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船长趣谈 访问量:489 更新时间:2024/1/17 11:03:22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

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技,昌盛的文化,繁荣的艺术。诚然,北宋也存在着军事“积弱”,经济“积贫”等各种问题,特别是军事上,战斗力简直就是渣渣,被契丹按着打,连西夏也打不过。无论胜负,都赔款纳贡,可见财大气粗到了什么地步。面对这些问题,北宋也出现了许多改革家和保守派为富国强兵而献言献策。

这些人,都是北宋当时的大文豪,文学领袖。他们之间或许政见不同,在朝廷上针锋相对,私下里还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斗而不破,顶多就是被贬出京,不伤及性命,很多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来看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他们精彩的朋友圈。

范仲淹与欧阳修

范仲淹和欧阳修是这些人的前辈,他俩也是政治知己。范仲淹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名千古。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是北宋最早的改革家之一。宋仁宗时期,“景佑党争”中,范仲淹,欧阳修被称为“四贤”,被贬为外地。此时,欧阳修坚定地支持范仲淹。后来,西夏战事吃紧,宋仁宗意识到北宋必须急需改革,于是召回范仲淹,欧阳修。

在文宗的支持下,范仲淹主持了以“整治冗官,选拔贤才”为主要手段的“庆历新政”,欧阳修作为谏官是支持派,为他献策与鼓动。当时著名的清官包拯却站在了反对派的队伍。历时一年的“庆历新政”引起了保守派和贵族阶级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此时,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被政敌攻击为朋党。后来,欧阳修专门写下《朋党论》来反驳,为自己脱罪,这是欧阳修在政治上的第一次摇摆。此后,两人都被贬到外地。范仲淹年纪大了,退出舞台。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激励了王安石。

欧阳修与苏轼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在政治上有这么高的地位,离不开范仲淹的推荐。欧阳修也是一个伯乐,他奖掖了曾巩,苏轼,还有王安石。其中,苏轼对欧阳修的感情最深。他俩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和苏轼,韩愈柳宗元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与苏轼,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诗词文学革新运动的战友,北宋朝廷的同事,也是感情深厚的忘年交。

苏轼考殿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苏轼的文笔惊讶了欧阳修。欧阳修以为这是自己得意弟子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为了避嫌,把这份卷子判为第二名。就这样,苏轼的状元丢了。后来知道是苏东坡后,欧阳修后悔莫及。早已是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此后对苏轼刮目相看,不断提携和推崇他。从此,北宋又多了一颗耀眼新星。欧阳修诗词文学革新运动的棋手,苏轼则紧随恩师的步伐,成了一名闯将。

欧阳修被贬期间,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他在滁州时写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后被召回朝。在此期间,欧阳修与宋祁共同修订了《新唐书》,后又以一己之力修了《新五代史》。宋神宗期间,欧阳修已是晚年了,极少参与政事。他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多有批评,但未执行。

欧阳修与司马光

在“濮议之争”中,欧阳修与宰相韩琦为政府代表,与掌管谏院的司马光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司马光恪守儒家道德,丝毫不让。在长达一年多的争论中,欧阳修与韩琦惨胜。尽管欧阳修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他们私下关系还是不错的。他们相争的那几年,不约而同地保护了苏轼,他们都赏识苏轼。

欧阳修私交甚好的,除了司马光外,还有王安石。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欧阳修就看好他,推荐他任职,被王多次拒绝。王安石这个人比较有主见,不喜欢别人对他发号施令,只能做一把手,不能做二把手。

司马光与王安石

王安石在三司时遇到司马光,两人有众多的相似之处,惺惺相惜,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但两人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顽固守旧的保守派。司马光曾三次劝说他不要变法,王安石却针锋相对,写出《答司马谏议书》的名篇。

宋神宗,立志富国强兵,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也就是历史上的熙宁变法。王安石,针砭时弊,抓住“冗兵”,“冗官”,“冗费”以及对外战事中屡战屡败等要害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神宗的支持下,排除万难,变法取得显著效果。原本空虚的国库,竟然积蓄了二十年财政收入。在对外征战中,节节取得胜利,灭吐蕃,收复领土,开拓千里土地。

然而,王安石变法触犯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坚决反对,还有欧阳修,苏轼也加入反对派中。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再次被贬,从此隐居江宁。

司马光,打死也不愿意变法,宋神宗惜其才,把他打发到洛阳写《资治通鉴》。十年后,宋神宗驾崩,司马光上台。司马光把这位老朋友的所有新法全部废掉。不仅如此,把曾经废掉的旧法一律恢复。王安石看见自己的成果被毁,心如刀割,老泪纵横,带着遗憾郁郁而终。受到当时党争的影响,王安石的著作突然被禁,千古名相,下场凄凉。

苏轼与司马光 面对司马光对新法旧法的一刀切,这时苏轼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客观地说明了新法中有利的地方。司马光拒不接受,苏轼再一次被贬。这些人中,苏轼的政治头脑是最差的,一会支持范仲淹改革,一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又对司马光的一刀切颇有微词。他就是中间的骑墙派,奈何,他文学成就太高了。无论是改革派和保守派都欣赏和保护他。苏轼对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很好,他俩的谥文都是他写。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几个人中,真正的政治家,只有范仲淹和王安石。职位最高权利最大的是宰相王安石,其实就是尚书省左仆射司马光。范仲淹和欧阳修最高位居参政知事。苏轼的官最小,还不如他弟弟苏辙

苏轼文学造诣最高,他是千百年不遇的全才人物。在诗歌领域的最高水平,就是他和弟子黄庭坚,有“苏黄”之称。在词的领域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豪放派最高水平。散文领域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并称“苏欧”是散文最高水平的代表。在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为四大家。绘画领域,苏轼独具一格,是“湖州竹派”代表人物。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又一高峰。

在北宋历史上,搅起政治风云的全是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文学地位就不用说了,位列唐宋八大家。司马光 一部《资治通鉴》让他名垂青史,范仲淹北宋文学革新先驱。都说清末民初是出大师的时代,北宋不仅出大师,还出大批文人政治家。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

  • 江浙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范仲淹用此法,使杭州率先摆脱饥荒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了,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好多志士所追求的行为准则。范仲淹,他是北宁波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其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后任参知政事,提出多项国家的改革政策。由于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受到朝廷许多官员的排挤,他所推行的

  • 《朋党论》——欧阳修的无心之过,却实实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范仲淹

    每每回首历史的时候,“变法”始终都是绕不过的一个梗。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它贯穿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变法的推动者,结局往往也令人唏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闻名于世的范仲淹第一次认识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阳楼记》,一句“先天

  • 民间出身的四大阎王,范仲淹、包拯上榜,还有一位超级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范仲淹

    人活着的有天皇老子管着,人死了自然也有阎王爷管着,天皇老子是在天上,人人都想做,可这阎王爷谁去做呢?相传,历史上好多有能力的名将,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力过强,老百姓们把他们传的很神,说他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阎王。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小编不知道,重要的是看你信不信。中国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名将,所以死了以后

  • 大灾荒时,范仲淹明明下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这是范仲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面对灾情并不是简单的简省节用,省出钱来赈济灾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兴土木,宴饮游乐的办法。看似荒唐,实则有效。在饥荒年代,谁都没饭吃,如果能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给别人当雇工。这时候,如果

  • 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整整兴旺800年!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范仲淹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