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小博主 访问量:826 更新时间:2024/1/16 10:16:44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

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把范仲淹的名字刻在了所有人的心里。只不过,当时的范仲淹已经被贬黜。

和所有变法一样,范仲淹在变法之初是得到统治者全面支持的。宋仁宗登基之后,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他不得不重用有改革大志的范仲淹。范仲淹为了试探仁宗皇帝的变革决心,就上了一道《答手诏条陈十事》,除了十条建议覆盖国家的方方面面外,范仲淹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

这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可以打动他,但是,他却祭出了《隆中对》,以此来试探刘备的长远规划是否和他一致,要么一拍即合,要么分道扬镳。范仲淹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以当时的情况,宋仁宗肯定不会拒绝,范仲淹提出的十个建议,除了军队方面的建议之外,被悉数采纳。接下来,范仲淹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全面推行他的变法,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新政”。“万历新政”的举措很多,但他却先从“科举改革”下手,而科举改革也是万历新政的重点所在,可他想不到,一个科举改革就几乎将他置于万劫不复的地步

到了宋仁宗时期,宋朝的科举取士名额达到了高峰,和前面的朝代相比,是唐朝的5倍,元朝的30倍;和后面的朝代相比,也是明朝和清朝的4倍左右。这样一来,造成的局面就是“满地官员”,而且,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还想尽一切办法攀附高官,最普遍的就是“门萌”现象,也就是经常看到的那种以“门生”相称的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网。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种做官方式,叫做“纳粟”,这和后来大清朝的“捐官”一样,就是那些富豪子弟只要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就能得到个一官半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官场的腐败程度可想而知。当时许多地区的知府竟然都是70以上的高龄,这样的官员还有精力去治理辖区吗?

带这么一帮手下,实在同情仁宗啊!

范仲淹的新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实施,其结局也就不难想象,因为他所挑战的是沉淀已久的封建官僚制度,早已形成利益曲线的贵族士绅们,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迫于皇帝的威慑,表面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反对,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谋划推翻新政的途径。两朝元老夏竦就是固有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夏竦利用范仲淹爱好书法的特点,找到一个可以模仿他的人,给他的好友石介写了一封有“政变”色彩的信件,继而将这封信转交给仁宗。表面上,宋仁宗是十分支持范仲淹实行新政的,但是,说到底,那也是被形势所逼,没办法的办法。两人之间有信任,但并不牢固,在夏竦的鼓吹下,仁宗也认为范仲淹已经利用“新政”之名建造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仁宗从侧面敲打范仲淹,让他发表对“君子不党”的看法,范仲淹很坦率地说:“正、邪永远都是两个不同的党派!结党的目的如果为了“营私”,应该严惩;结党的目的如果为了造福百姓,那又国家又有什么害处呢?”

范仲淹的回答并没有让仁宗释怀,这可能就是帝王们的通病:怎么闹都行,就是不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仁宗皇帝也对范仲淹产生了质疑。偏在此时,欧阳修向皇帝上表了一篇《朋党论》。本来是为了力挺范仲淹,却不想弄巧成拙,让仁宗更确定了范仲淹背后有一个利益集团。也许,欧阳修的上书,才是范仲淹改革的转折点

之后,仁宗皇帝一改作风,不但停止了新政的推行,还将范仲淹贬黜到陕西,那些曾经竭力推行新政的官员,也被扣上“范党”的帽子,全部遭到打压,像富弼韩琦、甚至是宰相杜衍,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杜衍的女婿、大文学家苏舜卿被贬为平民、永不录用;欧阳修也未能幸免,他被贬黜到滁州,这才有了那篇青史留名的《醉翁亭记》!

至此,沸沸扬扬的“万历新政”宣告终结!

封建历史上并不缺乏眼光长远的改革家,但为什么没有一次变革能维持下来呢?归根结底,还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在强调皇帝“独尊”的同时,也将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纳为重点保护对象,因此,但凡触动这个根基的变法都会被视为“另类”,失败,也就不算意外了。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

  •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这时候,如果

  •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

  • 经历被贬事件后的范仲淹,为何还能保持刚正不阿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诗妈的生活标签:范仲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拥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编写的众多诗句,直到现在都依旧流传至今,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诗句都是有一些忧郁感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把那种深厚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词当中,能够让我们后人亲身的领略到当时的情景,得到最深刻的感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恰好他经历了唐朝盛转衰

  • 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范仲淹

    文:军事帅哥提到北宋第一大暖男——宋仁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文正公,范仲淹大人。这对君臣在11世纪上演了一场差点改变大宋帝国历史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场新政改革却戛然而止,范仲淹离开中央到地方做官,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情怀。那么,宋仁宗为何不

  •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范仲淹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

  •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