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汉魏时期,有这么一位才子,他既是王侯之子,又是青年才俊,其天赋才情无与伦比。
大诗人谢灵运对其甘拜下风。称赞曹植:“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李白也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而大宋学者张戒也赞曰:“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那么,曹植何以能引起天下才子推崇,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提到曹植的身世,的确会令多少才子佳人倍生羡慕,比起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生在蜜罐里长大的。
曹植的父亲是曹操,这个人物不用介绍了,说他家喻户晓一点也不为过。就连现在我们也常常以他名传播,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再比如大街上连业务车也打上了“曹操专车”随叫随到以吸引眼球招揽生意。
曹操的名,曹操的贵,给曹植打下了坚实的背景基础。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县(今山东省阳谷县西)。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出生之后,曹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聪慧过人,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这点与天才司马光有些类似,他7岁就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中的要意。
因此,天才似乎都有着相似的童年,相似的惊人天赋。由于思路快捷,谈锋健锐,常常能自如应对,脱口成章,曹操对曹植也很是喜欢,着重培养。
曾有一次,曹操看到年幼的曹植所写的文章,心里十分惊讶,又有些怀疑,便问他:“这文章是你请人代写的吧?”
曹植沉着地回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曹操听了儿子自信满满的话,对他更是怜爱了。
建安十二年(207年)9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写了《白马篇》反映随父征战的情况。
该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朔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这篇诗文很牛,得到了许多文人学者的盛赞,其中学者方东树就赞曰:“此篇奇警。后来杜公《出塞》诸什,实脱胎于此。”
读到该诗,笔者不禁想起了大唐天才诗人白居易,他也是在16岁时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两位文学天才16岁已写下了名垂后世的名篇,怎不令后来的文人士子自叹弗如呢?曹操看了《白马篇》后,十分赞赏,逢人便夸耀这个聪慧的儿子,曹植的名声也因此远播开来,成为京都鼎鼎有名的神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