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林利说历史 访问量:232 更新时间:2023/12/14 4:47:49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万民,那就当医生,消除百姓痛苦。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奉献的精神。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和投资,但是代,内地人民又不能进行国际贸易,并且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商人发展和投资,所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担只能靠扩大内需了。而这一原则,一千年之后被罗斯福运用,解决了经济危机。

范仲淹在闹饥荒时,“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问题,恰恰是利用了扩大内需这一点。先别急,和搜史君一块来分析一下范仲淹的具体做法吧:

宋代庆历三年,杭州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宋史》载:“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

米价一跃贵如金,这已经不仅仅是粮食短缺的问题,而是就算有粮食百姓也买不起。

在此情况下政府出面下达命令:禁止商人涨价,这种做法使得米价虽然控制住了,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米可以出售了,商人东奔西走就是为了赚个差价,看到不允许涨价,才不会运大米呢。

粮食越来越少,朝廷又用了范仲淹,60岁的范仲淹管理杭州,到了杭州,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宣布了两条在当时看来非奇怪的命令:

一、政府不抑粮价

你手中有多的粮食,你想在市场上卖多少钱就可以卖多少钱。这样一来,各地米商见杭州米价暴涨,纷纷运米前往杭州,一下子运到杭州的粮食足够解决杭州百姓的饥荒了,百姓也不会高价去买粮食了,令众多官员头疼的问题到了范仲淹这里就迎刃而解了。范仲淹把“物多则贱”的原理驾驭的轻车熟路,解决了粮食问题。

第二条,在饥荒年代允许大兴土木

范仲淹允许有房子的人重新装修房子,大兴土木。因为装修的过程中保证了一些人的基本生活,起码能吃饱饭。杭州人热爱赛龙舟,范仲淹就鼓励富商去旅游,带动消费。很高明的手法,把粮食价格上涨,刺激商品,再让市场供需关系来降低物价,同时不是让富人捐款而是让他们雇工也很高明。

相似的情景发生在一千年后的美国,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罗斯福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危机:

下令完善基础建设,这其中需要民工来干活,同时为民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是典型的利用经济规律解决危机。罗斯福新政解决了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因而大受好评,成为仅次于林肯之下最受欢迎的总统,但搜史君看来,罗斯福的做法一千多年前范仲淹都已经一一实践过。

在此,更加佩服范仲淹,被范仲淹的才智所折服!

我是搜史君,在钦佩范仲淹的同时也在想:房价可以先涨再降吗,一块来讨论吧!以上内容喜欢的话就关注一下吧,你的关注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

  •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范仲淹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

  •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这时候,如果

  •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

  • 经历被贬事件后的范仲淹,为何还能保持刚正不阿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诗妈的生活标签:范仲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拥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编写的众多诗句,直到现在都依旧流传至今,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编写的诗句都是有一些忧郁感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把那种深厚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诗词当中,能够让我们后人亲身的领略到当时的情景,得到最深刻的感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恰好他经历了唐朝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