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文之光 访问量:329 更新时间:2024/2/28 17:19:56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程中,创作了许多千古名作。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怀古》等数不胜数。

在北宋当官,不被贬谪,都是一种遗憾。北宋真正落实了不杀士大夫,导致这些士大夫敢于直言,敢于进谏,最有意思的是,包拯都把唾沫星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仁宗生气也没辙。有时候皇帝实在生气了,或者迫于压力,一句话就把文官贬谪到地方了。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就等于判死刑了。我们来看看,北宋时期那些被贬谪的名人。

范仲淹,他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改革家。范仲淹每一次被贬,都引起京城轰动,很多人为他设宴饯行。范仲淹第一次被贬原因,就是进谏刘太后,把皇权还给宋仁宗。触怒了刘太后,被贬谪,这是在宋朝,范仲淹敢这么做。要是在唐朝,狄仁杰绝对不敢进谏武则天让出皇权的,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这次贬谪,在文武百官中赢得了美名,称他这次出行“极为光荣”。此为,极光。

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惹怒了宋仁宗。本来这是宋仁宗的家事,皇帝宠幸尚氏、杨氏二妃,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率领百官,当庭和皇帝争辩,气的皇帝当时就把他贬出京,眼不见心不烦。而此时,京城官员完全不忌讳他,反而争相请他喝饯行酒,说他这次出行“愈加光荣”。此为,愈光。

第三次贬原因,说来更可笑。范仲淹参奏当朝宰相吕夷,简培植亲信,拉拢朝官有朋党之嫌,因为当朝很多大臣都出自吕相门下。这次得罪了吕相,后来因建都一事,范仲淹有不同意见,他建议把都城定在开封。范仲淹连续四次上奏,再次触怒朝中众臣,新账旧账一起算,这次范仲淹被贬到了饶州。范仲淹每次被贬都是因公而不是因私,这次送行的大臣说他此次出行“尤为光荣”。此为,尤光。这就是范仲淹的三次被贬,都是因言获罪,贬的越远,名声越大。范仲淹后来还有很多次被贬,后来有朋友告诫他,以后缄默不语,少管闲事,就能保平安。范仲淹回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欧阳修三次被贬。欧阳修在宰相晏殊的推荐下,成了北宋朝廷一名谏官。范仲淹与宰相相吕夷“百官图”事件中,欧阳修站在了范仲淹一方。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受到牵连被贬到夷陵。这是欧阳修第一次被贬。

欧阳修支持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和贵族阶级了利益,皇帝顶不住压力。仅仅实行一年就无疾而终。范仲淹,辅弼为此事承担了责任,被贬饶州。而欧阳修又受到牵连被贬到滁州,后又改任扬州、颍州,应天府。在滁州写了了流传千古《醉翁亭记》。这是他第二次被贬谪。欧阳修被贬到地方后,很有政绩,后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此时欧阳修以一己之力编撰了《新五代史》 。宋英宗去世后,神宗即位。欧阳修直言进谏太后还权以及“濮仪之争”又被无端参奏,被贬到毫州。这是欧阳修第三次被贬谪,没多久就退休了,回到颍州。

苏东坡是我国史上最全才的人物,诗词书画都达到了宋代最顶峰。苏轼是北宋被贬次数最多的人之一,本文只写最出名的三次。第一次被贬黄州,是由于反对王安石“熙宁变法”,变法派借口“乌台诗案”,参奏给宋神宗,引起皇帝不满后被贬。在此期间,写出了《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作。宋哲宗时期,司马光被用,苏轼被召回宫。司马光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又发表了不同意见,这次苏轼站在了改革派立场,把保守派的人给得罪了。苏轼两边都不站队,造成了第二次被贬到杭州,惠州,疏通西湖,修建苏堤。

后来,苏轼又被调回宫中。苏轼在六十二岁时,由于政见不合,被贬到颍州,扬州,定州,惠阳,儋州等地。宋徽宗继位后,他生活状况有所改善。适逢朝廷大赦,苏轼回到了常州。苏轼一生,被贬次数多,被贬时间长,被贬路程远都堪称之最。他的一生不是在被贬之中,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北宋官员几乎都被贬谪过,没有贬谪的几乎没有。宰相晏殊也没贬谪过三次以上,王安石,司马光,秦观等等文人官员都多次被贬谪。他们不乏有很多东山再起的机会,北宋的政治制度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西方政体。这种政体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仅凭半壁江山,就创造了世界最大的经济总量,最富裕的国度,最繁荣的文化。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

  •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代最为著名的三位大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范仲淹

    【原创首发百家号,非授权严禁转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编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编最近在读《宋史》,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历史名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和欧阳修。【为母而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

  • 从范仲淹的自身经历,看他的政治思想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范仲淹的各项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这都是与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他众多的经历不断地积累所形成,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早年艰苦生活形成兼

  • 文武全才范仲淹,如何辅佐皇帝改革国家,且抵御西夏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范仲淹

    引言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及思想家。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在他幼年时期便遭遇了不幸,他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改嫁。他立志要改变小时候的这种局面,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来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范仲淹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