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的蜀汉达到军事巅峰时期。西线战场上,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击杀曹魏大将夏侯渊,把第三大根据地汉中收入囊中。东线战场也是捷报频传,关羽带领荆州兵团北伐曹魏重镇樊城、襄阳,在樊城之战中全歼于禁庞德的三万人马,水淹七军,威震天下。
眼看樊城危在旦夕,一旦被关羽突破,曹魏的江淮防线将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关羽就可能长驱直入杀奔中原腹地,严重威胁到曹魏的核心统治区。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曹操必须做出决断,选将调兵赶赴樊城前线,力争击退关羽。
然而令人愕然不解的是,曹操一贯以善于用人著称,这次的用人却让人看不懂。曹操手下的将帅之才众多,但他却任命了曹植为征南中郎将、征虏将军,让他领兵挂帅去抗击关羽。曹操这次任命,委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代第一流虎将,不仅位列五虎上将之首,他的军事才能,万马军中斩颜良,擒于禁斩庞德,一连串辉煌战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曹植是个纯粹的文人墨客,不仅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此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也从未上阵实战。
让曹植去抗击关羽,从表面上看起来,简直就是个笑话。不仅双方的能力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而且对曹植而言,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试想于禁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都被关羽轻松生擒,曹植比起于禁来更是远远不如,关羽要想杀掉曹植这样的书生,只是举手之劳。
联系到当时的背景,曹植和曹丕正为了魏王曹操的继承人之位展开激烈争斗,因此有人认为,曹操很可能有借刀杀人之意,想借关羽的手除掉曹植,一劳永逸解决储位斗争问题,为曹丕登基扫清障碍。
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揆之当时的实际情况,曹操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想法。曹植和曹丕的继承人问题,当时确实已经进行到非常激烈的程度。不仅曹丕和曹植两人反目成仇,朝中文武大臣也都各自选边站队,选择拥护曹丕或者曹植,两大阵营彼此之间明争暗斗,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搞得曹操焦头烂额。
但从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曹操本人也很纠结,在继承人的确定上犯了选择困难综合征,时而偏向曹植,时而偏向曹丕,举棋不定。曹植聪慧机敏,文采非凡,是“建安风骨”的领军人物,曹操本人也是文学爱好者,曹植这个长处非常对他的心意。
但曹植除了文采出众,其他方面则并无明显优势。曹丕文采固然次于曹植,但他的长处在于胆识过人,治国理政之才和用兵之才比较全面而均衡。两人各有千秋,让曹操感到非常难以决断。
揆之当时的实际情况,曹操之所以派曹植去抗击关羽,主要原因应该由三个。第一是借机考察判断一下曹植的军事才能,用实战检验一下曹植的军事天赋到底有几分。其次则是让曹植借这个机会积累一下军功资历,与军中诸位大将培养建立感情和关系。第三则是让曹植感受一下战场气氛,学习军事常识。因此曹操派他挂帅,实际上出于好意。
另外一方面,曹植迎战关羽听起来很危险,其实风险系数不高。古代一直有委派皇子出征的惯例,皇子只是担任名义上的主帅,从制定作战计划到战场冲锋陷阵,都会由谋士和武将们来完成,因此曹植也不可能有多大风险。可惜曹植不理解父亲的好意,临行之前喝得酩酊大醉,惹怒曹操取消了他的这次作战任务,错失良机。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