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
(一)
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
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
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活着能干啥?”
不得不说,古代的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当公务员,但老范这人从小想法就不太一样,如果不能做到兼济天下,那就治病救人。
小时候,老范曾在山上的寺庙读过一阵子书,当时寺庙条件非常艰苦,每餐都是白粥就咸菜,就这样吃了三年。
节俭的老范看不惯家兄弟铺张浪费,就忍不住嘟囔,但没想到家人回怼:“我想怎样就怎样,不需要你这个外人来管。”
老范十分不解,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生父早就去世了,后来母亲迫于生计改嫁到现在的朱家。
继父虽然对老范不错,但老范得知真相后,还是一气之下背琴拿剑离家出走了,并扬言不混出个名头来决不回家,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老范从山东一路南下,来到南京的应天府书院求学,亏得当初读书不是按学区划分的,要不然老范哪有机会在这名牌学校就读。
书院期间,老范发挥了起早贪黑、勤学苦读的精神,过上了和寺庙时期一样的生活,每天读书学习、吃馒头咸菜。
别人劝他不要这么节俭,他却以颜回为榜样,先苦后甜: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节选)
不要以为老范在装比,他在读书上的勤奋度确实一般人比不来。有一次宋真宗来到南京游玩,南京城所有人都跑去一睹皇帝真容,书院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只有老范仍然坐在位置上看书。
别人后来问他:“你不想去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吗?”老范答道:“不急,将来觐见也不晚。”可见老范志向之远大。
(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27岁的老范考上了公务员,除了母亲接到身边来奉养,还恢复了“范”姓,算是认祖归宗。
老范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监狱诉讼,估计跟现在的基层法官差不多。
但初入官场的老范不懂人情世故,原则性又很强,看不惯上级在徇私枉法、收受贿赂,所以两个人经常吵架,老范甚至将吵架的内容刻在屏风上,气得上级指剁椒:“我就没见过你这种冥顽不化的人。”
出生底层的老范深知民间疾苦,对百姓充满了同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从宴桌上的一条鲈鱼就能联想到渔民的艰辛,可见老范心系百姓。
33岁那年,老范转到泰州任职,在这里他与滕宗谅久别重逢,老滕是跟他同年考上公务员的,所以两人很聊得来。
泰州临海,所以当地百姓经常受到海潮侵袭,土地盐碱化也比较严重,这事儿原本不属于老范管,但老范看到此情此景,立马给上级报告,请求修复海堤。
上级看这小伙子如此有心,就指令老范和老滕共同完成修海堤工程,两人忙了将近三年,终于修筑了将近70公里的海堤,当地百姓感念老范,将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接近完工时,老范母亲因病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到南京守丧,当时另一位名家晏殊刚好在南京留守,慧眼识珠的他一下子就被老范过人的才华所吸引,立马给他抛出了橄榄枝:“应天书院校长了解一下?”
重回母校,老范不得不感慨:“昨日我以母校为荣,今日母校以我为荣。”
为了重振母校辉煌,老范拿出了十二分力气,以身作则,不仅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还制定了作息表,时不时突击检查,带头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虎父无犬子、严师出高徒,在老范的不懈努力下,应天书院的学风名震南京,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三)
因为表现出色,老范很快就被从南京调入京城,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一到京城,就赶上了太后大寿。由于宋仁宗年少继位,所以老太后垂帘听政,但10年过去了,但眼下仁宗早已成年,太后却仍然没有放权的意思。
老范知道这个情况后,直接就给上面递了折子,意思就是让太后退休养老,把政权还给皇帝。
老太后知道后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并没有回信。老范认为逼得还不够紧,又写了一个折子直接递到了太后的案头上,老太后依旧没有回复。
暴风雨来临前都是不动声色的,老范知道这事儿闹大了,脑袋可能地搬家,所以马上又递了折子上去,说自己想下基层锻炼。
就这样,老范到了地方担任通判,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派员,这算得上是他第一次被贬。
但老范依然不改爱挑刺的本性,有啥看不惯的事情都通通往上报,比如当地官员修宫院,老范认为劳民伤财,建议不批;又比如地方吏治有问题,老范建议精简官吏……这些建议虽然上头没有采纳,但仁宗却看在眼里:“这小子不错!”
老太后死后,仁宗就立马将老范叫回京城,但没想到老范一回来,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有一日仁宗带着两位美女在御花园游玩赏花,没想到碰到了郭皇后,皇后妒火中烧,上来就要胖揍两个狐狸精,仁宗上前阻挡,皇后的巴掌直接打到了仁宗脖子上。
这下好了,仁宗气得扬言要废后,老范得知情况后立马进宫,意在建议仁宗三思而行。但仁宗心意已决,谁也不见。
老范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见缝插针地上书,甚至为了见到皇帝,直接到寝宫门口等着。
果不其然,老范收到了降职通知。
就这样,老范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被贬,但在前往睦州的路上,老范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范仲淹《谪守睦州作》(节选)
在睦州期间,老范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政绩非常不错。老范的老友富弼就上书仁宗,请求将老范调回来,但估计仁宗还在气头上,没有答应。
(四)
公元1034年,老范就被调到苏州任职,在苏州期间因为治理洪水有功,所以很快就被调回了京城。
但刚回京没多久,老范爱挑刺的毛病又犯了,他看不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就给皇帝上书,这下可惹恼吕夷简了,他给老范扣帽子,什么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之类的。
结果不出意外,老范又被贬到外地去了,而且在离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来送他。
但老范刚直不阿的性格还是赢得一些人好感的,比如梅尧臣就奉劝老范以后少管闲事。
那……对不起,范某人做不到:
危言迁谪向江湖,
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
吉凶何卹赋灵乌。
——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西北战事吃紧,老范知道这一消息后,就申请到甘肃庆州就职,与好基友滕宗谅一起上阵杀敌,巩固西北。
在西北打仗期间,老范亲眼目睹了边塞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思念家乡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43年,宋朝和西夏议和,老范从西北回到了京城,参与“庆历新政”,但由于新政触犯了权贵利益,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和阻挠。新政推行很快就失败了,作为新政推行者,老范首当其冲,又被逐出了京城。
(五)
1046年,老范来到了河南邓州,他的好基友滕宗谅则被贬到了湖南岳阳,老滕到了岳阳后,发现岳阳楼破损得不像样,就打算修缮一下,并发微信给远在邓州的老范,让他为重修岳阳楼写一篇记,《岳阳楼记》就这样问世了。
想不到吧,老范并没有来过岳阳,不过他倒是对岳阳楼附近的景象了解得蛮清楚的,估计是老滕多次发语音告诉他的。
不得不说,作为震古烁今的名篇,《岳阳楼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范至性至真、为国为民的情怀。
公元1049年,老范被调到杭州任职,在那干了几年后,又被调到青州任职。
但此时老范的老范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疾病不少,就向上面请求到颍州任职,结果还没到颍州,就与世长辞了,享年64岁。
结语
范仲淹的一生是极尽艰难、颠沛流离的,他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凭借着勤学苦读走上了仕途,但在做官期间始终不改本性,看不惯就直接上书,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导致一直在被贬的路上。
从某种角度来看,范仲淹是一个至纯至性、胸怀天下之人,他做官不为名利,只是想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期间,都表现得兢兢业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尽管多次被贬,依然初心不改。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希望多一些范仲淹,少一些吕夷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