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双曹之争:曹植为何会黯然退场?

双曹之争:曹植为何会黯然退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忠娱评人 访问量:4300 更新时间:2024/1/7 16:31:30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双曹之争。话说曹操晚年曹植曹丕兄弟相争,可谓是精彩纷呈,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最后闹得骨肉相残兄弟离心。

结果曹丕棋高一招,曹植黯然退场。通过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曹丕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个阴险小人的形象。曹植则是一个飘逸洒脱的大诗人,对于曹植的失败,读者们一直都意难平。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大诗人曹植落败的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自古以来,继承人问题都是任何一位领导者挥之不去的难题。在三国乱世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尤其突出,袁绍、刘表之所以生身死国灭,很大程度上就是栽在这个问题上面。

想当初,官渡之战之后,曹操虽然打败了袁绍,但是他自己已经是强弩之末。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袁绍是因为粮食紧缺所以才失败的。

可问题是,当时曹操粮食也很紧缺,都快断粮了。所以打赢了之后,曹操并没有余力去追击。袁绍回到北方之后,实力犹存,曹操一时半会儿也啃不下他。

官渡之战是爆发在公元200年,曹操统一北方则是公元208年,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啊。

袁绍集团的实力之强大,由此也可见一斑。要不是后来袁绍集团内部自己发生了继承人危机,一个个抢着引狼入室。曹操想要统一北方,恐怕还不止八年呢。

作为袁氏家族继承人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曹操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那他为什么还要故意放纵两个儿子去争?

要知道,当时可是三分天下,外面还有刘备孙权虎视眈眈。后院起火的代价,曹操能承受得了吗?还不如赶紧立下一位继承人,安定集团内部的人心。这样才好一致对外。

曹操之所以放任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主要还是出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东汉末年,是一个世家大族当家做主的时代。这些世家大族表面冠冕堂皇,背地里坏事做尽。在他们的盘剥之下,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一直被冠以反动大帽子的曹操,则是那个时代孤勇的反抗者。他的屯田制度、求贤令,全都是冲着世家大族去的。后来甚至不惜杀了孔融、荀彧,跟世家大族反目成仇。

但是世家大族,树大根深呐,曹操活着的时候还能够压制得住他们。曹操死了之后呢?这个理想还能不能继续下去?谁能继承他的衣钵?

曹操父子是建安七子,什么东西都能够造假,但是唯有诗文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反应,这是造不了假的。

曹丕在诗文方面的成就不如他的父亲和弟弟。这是因为他行文工整,四平八稳,这种人容易循规蹈矩。

而他的弟弟和父亲则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也就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够跟整个天下的权贵为敌。

而曹丕的性格注定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保守人士,曹操的梦想绝对不可能在他的手上延续。

这也正是曹操如此倾向于曹植的原因。

梦想很昂贵

那么,曹操最后为什么还是放弃了曹植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梦想实在是很昂贵啊,老曹家爆发继承人问题是公元208年统一北方之后出现的。而从那时候起,曹氏集团的事业就一直走下坡路。

首先,在赤壁之战被周瑜、诸葛亮烧得屁滚尿流,一统江山梦成空。

后来又由于内部问题的牵制,导致自己导致曹操在占领了甘肃,平定马超韩遂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刘备占领四川,徒然留下了“人心不足,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

然后三次率领大军下江南,又遭到了孙权的阻击,寸功未立。

到了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呢,更是惨淡,连自己的堂兄弟夏侯渊都被蜀将黄忠斩首。自官渡以来曹魏帝国第一次丧师失地。此时此刻,曹操已经没有了内斗的本钱了。

也直到此时此刻,曹丕继承人的位置才被正式确立。

曹植不争气

另外一个方面,则是由于筹资曹植自己不争气。

在夺嫡之争中,曹丕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他只会哭,只会装忠臣孝子。但是,他至少没有犯过错。甚至后来有一次,曹操带兵到西北地区平定叛乱,大后方首都邺城发生了魏讽叛乱,还是曹丕亲自带兵镇压。

而曹植本人在军事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中原,威震华夏,曹操吓得都想迁都了。当时,曹操还想给这个处于劣势的儿子最后一次机会。

于禁被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让曹植带领曹仁夏侯惇等亲族将领到荆州去迎战关羽。希望他能够借此机会,跟这些实权派多多接触一下。

如果他能够得到这些掌握军权的实权派将领的支持,那么他就有了跟曹丕争斗下去的本钱。

但是很可惜啊,曹植并没有理会父亲的一番苦心。在出征的前一天晚上,他跟自己门下的宾客喝得酩酊大醉,等到第二天点名的时候。等了很久都没见人影,这让那些曹家夏侯家的叔伯兄弟怎么看待他?

而与此相反,面对关羽的咄咄逼人,曹丕手下的谋士司马懿则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绝户之计,让曹操联合江东孙权断了关羽的后路。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的计谋大功告成,曹丕可是狠狠地赚了一波人了。

曹植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著名的白马们飙车事件。按照汉朝的规定,白马门乃皇帝的专属车道,只有天子一个人能使用。当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最后这么一点点脸面了。就连曹操都不敢随意冒犯。

可是曹植却在一次喝醉酒之后,驾着自己的马车在白马门前横冲直撞。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这难免传递出一个错误的政治信号,曹植是不是故意,是不是丞相想要篡位,故意让他来试探我们的反应?

更何况在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心怀汉室的,他这么做不就是把人推给曹丕吗?

说到底啊,曹植还是负担不起曹操的梦想啊。

标签: 曹植

更多文章

  • 有一个女人,曹操没抢着,曹植得不到,便宜了曹丕,他却不珍惜

    历史人物编辑:暄美丽读历史标签:曹植

    想必大家都知道甄姬这个历史人物。相传她的名字叫做甄宓,又有一种说法叫甄洛,其实《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记载甄氏的名字,至于这两个名字的来源,小编在下文会提到。甄氏嫁过两次,第一任丈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第二任丈夫就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虽然是皇帝的女人,但是甄氏过得并不幸福,最后也是死于非命。甄氏长得非

  • 曹植文采那么出众,为何最后输掉了王位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生活标签:曹植

    曹植的《七步诗》可以说是令非常多人敬佩的,然而曹植的文采如此的出众,最后却输掉了王位之争,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未来的天子仅仅是有文采好这一项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且曹植在政治方面远远不够,他其他的兄弟那么强。曹操也是经过了全部的考量之后才决定把王位给了那一个人,而没有选择曹植。而且曹操的儿子众多,曹植只是

  • 曹操任命曹植为征虏将军,派他去抗击关羽,是不是想害死曹植

    历史人物编辑:游万里历史标签:曹植

    公元219年,刘备的蜀汉达到军事巅峰时期。西线战场上,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击杀曹魏大将夏侯渊,把第三大根据地汉中收入囊中。东线战场也是捷报频传,关羽带领荆州兵团北伐曹魏重镇樊城、襄阳,在樊城之战中全歼于禁庞德的三万人马,水淹七军,威震天下。眼看樊城危在旦夕,一旦被关羽突破,曹魏的江淮防线将会被撕开一个

  • 四公里地下长城现身河南开封,专家揭开三国曹植墓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曹植

    导读: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从小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喜爱,后来因为整日与文人饮酒作乐,而被曹操所疏远。魏文帝时期,曹植在朝堂上七步成诗,说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著名诗句而名声大噪。公元232年,41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关于曹植死后的葬身之所,历史上一共有三种记

  • 三国演义中,才气过人的曹植为何没有称帝?又为何屡遭曹丕迫害?

    历史人物编辑:郑佳标签:曹植

    三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奇士,他们往往智慧过人,又或者武力出众。一代枭雄曹操不仅平定了北方混乱割据的局面,还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曹魏家业,他的曹氏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儿子莫过于曹丕和曹植。作为兄弟手足,曹丕和曹植远非像兄弟那般关系要好,反而在历史上,这两兄弟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称帝

  • 曹丕见两头牛打架,逼曹植以牛作诗不能有牛字曹植随即写出妙作

    历史人物编辑:郑在说事儿标签: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三国时期曹植作的《七步诗》世人皆佩服曹植的才华。连狂妄自大的谢灵运都说曹植乃世间“才高八斗”之人,但这首诗却是一首保命诗,而要杀曹植的人竟然是他的同胞兄弟曹丕。历史上“三苏”名动天下,其实“三曹”同样冠绝世人的耳朵,只是“三曹”相比文学来说,权

  • 曹丕曹植为何如此出类拔萃?只因曹操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曹植

    问:为啥我家孩子和比不过别家孩子呢?成绩不行,体育不行,性格也不行?答:你有没有因材施教,你是不是只顾工作而忘却发掘孩子的兴趣。我们来看下东汉末年的曹丞相如何玩转这条千古良方:作为称霸一方的乱世英雄曹操,不仅是负有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称职尽责的好父亲。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孩子因材施教,赏识有加

  •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怎么样?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曹植

    曹植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之一,一度差点要立他为世子。但是曹植虽才华横溢情商却比较低,远不如他大哥曹丕来的狡黠。曹丕即魏王位后,处处提防着曹植,如果不是看在母亲卞夫人的面子上,曹植估计就和燕王曹鄣一样了(燕王曹彰在洛阳蹊跷死去)。曹植是曹操最有才气的一个儿子,与父王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为“三曹”。是建安文

  • 曹操说曹植的文章是找人代写的,曹植说了一句话,令曹操大惊

    历史人物编辑:宋押司V标签:曹植

    在中国汉魏时期,有这么一位才子,他既是王侯之子,又是青年才俊,其天赋才情无与伦比。大诗人谢灵运对其甘拜下风。称赞曹植:“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李白也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

  • 曹魏宗室-“才高八斗”的曹植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曹植

    曹操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诗人,他和两个儿子领衔一大批文人在邺城唱和,是魏晋时期文化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曹操本人文采飞扬,也有很多名篇传世,更有建安七子随风而行,可以说是显赫一时,而其中,最显赫的,就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了。在曹操生前就最得曹操喜爱,因为文采让曹操觉得最像自己。曹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