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时期的著名宰相赵普。赵普亲历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连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赵普为赵匡胤出的。
而关于这句评价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却常常被后世人误读。主要是两方面的误读:一、论语很强大,半部就能治国安邦;二,赵普读书太少。
先看第二点,首先要明确一个事情,《论语》一共两万多字,在宋朝是开蒙读物,也就是说是小学生读物,赵普读书再少也不可能只读了半部《论语》。再次,根据史书记载,赵普读书可不少,直到年龄很大了还坚持读书。所以说赵普只读了半部论语,肯定是误解。
然后再解释第一点,赵普在太祖、太宗两朝三次为相,这必然招致不少大臣的嫉妒。于是,就纷纷传言说赵普读书太少,也就是只读过《论语》的水平。太宗赵光义有一次就问赵普:“我听别人说你只读过《论语》,是这样么?”赵普当时对这些无聊的传言很是反感,于是就说了句气话:“对,我就读了一部《论语》,一半儿用来帮太祖皇帝,一半儿用来辅佐您就够了。”于是,就留下了这样一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评价。
赵普自嘲读书少,但是真有本事。另一位读书出了名,却成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代言人。这位很容易和赵普搞混,因为也姓赵,他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他在中国历史留下的是一句“纸上谈兵”的评价。
赵括出身将门,自幼饱读兵书,被世人认为是当世良将。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中了对手秦国的计,用赵括替换前线的老将军廉颇(语文课本上见过吧),结果大败。秦将白起坑杀了三十万赵军(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描述并不真实,坑杀三十万人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在是难于在很短时间内组织好并实施),赵括这脸丢了两千多年了。
所以说人的能力和读书多少也并不是成正比关系,除了读书以为还需要消化书本的内容,并且结合具体情况学以致用。赵普和赵括两人,一个被历史误解为只读了半部《论语》,却能够辅助宋初两位君王取得天下,一个号称饱读兵书,却兵败误国,连累无数无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