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赵普的最大误解,这句话都是被赵广义逼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赵普的最大误解,这句话都是被赵广义逼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雨说史 访问量:1843 更新时间:2024/1/22 18:18:57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时期的著名宰相赵普。赵普亲历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连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赵普为赵匡胤出的。

而关于这句评价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却常常被后世人误读。主要是两方面的误读:一、论语很强大,半部就能治国安邦;二,赵普读书太少。

先看第二点,首先要明确一个事情,《论语》一共两万多字,在宋朝是开蒙读物,也就是说是小学生读物,赵普读书再少也不可能只读了半部《论语》。再次,根据史书记载,赵普读书可不少,直到年龄很大了还坚持读书。所以说赵普只读了半部论语,肯定是误解。

然后再解释第一点,赵普在太祖、太宗两朝三次为相,这必然招致不少大臣的嫉妒。于是,就纷纷传言说赵普读书太少,也就是只读过《论语》的水平。太宗赵光义有一次就问赵普:“我听别人说你只读过《论语》,是这样么?”赵普当时对这些无聊的传言很是反感,于是就说了句气话:“对,我就读了一部《论语》,一半儿用来帮太祖皇帝,一半儿用来辅佐您就够了。”于是,就留下了这样一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评价。

赵普自嘲读书少,但是真有本事。另一位读书出了名,却成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代言人。这位很容易和赵普搞混,因为也姓赵,他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他在中国历史留下的是一句“纸上谈兵”的评价。

赵括出身将门,自幼饱读兵书,被世人认为是当世良将。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中了对手秦国的计,用赵括替换前线的老将军廉颇(语文课本上见过吧),结果大败。秦将白起坑杀了三十万赵军(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描述并不真实,坑杀三十万人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在是难于在很短时间内组织好并实施),赵括这脸丢了两千多年了。

所以说人的能力和读书多少也并不是成正比关系,除了读书以为还需要消化书本的内容,并且结合具体情况学以致用。赵普和赵括两人,一个被历史误解为只读了半部《论语》,却能够辅助宋初两位君王取得天下,一个号称饱读兵书,却兵败误国,连累无数无辜生命。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斧声烛影和赵光义有关系?金匮之盟是不是赵普编的?赵匡胤可惜了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赵普

    导语:赵匡胤打下天下以后,晋王赵光义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群臣之首。可这能够证明他被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吗?当然是不能的。赵光义真正被确立为接班人,主要是在赵匡胤死后,赵普拿出了一份金匮之盟。上面记载了在杜太后的主持下,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那么斧声烛影中,赵光义的嫌疑大不大?我感

  • 那一年,赵匡胤还名不显达,赵普为何甘心去做他的家臣?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赵普

    公元956年春天,赵普的上一任老板刘词刚刚病逝,在失业一段时间后,被宰相范质推荐,到滁州任军事判官。同样是这年的春天,赵匡胤官至殿前司都虞侯,跟随柴荣四处征战,刚刚攻下滁州,在此驻扎。命运就这样让赵普和赵匡胤在这一年这个地方相识了。赵普像后来故事的发展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在滁州,赵匡胤的老父亲卧病在床

  • 宋朝军力孱弱的原因找到了,罪魁祸首竟是赵普,只因宰相肚量太小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赵普

    宋朝在历朝历代给人的印象总是“窝囊”、“积贫积弱”,被当时的辽、金、西夏、蒙古轮番蹂躏,几无一战之力。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后果。由于赵匡胤本人是武将造反登基,所以宋之一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始终以来文臣压制武将,不停地调换军队主帅,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 为赵匡胤立下汗马功劳的赵普,为什么会被罢相贬谪,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赵普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赵匡胤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到赵普的身影。比如陈桥驿的兵变,一杯酒放兵权,更多的驻军法的实施,官制的改革,边防和辽防的制定等等,赵普都参与了都有,而且他还是好事的“总导演”。北宋建立后,赵普享有他人无比的信任。他三访丞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赵匡胤的家人为他治疗。总之,赵

  • 为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只给了最受重用的赵普一个普通官位?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赵普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赵匡胤称帝前后,最受重用的大臣是赵普,那么,为什么赵普会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赏?其中原因,有公也有私,赵普很早就追随赵匡胤,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作为门门客兼老友的赵普前来投奔赵匡胤,并献策奔袭至后唐

  • 宋太宗赵光义想把帝位传给兄弟,宰相赵普拒绝说:你这是一误再误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赵普

    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有一天把宰相赵普叫来假惺惺的说:“我想效仿太祖,把帝位传给我兄弟赵廷美或太祖子孙,你认为怎么样?”赵普直截了当的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帝王继承,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制。就是当父亲的帝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尤其是嫡长子来继位。但是北宋初年第一次君主更替

  • 你肯定不知道“金匮之盟”竟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宰相赵普伪造的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赵普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太祖赵匡胤崩于万岁殿,享年50岁,在位16年。赵匡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没能克承大统,而是由其弟晋王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合法依据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据元脱脱等《宋史》卷242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将死之时,召宰相赵普入受遗命

  • 赵普:能与赵匡胤同坐,一起吃肉喝酒的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赵普

    北宋建立初期,一天深夜,大雪纷飞,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来人竟是赵匡胤。天子到访,赵普可不敢怠慢,他立刻把赵匡胤跪迎进屋,又命人加了几盆炭火取暖,还安排自己的老婆取来美酒,并在炭火上烤了鲜肉。等到赵匡胤入座之后,赵普才坐到他下首的位置,看着赵匡胤问道:“今夜雪那么大,

  • 赵普为何要帮助赵光义?金匮之盟果然是编造的?赵匡胤不愿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赵普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管利弊。赵普帮助赵光义登基称帝,自己也换来了宰相的职权,两者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赵匡胤重用赵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这个老小子太不像话,总是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把手伸到了朝廷当中来。赵匡胤一怒之下,就把赵普给贬出京城,从此赵普成了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旧臣。直到赵匡胤莫名其妙死了

  • 宋太祖赵匡胤生平最讨厌官员受贿,为何这次却鼓励宰相赵普受贿?

    历史人物编辑:张钒标签:赵普

    中国历史五千年里没有哪一个朝代,是像宋代那样的,涌现出一种令历史有些眩目的现象——众多文坛巨匠们跻身于最高权柄中枢,用极大的热情推行变法改革,又在短暂的改革跌宕起伏、反复中命运大起大落,上演一部慷慨激昂、悲天悯人的历史大剧。从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