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宋仁宗的悲哀:为何不能学宋神宗,与范仲淹一起将新政进行到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庙新 访问量:3727 更新时间:2024/1/23 5:55:52

文:军事帅哥

提到北宋第一大暖男——宋仁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文正公,范仲淹大人。这对君臣在11世纪上演了一场差点改变大宋帝国历史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场新政改革却戛然而止,范仲淹离开中央到地方做官,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情怀。那么,宋仁宗为何不能学习宋神宗支持王安石那样,和范仲淹一起将新政改革进行到底呢?

#01:

盛世下的危机

说到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我们就得先说说宋仁宗盛世统治下的潜在危机。

宋仁宗在位时期,大宋帝国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三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大宋帝国的国力走向了最繁盛时期。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矛盾的影响,宋帝国的盛世之下却潜藏着一系列影响国运的深刻危机。

这一系列危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冗兵。冗兵是宋帝国军事上最为头疼的问题,为了抵御辽军可能的进攻,宋帝国不断地增加正规军的数量,在宋仁宗执政时期,宋朝正规军数量达到140万人。要想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朝廷就得增加税收。谁来交更多的税呢?自然是老百姓了。

第二,增加岁币。公元1005年,宋朝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国10万岁币。如果站在国家整体负担与和平利益的综合角度做考虑,宋辽两国势均力敌,谁也打不过谁。澶渊之盟给北宋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老百姓还是能认可的。

可是,北宋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宋朝又在仁宗年间干了一件比澶渊之盟耻辱N倍的事情——向西夏缴纳岁币。当时,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三场战斗中都被西夏军队打败,惊慌失措的宋仁宗派富弼为使者,和西夏签订了非常屈辱的停战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北宋每年要给西夏10万两岁币。

为何给西夏岁币要比宋辽澶渊之盟屈辱的多呢?要知道,宋军是在打胜仗的前提下签订的澶渊之盟,毕竟宋辽两国实力旗鼓相当,宋军打了胜仗签订停战协定也不损任何面子。尽管宋朝每年要给辽30万岁币,但辽和宋之间的贸易价值却远超30万岁币,澶渊之盟对于宋朝而言实际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而宋朝给西夏的岁币比澶渊之盟屈辱多了。西夏国力不如宋朝,但宋军和西夏军队交战连打了3场败仗,最后被迫给西夏岁币,宋朝使者富弼和西夏达成的停战协定很明显是城下之盟性质的屈辱条约。尽管宋朝没有割地给西夏,但大宋帝国确实在西夏这里把脸丢尽了。

第三,冗官。由于宋朝一官多职、大兴科举,到宋仁宗时期,朝廷的冗官情况已经非常突出。朝廷中庞大官僚体系沉重的财政开支不得不由民众来承担。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宋仁宗时期,小规模农民起义出现得非常频繁,再加上和西夏签订岁币导致的民族矛盾尖锐,仁宗时期的宋朝已经处在了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中。为了挽救仁宗盛世,包括范仲淹在内的一批青年官员挺身而出,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大幕。

#02:

一代完人范仲淹和他的新政

范仲淹,小学生都知道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公元1021年,范仲淹在泰州修建海堤造福于民。时至今日,泰州当地仍保留范公堤的遗址。

后来,范仲淹在著名文学家,北宋名相晏殊的支持下来到今天的河南商丘讲学。在讲学期间,范仲淹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分析时政,推崇士大夫阶层为国为民的崇高品德。在宰相王曾和晏殊的推荐下,范仲淹进入朝廷做官。自此以后,范仲淹在政坛上几经沉浮。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又指挥军队在西北边境和西夏部队展开激战,为保卫祖国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范仲淹是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伟大青年!他愿意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当他看到大宋帝国的内外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公元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批改革派官员主政朝堂。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国家的改革。1043年9月,宋仁宗让范仲淹、韩琦等人条奏政事,范仲淹和韩琦怀着对国家的崇高责任感向宋仁宗提出了的(删)10大改革主张。

这10项主张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澄清吏治。包括5点:严禁官员明升暗降、限制多余官僚滥进、改革科举制度,让学生有真才实学、慎选地方长官、给地方官员一定的田地,高薪养廉预防腐败。

第二类,富国强兵。包括3点:发展农业、减轻徭役、重视军备。

第三类:严肃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包括2点:严肃慎重地对待朝廷发号的各项命令、严格落实朝廷的各项政策。

宋仁宗答应了这10项改革主张。1043年十月二十八日,宋仁宗正式下诏颁布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法令,庆历新政拉开了大幕。

然而,由于庆历新政的目标直指朝廷的几大顽疾(包括官员明升暗降、多余官僚滥进等),新政的改革遭到了守旧派官僚的顽强抵制。但即便面对守旧派官僚的抵制,范仲淹仍然坚持改革,他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撤职,换上能干官吏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打破了宋朝官场中官员以老乡、师生、同学身份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守旧派官僚向仁宗告状,说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主持新政的官员“结党营私”。

为了应对守旧派官员的反扑,欧阳修更是写了《朋党论》上书宋仁宗,揭穿守旧派官员的谎言。面对夏悚、石介等守旧派官员的巨大压力,范仲淹的改革全面深入。整个庆历新政的改革在1044年4月到5月间达到了高潮。此时的宋仁宗尽管能继续勉强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但守旧派的官员的谗言已经对宋仁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这些守旧派官员还不满足。他们竟然在1044年6月诬告韩琦矫诏发动政变,准备废掉宋仁宗。这等于诬告韩琦“谋反”。在夏悚、石介等官员的反复劝说下,宋仁宗终于放弃了对庆历新政的支持。到了1045年正月,韩琦和范仲淹在同一天被免去了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的职务,支持改革的欧阳修也被赶出了朝廷。不到1年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03:

宋仁宗的性格悲剧

通过上面的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宋仁宗本人对庆历新政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和宋仁宗“好说话”的性格有关。宋仁宗确实很好说话,性格也很宽厚,即便包拯将唾沫星子喷到仁宗脸上,仁宗都不生气。但好说话性格的背后存在着仁宗巨大的性格缺陷——没有主见。大臣说个什么,他就相信什么。范仲淹搞改革,仁宗本意想富国强兵,就认可范仲淹的改革。可是,当夏悚、石介等守旧派大臣诬告范仲淹结党营私、诬告欧阳修谋反,这宋仁宗竟然也相信了。说白了,好话坏话,宋仁宗都能听进去。一个没有主见的皇帝,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个悲剧。

王安石变法为何能比庆历新政更深入?这就和皇帝的性格,乃至做事风格有直接的关系。宋仁宗性格宽厚但懦弱,对支持庆历新政立场不坚定,导致范仲淹功败垂成。

更可怕的是,庆历新政失败后,宋仁宗再也没有发动新的改革挽救北宋盛世下的危机。这一点和宋神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上,宋神宗是坚定支持王安石的,他的立场并没有因为守旧派大臣的劝说而发生动摇。即便守旧派大臣向宋神宗施压,将王安石罢相,宋神宗也能按照王安石的路线重新动改革。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又继承父皇遗志在亲政之后继续推行变法,尽可能多的保留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在宋哲宗亲政以后,哲宗皇帝以短短8年的时间将王安石变法的各项内容全面恢复,宋朝取得了打败西夏的辉煌胜利。要不是宋哲宗短命,大宋帝国还真有可能重现汉唐盛世。

总而言之,宋仁宗的性格很不错,本人生活又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但在治国能力上,宋仁宗确实比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宋哲宗差一些,宋仁宗的能力甚至比不过他的父亲宋真宗。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军事帅哥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范仲淹

    北宋官员屡屡被贬谪,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被三次被贬!北宋时期,那些被贬的文人官员,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很高的地位,“不杀士大夫”以成为宋朝皇家祖训。文官自由度很高,敢直言进谏。因而,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被贬谪的很多。贬谪后,东山再起的也不少,还有不少在贬谪过

  •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慷慨悲壮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范仲淹

    大宋时节有一著名人物唤作范仲淹,他的一生非常波澜壮阔,读过书上过朝写过文章打过仗,还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与文章——往往都极具文学性,比如说,“羌管悠悠霜满地,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西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还有入选中学课文的《岳阳楼记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故意抬高米价,灾民:范大人真是个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敬佩于他的坚持与毅力;中学时期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如此为国为民的精神,所以深得百姓的喜爱,在死后更是被赠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989年,但是就在他出生一年

  • 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

  • 《岳阳楼记》的前世今生以及范仲淹的邓州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范仲淹

    壹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57岁。范仲淹官服像这一年,他的肺病有所加重,就以身体欠佳为由,上书宋仁宗,求解边任邓州。为什么是去邓州,而不是别的地方呢?《陈乞邓州状》里是这样说的:右,臣闻理之安危,固当殊体;官之废置,孰可冒居。窃念臣昨厕台司,日曕宸扆。亲承睿诏,俯念边防,思得迩臣,往分重寄,

  • 浙江爆发灾情,范仲淹大兴土木、抬高粮价,灾民为何却好评连连?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范仲淹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为灾民的问题头疼。在如何处理灾民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统治者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赈济。要么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徭役减轻灾民的负担,要么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在浙江任职,正巧赶上了当地灾情。身为地方的父母官,处理灾民问题是范仲淹

  • 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代最为著名的三位大孝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范仲淹

    【原创首发百家号,非授权严禁转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编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编最近在读《宋史》,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历史名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包拯和欧阳修。【为母而寒窗苦读的范仲淹】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

  • 从范仲淹的自身经历,看他的政治思想的转变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范仲淹的各项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这都是与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他众多的经历不断地积累所形成,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早年艰苦生活形成兼

  • 文武全才范仲淹,如何辅佐皇帝改革国家,且抵御西夏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范仲淹

    引言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及思想家。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在他幼年时期便遭遇了不幸,他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改嫁。他立志要改变小时候的这种局面,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