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此人战斗力不亚周泰,曾射伤虎将张辽?他力助诸葛恪大破曹魏!

三国此人战斗力不亚周泰,曾射伤虎将张辽?他力助诸葛恪大破曹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记录幸福生活 访问量:4870 更新时间:2024/1/17 3:33:37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丁奉是汉末三国时期孙吴的一员骁将,小说中,丁奉可谓见证了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兴衰,在孙吴参与的各大重要战役中也几乎能够见到其身影。丁奉登场于小说第三十八回,是孙权执掌东吴后招募的武人。赤壁之战前后,即小说第四十九至五十一回,丁奉和徐盛一同担任周瑜的护卫,参与了赤壁大战和孙吴征伐南郡的战役。在征伐南郡的战役中,丁奉担任东吴先锋蒋钦的副将,同时临阵对战曹魏将领牛金,以诈败计成功裹围牛金。刘备在南徐与孙夫人完婚后潜回荆州,丁奉和徐盛奉周瑜之命于半路拦截,但遭孙夫人呵斥不敢阻挡。孙吴设计夺取荆州前后,即小说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丁奉与其余六名东吴宿将(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排位最后)被吕蒙调至荆襄战场参与合围关羽的战斗。夷陵之战,丁奉再度与徐盛搭档,担任陆逊护卫,参与对蜀作战。陆逊火烧连营击败蜀军,丁奉围攻并试图劝降蜀军断后的傅彤,未果。

小说第八十六回,曹丕因吴蜀再度结盟愤而伐吴,丁奉早年的搭档徐盛已成为孙吴的统军之将,而丁奉却仍在阵前听命。不过,此役,丁奉在徐盛的安排下突袭曹丕,还在混战中射伤曹魏大将张辽(后张辽亦因此箭疮而亡),收获了耀眼的战绩。

上述所描绘的关于丁奉的情节,基本为小说所虚构,历史上,关于丁奉早期活动的记载十分简略,仅叙述其“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虽然历史记载的丁奉早年表现较为简略,但大体亦能看出丁奉早年经常跟随东吴主要将领征战,且作战勇猛。在笔者看来,小说大抵亦鉴于此才给丁奉设计了诸如裹围牛金、射伤张辽的戏份。

丁奉的高光时刻是在东兴之战率部击溃魏军。小说中,东兴之战的背景是曹魏欺吴主孙权新亡,起兵进犯,孙吴太傅诸葛恪急率军驰援,时任孙吴平北将军的丁奉指出东兴最为要紧,当率先救援,诸葛恪与丁奉的看法一致,于是便令丁奉率领三千水兵急赴东兴。丁奉抵达东兴时,正值严寒大雪之时,魏军正在营地设席高会,丁奉令部下将士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只带短刀,迎战魏军。魏军见丁奉兵少,又如此作为,更加不以为意。而丁奉所部势如破竹,最终将轻敌的魏军杀得大败,孙吴获得全胜。此役,丁奉舍身当先冲阵,斩杀魏将韩综、桓嘉,勇不可挡。上述即丁奉“雪中奋短兵”的精彩情节。历史上,亦有关于“雪中奋短兵”故事的记载,小说中描绘的情节大体与历史记载的一致[1]。

有两处细节,历史记载和小说描绘不尽相同,一是战前的情形,小说侧重描述的是诸葛恪的全局调遣,历史记载则表现了丁奉的独到见解。

《三国志丁奉传》载,面对魏军,时孙吴的诸将都认为魏军是虚张声势,若听闻诸葛恪亲自率兵前来迎战,在吴军上岸后必定撤走。而丁奉却指出,魏军举倾国之兵而来,一定有所谋划,不会空手而归,吴军不能寄希望于魏军主动撤退,而是要寻求战机想方设法战胜魏军。在吴军上岸后,丁奉又指出,现在各军行动迟缓,如果被敌军占据有利地形,则很难取胜,于是丁奉独自避开大军的行进路线,率领三千人独自急行军,此后便有了“雪中奋短兵”的情节。较之小说以诸葛恪统一调度而一笔带过的战前谋划,历史所记载的细节反倒更能表现丁奉作为一名孙吴宿将对战争的敏锐判断。

二是历史记载魏将韩综、桓嘉虽亦在东兴之战阵亡[2],但并未说明是丁奉所杀。

丁奉晚年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即辅佐孙休诛杀了孙吴权臣孙綝,使得孙吴后期的政局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稳。孙吴后期,朝局动荡,先是诸葛恪恣意专权,后被孙吴宗室孙峻所杀,孙峻杀诸葛恪后,仍然独揽朝政。孙峻亡故后,其从弟孙綝辅政,孙綝为人强暴,一度废黜吴主孙亮而立孙休为帝。小说中,孙休继位后对孙綝“阳示恩宠,内实防之”,后与张布商议欲除孙綝,张布便推荐丁奉一同参与。丁奉便建议孙休不要正面与孙綝对抗,而是借大会群臣之际擒诛孙綝。在张布、丁奉的妥善谋划下,孙綝伏诛,孙吴政权得以稳定下来。历史上,丁奉也确实参与了诛杀孙綝的行动,小说中行动的细节历史上亦均有记载[3]。

丁奉在孙吴后期出场较为频繁,除了小说中描绘的几场战役,历史上,丁奉还参与了接应、解救魏将文钦、诸葛诞降吴的战役,立下不少战功。但整体来看,丁奉名声还是不如早期的孙吴名将响亮。在笔者看来,这大抵是因为丁奉的高光时刻已是三国末期,各方的著名人物皆以凋零,这才使得此前一直寂寂无名的丁奉逐渐凸显。而丁奉其人出身行伍,上阵搏杀经验有余,治国理政能力不足,张布在向孙休推荐丁奉时就曾指出,丁奉的缺点在于“不能吏书”,且丁奉晚年亦因“贵而有功”而“渐以骄矜”,更加无力挽回孙吴日薄西山的颓势。

[1]《三国志 丁奉传》:“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着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乡〕侯。”

[2]《资治通鉴》:“(嘉平四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甲寅,吴太傅恪将兵四万,晨夜兼行,救东兴……吴兵得上,便鼓噪,斫破魏前屯,吕据等继至。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皆没,死者数万。”

[3]《三国志 丁奉传》:“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标签: 诸葛恪

更多文章

  • 十分伶俐都使尽,难逃悲剧在己身,诸葛恪死于不懂职场生存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诸葛恪

    公元252年,与曹刘争雄一生的孙权,终于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此时,太子孙亮年仅9岁,肯定无法独立掌控朝政,东吴也不得不进入辅政时代。孙权为儿子挑选的首席辅臣,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后世,诸葛恪并不知名,但在职场中,他这类人并不少见,且并不讨喜。诸葛恪从小就很聪明,却锋芒毕露,几乎跟所有同事关系都

  • 诸葛恪的败亡告诉我们,家世、才华很重要,但更要经得起挫折磨难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诸葛恪

    诸葛家族,为汉末三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深受孙权信任;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将军,镇守淮南。今天我们来聊聊,诸葛家二代的代表人物诸葛恪,看他如何崛起并败亡的……才思敏捷,年少知名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

  • 新城之战,曹魏大将张特向诸葛恪喊话投诚,事后才知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诸葛恪

    公元253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亲率20万大军猛攻曹魏军事要地新城,守卫新城的守将是曹魏大将张特,此人有勇有谋,是曹魏帐下少有的一名良将,面对浩浩荡荡的东吴大军,张特一面加筑城墙,一面向曹魏朝廷求援。当时,张特手上只有3000人马的曹魏守军,面对的东吴人马有20万之众,但是张特凭借着3000人马接连打退

  • 外来户诸葛恪想学习诸葛亮叔叔好榜样没学到还把脑袋混丢了

    历史人物编辑:凌晨一点的猫标签:诸葛恪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亮亲大哥诸葛瑾(字子瑜)离开老家琅琊阳都(今属山东临沂),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结识了孙权姐姐的女婿弘咨。弘咨认为诸葛瑾满腹经纶,就向孙权举荐,与鲁肃等同为宾客,后历任长史、左将军、大将军等职,为东吴建国立下不朽的功勋。孙权很器重诸葛瑾,对他的评价很高:“子瑜与孤从事积

  • 探究诸葛恪的人生悲剧,正确认识人性优缺点,正是值得深思的痛点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诸葛恪

    【探究诸葛恪的人生悲剧,正确认识人性优缺点,正是当下值得深思的痛点】在三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诸葛氏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姓氏,非常引人注目。如蜀汉的诸葛亮、诸葛瞻,东吴的诸葛瑾、诸葛恪父子,曹魏的诸葛诞等,他们各自都在各国担任丞相、将军、重臣等重要角色。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恪是他的儿子,诸葛诞与他们

  •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诸葛恪智商超群,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诸葛恪

    诸葛亮与诸葛恪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而他其实有个侄子,智商超群,不在诸葛亮之下!这就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亮和诸葛恪其实很类似:其一,诸葛亮与诸葛恪都是托孤重臣:蜀汉皇帝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而东吴皇帝孙权临终之战,则托孤于诸葛恪。其二:诸葛亮与诸葛恪都是坚

  • 刚愎自用,多谋少断的诸葛恪,从托孤大臣到被灭九族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诸葛恪

    想想三国时代的诸葛家三兄弟真厉害,后人评价是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辅政大臣,但实际上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丝毫不亚于诸葛亮,在整个东吴的官僚阶层,孙权最信任的就是诸葛瑾。虽然诸葛瑾弟弟在蜀汉丞相,而且二人多有往来,自己儿子还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即便如此,诸葛瑾他是东吴第一任大将军。

  • 曹操遇到赵云,让张郃、徐晃双战赵云,为何上双保险?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徐晃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在演义中非常精彩,这里不说正史,只讨论演义。曹操逃命期间,中了孙刘联军的埋伏,多次遇险,差点丧命,先后被东吴大将吕蒙、凌统、甘宁、太史慈和陆逊追杀,仓惶逃命。后来,曹操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遇到赵云,曹操下令,让张郃、徐晃双战赵云,他自己趁机逃走。曹操为何让张郃、徐晃一起上?难

  • 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徐晃

    #三国风云录#背水阵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军阵,它在韩信的井陉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将“背水一战”比作孤注一掷和敌人决一死战的代名词。在《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以描写将军们的谋略见长,背水阵自然也肯定会在书中出现。在书中第七十一回中,就出现了背水阵。在当时,刘备攻打汉中,阵斩夏侯渊。

  • 民间有三国二十四名将的传言,其中徐晃排名比颜良高,有点不科学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徐晃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特别是关于当时那些名将的故事广为流传,尤其经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推广以后使得像蜀国五虎将、吕布这些名将更加走红。听说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