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彧的反对。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所以,荀严肃地告诉他说:“丞相啊,我当初之所以劝你奉天子而令诸侯,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你应该懂得做一个臣子的忠诚和谦退,而不是利用手中权势来谋取私人的利益。”
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已经引起了曹操的忌恨。荀彧,作为曹操最器重的人,魏国智囊团中有近一半以上的谋士是他举荐的。曹魏建国,他的贡献最大,曹操征吴时,命令荀彧去劳军,却把他中途留在寿春。曹操差人送去的是一个食盒,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当荀彧打开食盒一看却空无一物,荀彧这个智多星应当不难猜中曹操的意思:“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荀彧忠于汉室,不久,荀在家中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死时,年仅49岁。
荀彧初始辅佐曹操也是看中曹操能用人,善谋略.是救世之人.可曹操在不断的胜利中忘记了复兴汉室的理想,这点与荀彧的政治理想渐行渐远.两人之间早有隔阂(从赤壁之战结束后,荀彧在曹操集团里就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曹操也意识到这点,对荀彧也刻意开始疏远。
荀彧和曹操出现的隔阂不是可以通过沟通就能解决的,曹操也是爱才之人,荀彧也是忠心不二之人,之所以双方在出现隔阂和间隙的时候,都没有主动去找彼此沟通,是因为两人的分歧点不是其他战略,个人情感上的相违,而是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的背道而驰.所以无论怎么沟通都不可能化解矛盾.曹操已经不能回头,荀彧也无法让曹操回头.所以最终一出哑剧也变成了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