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璐璐说历史 访问量:1526 更新时间:2024/2/28 17:20:09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时期非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

这时候,如果能大兴土木,那就等于给灾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方面满足饥民的吃饭需求,一方面可以建设一些工程,另一方面由于饥民的要求低自然工钱也少,工程的建设成本必然降低。这是一举三得事情。

当时,范仲淹是浙西的父母官,面对灾荒,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当地百姓喜欢赛龙舟,于是他就投其所好的鼓励民间举办龙舟赛,自己则带头每天在西湖上喝酒游乐,从春到夏。其实这就是一种扩大内需,解决饥民困难的办法,而且直到今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都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好办法。

这样一来很多基民就找到了龙舟赛事提供的就业岗位。此外,当地人还喜欢礼佛,范仲淹又把当地寺庙的主持找来,告诉他们,现在民工的工资很低不趁这个时候大兴土木,扩建寺院还等啥时候?于是乎,各个寺庙都争相装修扩建,又为饥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范仲淹自己也没闲着,他也积范仲淹自己也没闲着,他也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开始组织修缮翻新仓库和官吏们的住房。这样一来,灾民的就业岗位就更多了。

通过这些措施,很多工程项目都开始施工,龙舟赛和娱乐业都红红火火的举办起来,灾民获得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赈灾很容易进行了,而且和饥荒并生的抢劫偷盗都消弭于无形了。

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两浙路唯独杭州没有逃亡的灾民。从长远看,在灾情完全控制以后,这些产业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今后低于在还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正是以发展经济的办法来赈灾,才使得灾情迅速缓解,而且调动了当地各方面的财源参与赈灾,不但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还发展了当地经济。但是灾民数量多,有钱还不行还要有米吃才行。

在这样的形势下范仲淹才敢下令提高米价,让外地的大米流入杭州,解决当地灾民的吃饭问题,这些举措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吃饱,但是可以保证少饿死人甚至不饿死人,这在封建社会就已经极为难能可贵了。

范仲淹的做法是化危为机,把一场可怕的粮食危机转化为发展经济的难得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的娱乐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很高效地控制了危机就急了饥民。为范仲淹这种逆思维点赞!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

  • 经历被贬事件后的范仲淹,为何还能保持刚正不阿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诗妈的生活标签:范仲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拥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编写的众多诗句,直到现在都依旧流传至今,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诗句都是有一些忧郁感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把那种深厚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词当中,能够让我们后人亲身的领略到当时的情景,得到最深刻的感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恰好他经历了唐朝盛转衰

  • 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范仲淹

    文:军事帅哥提到北宋第一大暖男——宋仁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文正公,范仲淹大人。这对君臣在11世纪上演了一场差点改变大宋帝国历史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场新政改革却戛然而止,范仲淹离开中央到地方做官,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情怀。那么,宋仁宗为何不

  •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范仲淹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

  •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