。

也就是说,诸葛恪虽然受命辅政,但却很难像他的叔父诸葛亮那样如鱼得水,因为他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消灭的对手。

这就是为什么孙权在政治上如此保护诸葛恪的原因,已经有了强大而众多的反对者,要是再打了败仗,那估计就扶不上去了,口水都能把诸葛恪淹死。

家股东士族的掣肘,同僚之家的不好名声,让诸葛恪只能继续做孙家的白手套,帮助孙吴过渡到幼帝孙亮成年。这是孙权为什么选择诸葛恪辅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孙权还有没有别的算计?当然是有的。

这个算计就是,诸葛恪辅政,不仅安全,还很方便孙亮长大之后收权。

因为比起其他皇帝要斗智斗勇命悬一线,孙亮成年之后,如果想要扫清亲政的障碍,要容易得多。

1)诸葛恪的反对者众多,孙亮要找到支持者并不难;

2)发对者多,污点就更多,孙亮想要找到诸葛亮的罪证几乎都不用栽赃,事实就够用了。

况且,因为诸葛恪名声如此不好,那么扳倒诸葛恪,同时还会为孙亮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非常有利于孙亮执掌朝政。

文首,子彧为什么说领导的白手套,虽然可以平步青云,但却并不值得羡慕,原因就在这里。

诸葛恪这类人的命运,几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先为领导间的权力过度保驾护航,然后为新领导当收拢权力的垫脚石。

05提前点燃的引线

诸葛恪刚开始辅政时还“中外翕然,人怀欢欣”,辅政第二年只打了一场败仗就“百姓骚动,民之多怨”。

就是这些复杂算计的直接体现。

胜败乃兵家常事,他的叔父诸葛亮也曾战败,为何却只是降了级、扣了工资,而他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为诸葛亮不只有丞相之名,还有蜀汉的举国支持;而诸葛恪自始至终,就没得到过民心。

人怀欢欣都是假的,因为现在打倒你的力量还不够;民之多怨一直都存在,只是缺乏一个合理的借口。

然而,虽然孙权为诸葛恪倒台设计的引线早就存在,但孙亮还没长大这个引线就被提前引燃,却非孙权之愿,而是因为有一个人窥破了大帝孙权的布局。

这个人叫孙峻,孙权叔叔孙静的曾孙。

孙权临死前,对诸葛恪志大才疏还有些犹豫,而孙峻却力主诸葛恪辅政,孙权这才同意。

孙峻之所以怂恿孙权下定决心,并非看好诸葛恪,而是看到诸葛恪的锋芒毕露会提前点燃孙权布下的引线,从而为自己带来机会。

孙权临死前,除了诸葛恪,还为儿子孙亮物色了3道保险杠:滕胤、孙弘、孙峻。

滕胤八面玲珑,是未来江东士族与孙亮的润滑剂;孙弘掌中书而地位不高,是用来做实事的;而孙峻是宗室,掌握建业防卫,从军事上保证孙亮的安全。

诸葛恪上位后,孙弘被杀。而滕胤跟诸葛恪虽是亲家,却是文官,手里没有军队;而东兴之战后,诸葛恪又出征在外很久。

中枢武备无人掣肘,客观上为孙峻夺权创造了机会。

趁诸葛恪战败,孙峻煽动民心、密谋取而代之,几乎满建邺城都知道这事了,除了滕胤却没人愿意跟诸葛恪说,可见其民心基础有多差。

于是,公元253年,诸葛恪被杀,连累满门被灭,孙峻继任大将军,成为新的权臣。

孙静家族能在孙权死后出了两位权臣,全靠孙峻这一哆嗦。而孙峻这一哆嗦,全因看破孙权临终布局。

可怜诸葛恪为领导当了一辈子的白手套,却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可怜孙权机关算尽,干掉了江东士族,又扶诸葛恪上位,却被侄孙算计了。

子彧说

春秋时期,晋国名臣狐射姑,曾评价权臣赵衰和赵盾父子说:衰乃冬日之日,盾乃夏日之日。

这个评价用在诸葛瑾和诸葛恪父子身上也极为合适。

诸葛瑾情商颇高,一辈子圆滑世故,孙权倚为腹心,群臣以为长者,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温暖的冬日之日。

而诸葛恪却没学到乃父的八面玲珑,而是聪明伶俐、锋芒毕露,让所有人都觉得炙热刺眼,难以直视。

因此,诸葛恪的最终命运,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不过唯一可惜的是,在江东士族裹挟下的东吴早已陷入保守,诸葛恪时代是东吴建国后唯一的进取时代,却因此被葬送了。

而时至今日,诸葛恪的故事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同事,无原则地听从领导命令,所有同事都很讨厌他,但他依旧平步青云。

那么,不用嫉妒也不用羡慕,他多半是领导的白手套,一有风吹草动,他就是出来顶缸的。

而有见识的领导最尊重的,永远是你的能力。

文/子彧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主传·诸葛恪传·陆逊传》

扩展阅读:

1、诸葛瑾:打仗没赢升官没停,大将军全靠嘴贫?孙权:这说法太天真

2、陆逊战无不胜,为何东吴处境却越来越窘迫?孙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3、少年陆逊的悲哀:孙策杀了他的“父亲”,他却不得不选择辅佐孙权

#三国历史观#

标签: 诸葛恪

更多文章

  • 诸葛恪的败亡告诉我们,家世、才华很重要,但更要经得起挫折磨难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诸葛恪

    诸葛家族,为汉末三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深受孙权信任;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将军,镇守淮南。今天我们来聊聊,诸葛家二代的代表人物诸葛恪,看他如何崛起并败亡的……才思敏捷,年少知名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

  • 新城之战,曹魏大将张特向诸葛恪喊话投诚,事后才知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诸葛恪

    公元253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亲率20万大军猛攻曹魏军事要地新城,守卫新城的守将是曹魏大将张特,此人有勇有谋,是曹魏帐下少有的一名良将,面对浩浩荡荡的东吴大军,张特一面加筑城墙,一面向曹魏朝廷求援。当时,张特手上只有3000人马的曹魏守军,面对的东吴人马有20万之众,但是张特凭借着3000人马接连打退

  • 外来户诸葛恪想学习诸葛亮叔叔好榜样没学到还把脑袋混丢了

    历史人物编辑:凌晨一点的猫标签:诸葛恪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亮亲大哥诸葛瑾(字子瑜)离开老家琅琊阳都(今属山东临沂),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结识了孙权姐姐的女婿弘咨。弘咨认为诸葛瑾满腹经纶,就向孙权举荐,与鲁肃等同为宾客,后历任长史、左将军、大将军等职,为东吴建国立下不朽的功勋。孙权很器重诸葛瑾,对他的评价很高:“子瑜与孤从事积

  • 探究诸葛恪的人生悲剧,正确认识人性优缺点,正是值得深思的痛点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诸葛恪

    【探究诸葛恪的人生悲剧,正确认识人性优缺点,正是当下值得深思的痛点】在三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诸葛氏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姓氏,非常引人注目。如蜀汉的诸葛亮、诸葛瞻,东吴的诸葛瑾、诸葛恪父子,曹魏的诸葛诞等,他们各自都在各国担任丞相、将军、重臣等重要角色。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恪是他的儿子,诸葛诞与他们

  •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诸葛恪智商超群,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诸葛恪

    诸葛亮与诸葛恪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而他其实有个侄子,智商超群,不在诸葛亮之下!这就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亮和诸葛恪其实很类似:其一,诸葛亮与诸葛恪都是托孤重臣:蜀汉皇帝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而东吴皇帝孙权临终之战,则托孤于诸葛恪。其二:诸葛亮与诸葛恪都是坚

  • 刚愎自用,多谋少断的诸葛恪,从托孤大臣到被灭九族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诸葛恪

    想想三国时代的诸葛家三兄弟真厉害,后人评价是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辅政大臣,但实际上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丝毫不亚于诸葛亮,在整个东吴的官僚阶层,孙权最信任的就是诸葛瑾。虽然诸葛瑾弟弟在蜀汉丞相,而且二人多有往来,自己儿子还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即便如此,诸葛瑾他是东吴第一任大将军。

  • 曹操遇到赵云,让张郃、徐晃双战赵云,为何上双保险?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徐晃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在演义中非常精彩,这里不说正史,只讨论演义。曹操逃命期间,中了孙刘联军的埋伏,多次遇险,差点丧命,先后被东吴大将吕蒙、凌统、甘宁、太史慈和陆逊追杀,仓惶逃命。后来,曹操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遇到赵云,曹操下令,让张郃、徐晃双战赵云,他自己趁机逃走。曹操为何让张郃、徐晃一起上?难

  • 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徐晃

    #三国风云录#背水阵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军阵,它在韩信的井陉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将“背水一战”比作孤注一掷和敌人决一死战的代名词。在《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以描写将军们的谋略见长,背水阵自然也肯定会在书中出现。在书中第七十一回中,就出现了背水阵。在当时,刘备攻打汉中,阵斩夏侯渊。

  • 民间有三国二十四名将的传言,其中徐晃排名比颜良高,有点不科学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徐晃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特别是关于当时那些名将的故事广为流传,尤其经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推广以后使得像蜀国五虎将、吕布这些名将更加走红。听说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这就是

  • 文丑与赵云武艺相当,还击败了猛将徐晃,为何却被关羽秒杀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徐晃

    (金碧滩原创,严禁转载)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可以在《三国演义》的第26话中找到。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有徐晃、张辽、文丑和关羽。原文如下:文丑大军隐匿。众将曰:贼来!速取马,回白马!”荀攸停曰:“此乃诱敌之法,何退?曹操焦急地看着荀攸,哈哈大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不要说什么。文丑的军队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