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薛明旺 访问量:3919 更新时间:2024/1/30 12:00:10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

(一)

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

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

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活着能干啥?”

不得不说,古代的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当公务员,但老范这人从小想法就不太一样,如果不能做到兼济天下,那就治病救人。

小时候,老范曾在山上的寺庙读过一阵子书,当时寺庙条件非常艰苦,每餐都是白粥就咸菜,就这样吃了三年。

节俭的老范看不惯家兄弟铺张浪费,就忍不住嘟囔,但没想到家人回怼:“我想怎样就怎样,不需要你这个外人来管。”

老范十分不解,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生父早就去世了,后来母亲迫于生计改嫁到现在的朱家

继父虽然对老范不错,但老范得知真相后,还是一气之下背琴拿剑离家出走了,并扬言不混出个名头来决不回家,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老范从山东一路南下,来到南京的应天府书院求学,亏得当初读书不是按学区划分的,要不然老范哪有机会在这名牌学校就读。

书院期间,老范发挥了起早贪黑、勤学苦读的精神,过上了和寺庙时期一样的生活,每天读书学习、吃馒头咸菜。

别人劝他不要这么节俭,他却以颜回为榜样,先苦后甜: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节选)

不要以为老范在装比,他在读书上的勤奋度确实一般人比不来。有一次宋真宗来到南京游玩,南京城所有人都跑去一睹皇帝真容,书院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只有老范仍然坐在位置上看书。

别人后来问他:“你不想去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吗?”老范答道:“不急,将来觐见也不晚。”可见老范志向之远大。

(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27岁的老范考上了公务员,除了母亲接到身边来奉养,还恢复了“范”姓,算是认祖归宗。

老范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监狱诉讼,估计跟现在的基层法官差不多。

但初入官场的老范不懂人情世故,原则性又很强,看不惯上级在徇私枉法、收受贿赂,所以两个人经常吵架,老范甚至将吵架的内容刻在屏风上,气得上级指剁椒:“我就没见过你这种冥顽不化的人。”

出生底层的老范深知民间疾苦,对百姓充满了同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从宴桌上的一条鲈鱼就能联想到渔民的艰辛,可见老范心系百姓。

33岁那年,老范转到泰州任职,在这里他与滕宗谅久别重逢,老滕是跟他同年考上公务员的,所以两人很聊得来。

泰州临海,所以当地百姓经常受到海潮侵袭,土地盐碱化也比较严重,这事儿原本不属于老范管,但老范看到此情此景,立马给上级报告,请求修复海堤。

上级看这小伙子如此有心,就指令老范和老滕共同完成修海堤工程,两人忙了将近三年,终于修筑了将近70公里的海堤,当地百姓感念老范,将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接近完工时,老范母亲因病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到南京守丧,当时另一位名家晏殊刚好在南京留守,慧眼识珠的他一下子就被老范过人的才华所吸引,立马给他抛出了橄榄枝:“应天书院校长了解一下?”

重回母校,老范不得不感慨:“昨日我以母校为荣,今日母校以我为荣。”

为了重振母校辉煌,老范拿出了十二分力气,以身作则,不仅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还制定了作息表,时不时突击检查,带头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虎父无犬子、严师出高徒,在老范的不懈努力下,应天书院的学风名震南京,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三)

因为表现出色,老范很快就被从南京调入京城,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一到京城,就赶上了太后大寿。由于宋仁宗年少继位,所以老太后垂帘听政,但10年过去了,但眼下仁宗早已成年,太后却仍然没有放权的意思。

老范知道这个情况后,直接就给上面递了折子,意思就是让太后退休养老,把政权还给皇帝。

老太后知道后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并没有回信。老范认为逼得还不够紧,又写了一个折子直接递到了太后的案头上,老太后依旧没有回复。

暴风雨来临前都是不动声色的,老范知道这事儿闹大了,脑袋可能地搬家,所以马上又递了折子上去,说自己想下基层锻炼。

就这样,老范到了地方担任通判,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派员,这算得上是他第一次被贬。

但老范依然不改爱挑刺的本性,有啥看不惯的事情都通通往上报,比如当地官员修宫院,老范认为劳民伤财,建议不批;又比如地方吏治有问题,老范建议精简官吏……这些建议虽然上头没有采纳,但仁宗却看在眼里:“这小子不错!”

老太后死后,仁宗就立马将老范叫回京城,但没想到老范一回来,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有一日仁宗带着两位美女在御花园游玩赏花,没想到碰到了郭皇后,皇后妒火中烧,上来就要胖揍两个狐狸精,仁宗上前阻挡,皇后的巴掌直接打到了仁宗脖子上。

这下好了,仁宗气得扬言要废后,老范得知情况后立马进宫,意在建议仁宗三思而行。但仁宗心意已决,谁也不见。

老范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见缝插针地上书,甚至为了见到皇帝,直接到寝宫门口等着。

果不其然,老范收到了降职通知。

就这样,老范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被贬,但在前往睦州的路上,老范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范仲淹《谪守睦州作》(节选)

在睦州期间,老范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政绩非常不错。老范的老友富弼就上书仁宗,请求将老范调回来,但估计仁宗还在气头上,没有答应。

(四)

公元1034年,老范就被调到苏州任职,在苏州期间因为治理洪水有功,所以很快就被调回了京城。

但刚回京没多久,老范爱挑刺的毛病又犯了,他看不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就给皇帝上书,这下可惹恼吕夷简了,他给老范扣帽子,什么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之类的。

结果不出意外,老范又被贬到外地去了,而且在离京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来送他。

但老范刚直不阿的性格还是赢得一些人好感的,比如梅臣就奉劝老范以后少管闲事。

那……对不起,范某人做不到:

危言迁谪向江湖,

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

吉凶何卹赋灵乌。

——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西北战事吃紧,老范知道这一消息后,就申请到甘肃庆州就职,与好基友滕宗谅一起上阵杀敌,巩固西北。

在西北打仗期间,老范亲眼目睹了边塞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思念家乡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43年,宋朝和西夏议和,老范从西北回到了京城,参与“庆历新政”,但由于新政触犯了权贵利益,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和阻挠。新政推行很快就失败了,作为新政推行者,老范首当其冲,又被逐出了京城。

(五)

1046年,老范来到了河南邓州,他的好基友滕宗谅则被贬到了湖南岳阳,老滕到了岳阳后,发现岳阳楼破损得不像样,就打算修缮一下,并发微信给远在邓州的老范,让他为重修岳阳楼写一篇记,《岳阳楼记》就这样问世了。

想不到吧,老范并没有来过岳阳,不过他倒是对岳阳楼附近的景象了解得蛮清楚的,估计是老滕多次发语音告诉他的。

不得不说,作为震古烁今的名篇,《岳阳楼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范至性至真、为国为民的情怀。

公元1049年,老范被调到杭州任职,在那干了几年后,又被调到青州任职。

但此时老范的老范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疾病不少,就向上面请求到颍州任职,结果还没到颍州,就与世长辞了,享年64岁。

结语

范仲淹的一生是极尽艰难、颠沛流离的,他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凭借着勤学苦读走上了仕途,但在做官期间始终不改本性,看不惯就直接上书,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导致一直在被贬的路上。

从某种角度来看,范仲淹是一个至纯至性、胸怀天下之人,他做官不为名利,只是想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期间,都表现得兢兢业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尽管多次被贬,依然初心不改。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希望多一些范仲淹,少一些吕夷简……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

  •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范仲淹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

  •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这时候,如果

  •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

  • 经历被贬事件后的范仲淹,为何还能保持刚正不阿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诗妈的生活标签:范仲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拥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编写的众多诗句,直到现在都依旧流传至今,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诗句都是有一些忧郁感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把那种深厚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词当中,能够让我们后人亲身的领略到当时的情景,得到最深刻的感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恰好他经历了唐朝盛转衰

  • 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范仲淹

    文:军事帅哥提到北宋第一大暖男——宋仁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文正公,范仲淹大人。这对君臣在11世纪上演了一场差点改变大宋帝国历史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场新政改革却戛然而止,范仲淹离开中央到地方做官,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情怀。那么,宋仁宗为何不

  •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范仲淹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