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就是这样从小经过大风大浪、忍辱负重地苦练内功,百折不挠地修身养性,处世不惊且大智若愚的人,因此,他自然能赢得贵人相助了。这不,此时到了长江边的朱元璋看似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但因为贵人的相助,很快就“柳暗花明”起来。
这个贵人的名字叫:赵普胜。
这个赵普胜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巢湖庐州路无为州庐江县(今安徽庐江)人,因为善使一把双刀,得了个响当当的绰号——“双刀赵”。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赵普胜会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水军千艘,水军万余人。然而由于独处湖中,毕竟势单力孤,常常受到庐江强敌左君弼的骚扰,在赵普胜的奋力反击下,左君弼一怒之下挂靠在元军门下,联合元军对赵普胜一直虎视眈眈,欲吞并之而后快。赵普胜不厌其烦,便也想寻棵大树做“庇护”,听说朱元璋带着大军来到附近,大喜过望,说了句“缘来就是你”,于是立马派俞通海来找朱元璋商谈投靠事宜。
因此,当一筹莫展的朱元璋听说巢湖水军头领俞通海求见时,正躺在床上的他,说了句“天助我也”,来不及穿上鞋,便跳下床出寨相迎了。
当然朱元璋的“跣足出迎”也没有白费。两人一见面,便如情同手足般又亲又抱,俞通海作为感谢,很快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主公赵普胜要我代向你问好。
第二句话:我们主公派我来是联系归附问题的。
第三句话:我们拥有一万多水师和一千多只船。
这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朱元璋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因此,他也回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谢谢赵将军的诚意。
第二句话:我会本着平等互利的态度夯实推进合作事宜。
第三句话:事成之后,共享富贵。
俞通海听完很满意地走了,末了还忍不住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巢湖欢迎你。
朱元璋问李善长这话是啥意思,李善长想了想说:“虽然赵普胜很想归附于你,但目前对你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派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前来表示了归顺的诚意了,我们理应去巢湖拜码头,一来可以显示我们的诚意,二来可以商谈具体的合作事项。”
“莫不又要我上演单刀赴会?”朱元璋笑道。
“这不是单刀赴会,这叫礼尚往来!”李善长说着顿了顿,才接着道,“赵普胜的人品我早已有久闻,他不是背地里使下三烂手段的卑鄙小人。再说,他正愁摆脱不了仇人左君弼的纠缠,没必要对我们使阴招,而且就算使阴招对他也没有好处。这次我可以陪元帅去,绝无危险。”
“妙极,妙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元璋抚掌大笑。
果然,当朱元璋来到巢湖时,受到了赵普胜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一个是良主,一个虎将,两人一见面就惺惺相惜,因此,很快达成共识,赵普胜来了个交根交底交兵权给朱元璋,一万多水师,一千多条战船,无数粮草。作为回报,朱元璋给名给利给官爵给赵普胜。一大箱子金银珠宝、一批良马、一群美女,并承诺事成之后封妻荫子。双方约定了交接日期,并且很爽快地画了押。是啊,我把什么都交给你了,你肯定要把名和利交给我啊!
朱元璋一下子拥有了一万多水师和一千多条渡河的战船,还得了赵普胜这样一个威震一方的猛将和俞通海等五虎将。他高兴之余,在临行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最初打造的只是二十四将领,后来在和州时得到了胡大海和邓愈两员虎将,现在再得六员虎将,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二将,昔日光武帝打下江山后,弄了个封将榜,分封了云台二十八将,再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等人,合称三十二人,功彪史册,名垂千古啊!今日我亦得三十二大将,莫非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一忘形,就容易失言,一失言,引发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这不,朱元璋的话一出口,赵普胜的脸色倏地变了。要知道赵普胜是个抱负很高,理想远大的人,如不是势单力孤,再加上仇人紧紧相逼,他又怎肯轻易委身于他人之下。此时想结束单干,寻求朱元璋的庇护,那是觉得朱元璋雄才大略,是个值得侍奉的好主子。当然,赵普胜觉得这样虽然不能当“一把手”,至少也要混个“开国元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他的目标。此时朱元璋的话无疑在他沸腾的心上浇了一盆冷水,我将来只能并列为云台三十二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啊!
好在一旁的李善长洞若观火,很快察觉到了赵普胜脸上丰富的表情变化,于是马上圆场道:“就算将来再排个云台三十二将,赵将军巢湖献兵献船,功不可没,将来亦是排在第一位啊!”
朱元璋马上醒悟过来,说道:“那是,那是……”赵普胜憨厚地笑起来。
一场风波才被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