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普胜归降朱元璋,老朱一句表态的话差点弄巧成拙

赵普胜归降朱元璋,老朱一句表态的话差点弄巧成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飞碟历史说 访问量:2372 更新时间:2023/12/18 17:46:23

朱元璋就是这样从小经过大风大浪、忍辱负重地苦练内功,百折不挠地修身养性,处世不惊且大智若愚的人,因此,他自然能赢得贵人相助了。这不,此时到了长江边的朱元璋看似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但因为贵人的相助,很快就“柳暗花明”起来。

这个贵人的名字叫:赵普胜。

这个赵普胜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巢湖庐州路无为州庐江县(今安徽庐江)人,因为善使一把双刀,得了个响当当的绰号——“双刀赵”。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赵普胜会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水军千艘,水军万余人。然而由于独处湖中,毕竟势单力孤,常常受到庐江强敌左君弼的骚扰,在赵普胜的奋力反击下,左君弼一怒之下挂靠在元军门下,联合元军对赵普胜一直虎视眈眈,欲吞并之而后快。赵普胜不厌其烦,便也想寻棵大树做“庇护”,听说朱元璋带着大军来到附近,大喜过望,说了句“缘来就是你”,于是立马派俞通海来找朱元璋商谈投靠事宜。

因此,当一筹莫展的朱元璋听说巢湖水军头领俞通海求见时,正躺在床上的他,说了句“天助我也”,来不及穿上鞋,便跳下床出寨相迎了。

当然朱元璋的“跣足出迎”也没有白费。两人一见面,便如情同手足般又亲又抱,俞通海作为感谢,很快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主公赵普胜要我代向你问好。

第二句话:我们主公派我来是联系归附问题的。

第三句话:我们拥有一万多水师和一千多只船。

这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朱元璋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因此,他也回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谢谢赵将军的诚意。

第二句话:我会本着平等互利的态度夯实推进合作事宜。

第三句话:事成之后,共享富贵。

俞通海听完很满意地走了,末了还忍不住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巢湖欢迎你。

朱元璋问李善长这话是啥意思,李善长想了想说:“虽然赵普胜很想归附于你,但目前对你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派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前来表示了归顺的诚意了,我们理应去巢湖拜码头,一来可以显示我们的诚意,二来可以商谈具体的合作事项。”

“莫不又要我上演单刀赴会?”朱元璋笑道。

“这不是单刀赴会,这叫礼尚往来!”李善长说着顿了顿,才接着道,“赵普胜的人品我早已有久闻,他不是背地里使下三烂手段的卑鄙小人。再说,他正愁摆脱不了仇人左君弼的纠缠,没必要对我们使阴招,而且就算使阴招对他也没有好处。这次我可以陪元帅去,绝无危险。”

“妙极,妙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元璋抚掌大笑。

果然,当朱元璋来到巢湖时,受到了赵普胜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一个是良主,一个虎将,两人一见面就惺惺相惜,因此,很快达成共识,赵普胜来了个交根交底交兵权给朱元璋,一万多水师,一千多条战船,无数粮草。作为回报,朱元璋给名给利给官爵给赵普胜。一大箱子金银珠宝、一批良马、一群美女,并承诺事成之后封妻荫子。双方约定了交接日期,并且很爽快地画了押。是啊,我把什么都交给你了,你肯定要把名和利交给我啊!

朱元璋一下子拥有了一万多水师和一千多条渡河的战船,还得了赵普胜这样一个威震一方的猛将和俞通海等五虎将。他高兴之余,在临行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最初打造的只是二十四将领,后来在和州时得到了胡大海和邓愈两员虎将,现在再得六员虎将,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二将,昔日光武帝打下江山后,弄了个封将榜,分封了云台二十八将,再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等人,合称三十二人,功彪史册,名垂千古啊!今日我亦得三十二大将,莫非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一忘形,就容易失言,一失言,引发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这不,朱元璋的话一出口,赵普胜的脸色倏地变了。要知道赵普胜是个抱负很高,理想远大的人,如不是势单力孤,再加上仇人紧紧相逼,他又怎肯轻易委身于他人之下。此时想结束单干,寻求朱元璋的庇护,那是觉得朱元璋雄才大略,是个值得侍奉的好主子。当然,赵普胜觉得这样虽然不能当“一把手”,至少也要混个“开国元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他的目标。此时朱元璋的话无疑在他沸腾的心上浇了一盆冷水,我将来只能并列为云台三十二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啊!

好在一旁的李善长洞若观火,很快察觉到了赵普胜脸上丰富的表情变化,于是马上圆场道:“就算将来再排个云台三十二将,赵将军巢湖献兵献船,功不可没,将来亦是排在第一位啊!”

朱元璋马上醒悟过来,说道:“那是,那是……”赵普胜憨厚地笑起来。

一场风波才被化解了。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赵普的最大误解,这句话都是被赵广义逼的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时期的著名宰相赵普。赵普亲历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连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赵普为赵匡胤出的。而关于这句评价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却常常被后世人误读。主要是两方面的误读:一、论语很强大,半部就能治国安邦;二,赵普读书太少。先看第二点,首先要明确一个事

  • 斧声烛影和赵光义有关系?金匮之盟是不是赵普编的?赵匡胤可惜了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赵普

    导语:赵匡胤打下天下以后,晋王赵光义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群臣之首。可这能够证明他被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吗?当然是不能的。赵光义真正被确立为接班人,主要是在赵匡胤死后,赵普拿出了一份金匮之盟。上面记载了在杜太后的主持下,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那么斧声烛影中,赵光义的嫌疑大不大?我感

  • 那一年,赵匡胤还名不显达,赵普为何甘心去做他的家臣?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赵普

    公元956年春天,赵普的上一任老板刘词刚刚病逝,在失业一段时间后,被宰相范质推荐,到滁州任军事判官。同样是这年的春天,赵匡胤官至殿前司都虞侯,跟随柴荣四处征战,刚刚攻下滁州,在此驻扎。命运就这样让赵普和赵匡胤在这一年这个地方相识了。赵普像后来故事的发展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在滁州,赵匡胤的老父亲卧病在床

  • 宋朝军力孱弱的原因找到了,罪魁祸首竟是赵普,只因宰相肚量太小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赵普

    宋朝在历朝历代给人的印象总是“窝囊”、“积贫积弱”,被当时的辽、金、西夏、蒙古轮番蹂躏,几无一战之力。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后果。由于赵匡胤本人是武将造反登基,所以宋之一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始终以来文臣压制武将,不停地调换军队主帅,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 为赵匡胤立下汗马功劳的赵普,为什么会被罢相贬谪,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赵普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赵匡胤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到赵普的身影。比如陈桥驿的兵变,一杯酒放兵权,更多的驻军法的实施,官制的改革,边防和辽防的制定等等,赵普都参与了都有,而且他还是好事的“总导演”。北宋建立后,赵普享有他人无比的信任。他三访丞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赵匡胤的家人为他治疗。总之,赵

  • 为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只给了最受重用的赵普一个普通官位?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赵普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赵匡胤称帝前后,最受重用的大臣是赵普,那么,为什么赵普会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赏?其中原因,有公也有私,赵普很早就追随赵匡胤,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作为门门客兼老友的赵普前来投奔赵匡胤,并献策奔袭至后唐

  • 宋太宗赵光义想把帝位传给兄弟,宰相赵普拒绝说:你这是一误再误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赵普

    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有一天把宰相赵普叫来假惺惺的说:“我想效仿太祖,把帝位传给我兄弟赵廷美或太祖子孙,你认为怎么样?”赵普直截了当的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帝王继承,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制。就是当父亲的帝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尤其是嫡长子来继位。但是北宋初年第一次君主更替

  • 你肯定不知道“金匮之盟”竟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宰相赵普伪造的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赵普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太祖赵匡胤崩于万岁殿,享年50岁,在位16年。赵匡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没能克承大统,而是由其弟晋王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合法依据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据元脱脱等《宋史》卷242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将死之时,召宰相赵普入受遗命

  • 赵普:能与赵匡胤同坐,一起吃肉喝酒的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赵普

    北宋建立初期,一天深夜,大雪纷飞,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来人竟是赵匡胤。天子到访,赵普可不敢怠慢,他立刻把赵匡胤跪迎进屋,又命人加了几盆炭火取暖,还安排自己的老婆取来美酒,并在炭火上烤了鲜肉。等到赵匡胤入座之后,赵普才坐到他下首的位置,看着赵匡胤问道:“今夜雪那么大,

  • 赵普为何要帮助赵光义?金匮之盟果然是编造的?赵匡胤不愿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赵普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管利弊。赵普帮助赵光义登基称帝,自己也换来了宰相的职权,两者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赵匡胤重用赵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这个老小子太不像话,总是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把手伸到了朝廷当中来。赵匡胤一怒之下,就把赵普给贬出京城,从此赵普成了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旧臣。直到赵匡胤莫名其妙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