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三国时期曹植作的《七步诗》世人皆佩服曹植的才华。
连狂妄自大的谢灵运都说曹植乃世间“才高八斗”之人,但这首诗却是一首保命诗,而要杀曹植的人竟然是他的同胞兄弟曹丕。
历史上“三苏”名动天下,其实“三曹”同样冠绝世人的耳朵,只是“三曹”相比文学来说,权力更是他们想要的。一旦与政治沾边,文化功底就会慢慢变弱,只是苏辙苏轼两兄弟情深似海,而曹植曹丕却斗得水火不容。那么这两兄弟到底有什么恩怨呢?
“你死我活”的两兄弟
在三国时期,曹操绝对算一代枭雄,少年很是机敏聪明,靠着自己的政治手腕控制了朝廷大权,封魏王,自己的原配夫人死后,娶了继室卞夫人。曹操跟卞夫人算是恩爱有加,两人孕育了四个儿子,其中曹丕和曹植最为出名。
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却永远不和谐,曹丕此人性格阴沉内敛,对于政治权力十分热衷,而曹植率性洒脱,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整日以诗文为伴。那时候建安文学盛行,“三曹”的名声才气都非常高,但曹植却远胜于父兄。
曹操对着儿子很是喜爱,东汉末年时文学盛行,曹植的才华得到了权臣认可,这给曹操很大的惊喜,认为如果曹植能得到东汉朝堂上大臣的认可,那么自己在建立政权方面就多了一种保障。所以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这就招来了曹丕的嫉恨。
曹植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父母疼爱,自己又才华横溢,自然生性洒脱,对于政治,曹植根本不想沾染半分,对于文学自己却沉迷其中。据史料记载曹植十岁通读《诗经》、《论语》年纪轻轻便出口成章。在曹植的面前曹丕就像是萤虫之火,不敢与日月争辉,这对于从小就争强好胜的曹丕来说怎能不恨。
除了才华,两兄弟的矛盾上升到了女色,若说三国时期美女能排上榜的,还得是“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二乔是东吴姐妹花,大乔、小乔。而甄宓原本是袁绍的未婚妻,因为曹操下令攻打邺城,袁绍战败,甄宓被曹丕所掳,甄宓貌美如花,噬魂销骨。曹丕很是喜欢便纳她为妾,最后带她回了魏王府,拜见公婆时,甄宓见到了曹植。
都说才子配佳人,这两个人竟一见钟情,曹丕经常在外带兵打仗,甄宓却跟曹植传出了绯闻,一双儿女甄宓都不放在心上,直接交给了自己的婆婆养育。听到风言风语的曹丕大怒,本就深恨曹植,这些作为男人的尊严彻底爆发了,曹丕下令处死了甄宓。
甄宓一杯毒酒入肠,香消玉殒了,曹植的得知后,伤心欲绝,于是在洛水河畔写下了《洛神赋》那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成了千古绝句。但曹丕始终没有对曹植下手,为什么这么恨着曹植,曹丕还能放过他呢?
两首保命诗,“救了曹植”
其实在“权力争夺战”中,曹植占尽了优势,曹操的偏疼,杨修的扶持,再加上自己的才高八斗。但曹植最终败给了曹丕,曹操过世后,即位为王的是曹丕,而曹丕并不想放过曹植。
都说“一登九五,六亲情绝”曹操死后,曹丕就逼着汉献帝禅位,自己建立曹魏,虽说是汉献帝让位给他。其实曹丕只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那么当上皇帝,他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曹植。
曹操过世后,曹植失去了庇护,自己虽被封为了王爷,但却没了半点自由。为了打击曹植的势力,曹丕下令斩杀了杨修,杨修是曹植的重要谋士,杨修一死,曹植就再也不是曹丕的对手,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杨修死后,曹丕又杀掉了丁仪、丁廙和他们家里的成年男子,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些政治手腕也表现出了一个帝王的冷酷无情。
轮到曹植时,曹丕怕世人唾弃他残害兄弟,于是就叫曹植七步成诗,如果写不出来,那就按欺君之罪论处。
结果曹植真的七步成诗,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曹丕哑口无言,这也成功地救下了自己的性命,本以为自己的哥哥会因为自己的诗感动,却没想到曹植的理想太过天真。最是无情帝王家,一个始终有威胁的人,谁会放在身边,“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酣睡”。
曹丕又一次故技重施,据《太平广记》中描述,曹丕为表示兄弟情,带着曹植坐着自己的轿撵一同出游,在路上看到了两头牛在决斗,好的两人立刻住轿观看,之间打斗了一会后,其中一头牛渐渐败下阵来,不慎落到后面的井里死亡。
曹丕立马来了兴致,命令曹植作诗,题目为《死牛诗》,诗里面不能有牛,不能有云,也不能有井,不能把他们相斗写出来,更不能写出“死”这个场景,马车一百步,做出诗来,如果不能,那么论罪当斩,君无戏言。
曹丕的故意刁难溢于言表,如果做不出来,曹植今天肯定要命丧黄泉,曹植听罢,骑上马开始行进,拿起笔来写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泄毕。赋成,步犹未竟。”
本是胜券在握的曹丕,在听到这首诗后,脸色突变,这时曹植说这马车还没有行走一百步,曹丕只能放过了他,曹植不慌不忙,用自己的才气成此佳作保护了自己,担得起“才高八斗”的名声。这首《死牛诗》与《七步诗》一样,也是首保命诗。
曹植成功地救赎了自己,只是无论曹植如何一步步化解危机,始终都没有得到曹丕的认可,而曹丕也没有放弃对曹植的迫害,两人之间的水火不容已经达到了顶峰。
一生悬命,最终郁郁而终
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期的小心翼翼,让曹植这个本该无忧无虑过一生的少年,变成了终日酗酒为生的颓废王爷,自从曹操死后,曹植很想领兵打仗建功立业,可是曹丕从不允许,连文政曹丕都不让曹植参与,更何况是军权。
公元226年,曹丕因病驾崩,曹叡继位,成为了魏明帝,本以为这个侄子能对自己好点,满足自己能够建功立业的心情。但错误的亲情意识打击了曹植,魏明帝非但不允许曹植参政,更不许他出游,为了控制曹植的行动,魏明帝将曹植迁徙到了东阿。
美其名曰希望曹植能够潜心研究文学,自己的哥哥已经毁了自己的前半生,自己的侄子也不肯放过自己,沉浮半生的曹植,最后终日买醉,六年的时间里,不断研究儒学,再也没有踏足过政治领域。太和六年,曹植抑郁而终,享年41岁,曹叡给了他体面,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东阿鱼山。
曹植的一生虽不能说传奇,却如此悲剧,当皇帝他有资格,当才子那肯定是当之无愧,可偏偏生了一副生性烂漫天真理想的脑子,或许父母给予他的爱太深了,让他不能明白人世间的险恶,而曹丕除了皇位他什么也不多,父母的爱,他比曹植少,自身的才华,他比曹植弱,在这种看不见尽头的“黑暗里”或许成为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他才能感受到顶端上的万丈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