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虫侃历史 访问量:997 更新时间:2024/1/30 14:05:00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

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

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但就在这么伟大的人物背后却有一个凄苦的童年,出身寒门,八岁丧父,后来母亲改嫁,他也改姓为“朱”,进行了十年寒窗苦读,终究在26岁那年一举中进士,出人头地,一路深造,官至宰相。

在如此不可思议的“逆袭”背后,范仲淹是如成功的呢?

一.有志者,事竟成

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算命先生,索性问到:“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这位算命先生也是头一次见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著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小孩子都时刻想著要救人,于是立刻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从这个简短的故事我们就能看出范仲淹儿时就有鸿鹄之志,心系百姓,以至他不懈为目标所努力,由布衣成为宰相。

二.修身,齐家,治国

在范仲淹寒窗苦读的十年里,由于科举制度内容的限制,他接触的读物自然是少不了历朝历代的佳作,上至儒家先哲的四书五经,下至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如果说四书五经的作用是让三观尚在形成的范仲淹圣明之心,修贤者之行。那么诗词歌赋的作用就是对他个人才华的沉淀,寒来而暑往,厚积而薄发,《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才华可见一斑。

显然这段寒窗苦读的岁月不仅铸就了范仲淹德才双馨的人格,也为他一举成名铺垫了才学之路,此谓之修身养性。

接下来谈谈齐家,在对于家庭尤其是子女教育这方面,范仲淹更是秉承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原则,教导子女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是德才兼备,各修其长,尤其是节俭的习俗在范家蔚然成风。

有一年,他的次子范纯仁要娶亲,想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也好借此光耀范家门庭。他就让进京的大哥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父亲。

范仲淹得知后眉头紧皱,叹道:“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后代如此奢侈!坏了我范家门风。”

于是,提笔写了四句话:

“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

范纯仁细细地琢磨了父亲的四句话,羞愧不已,改变了原来的打算,决定俭朴办婚事。范仲淹知道了儿子改变了打算,便赶回家中,参加了儿子的婚礼。

这事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为后人景仰。原来,范仲淹的四句话是个字谜,谜底是个“俭”(“俭”字的繁体字“儉”)。

最后是治国,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最后一句至理名言已经完美诠释了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胸襟胆魄。

为官清廉正直,尽职尽责,这也是他能得到老百姓拥戴和朝廷重用的原因。

三,八百年之久的延续

在范仲淹去世后,儿子范纯仁也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得益于范公生前所形成的优良家风和后代子女的谆谆教诲。其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

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经历被贬事件后的范仲淹,为何还能保持刚正不阿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诗妈的生活标签:范仲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拥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编写的众多诗句,直到现在都依旧流传至今,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诗句都是有一些忧郁感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把那种深厚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词当中,能够让我们后人亲身的领略到当时的情景,得到最深刻的感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恰好他经历了唐朝盛转衰

  • 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范仲淹

    文:军事帅哥提到北宋第一大暖男——宋仁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文正公,范仲淹大人。这对君臣在11世纪上演了一场差点改变大宋帝国历史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场新政改革却戛然而止,范仲淹离开中央到地方做官,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情怀。那么,宋仁宗为何不

  •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范仲淹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

  •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

  •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代最为著名的三位大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范仲淹

    【原创首发百家号,非授权严禁转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编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编最近在读《宋史》,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历史名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和欧阳修。【为母而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