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大喜大悲之人莫过于南宋词人陈亮

历史上大喜大悲之人莫过于南宋词人陈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写乎 访问量:3891 更新时间:2023/12/23 19:15:08

作者:赵心放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词人,与辛弃疾是好朋友,比其小3岁,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词充满了爱国热情,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南宋豪放派词人中最不得志 空虚寂寞度一生。

(一)以收复中原为己任

陈亮从小胸怀大志,聪明好学,喜欢读兵书。十八岁时就用留意收集到的19位历史风云人物用兵成败的例子,写了三篇《酌古论》。文章有具体实例有细密分析,文采也不错,颇受婺州太守周葵的好评,过了一年就拜他为上客。后来周葵当了宰相,又介绍他与朝中名士相识。殊不知周宰相看中他的学霸水平,提醒他在《大学》、《中庸》这些书上多下功夫,因为是入仕做官的必修课。陈亮的理想是收复中原,其志趣在论兵打仗上,没把周宰相的话放在心上,继续埋头研究历史,并撰写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希望朝廷以史为鉴,中兴复国。

他对收复中原一事充满了满腔热情,四处奔波,一有机会就给皇帝和朝臣们谈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诗词十有八九也没离开这个主题。虽然他学识不错,但运气似乎不好,年轻时参加过两次科考都是落榜生。1178年,宋孝宗看了他写的上疏,很欣赏他的报国热情和才气,准备破格提拔他。

皇帝的想法被朝中的一个宠臣事先得知。打算把他收为己用,于是抢在皇帝之前与他拉关系,陈亮惹不起躲得起,干脆逃走了。某次陈亮和朋友喝醉酒后,玩丞相给皇帝祝寿的游戏。有个想害他的人去告了黑状。受理黑状的那朝官罗织“言涉犯上”的罪名让大理寺将他抓进监狱,打得体无完肤后,呈报皇上准备处决。全靠宋孝宗惜才,派人查清实情,最终才得以刀下留人。

陈亮出身贫寒,祖父母去世时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在乡邻们帮衬下才办完后事。由于他有知识且脑瓜儿灵光,回到乡间当私塾先生的同时,张落着做生意,渐渐地做发了,成了一个大富豪。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当官的看不起,不少人也不正眼看他。但是他有非凡的意志力,不但不为所动,还提出了一套强调义利并存、追求事功的思想。其目的还是认为国家为了老百姓的大利应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二)展开“义利王霸”的辩论

陈亮明白,单枪匹马是无法收复中原的,必须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抗金事业中来。为此他曾与朱熹展开过一次长达两年的“义利王霸”之争。

开先陈朱两人是通过书信展开辩论。后来陈亮觉得这么辩论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写信给朱希望来个当面辩论,地点嘛在紫溪,并由自己邀辛弃疾一同到紫溪来。三人原本都是很熟悉的。朱同意了陈的提议。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陈亮赶来赴三人之约,先到辛弃疾家。当时辛弃疾还在病中,两朋友一见面高兴得不得了,聊不完的话儿,陈亮拔剑起舞助兴,这么一嗨辛弃疾的病也好了。但他们赶到紫溪时,朱熹却爽了约。

朱不来的理由是他变得只想在山里读书隐居,不想出来讨论政事。据两人猜测,真实原因是朝廷里的大佬对陈、辛两人不满,朱担心与两人走得太近,引起他们的误会。朱熹肯定是明哲保身,因为一年后他就出任潭州知府,自己成为一个食言者了。

朱熹不来对他俩的兴致影响不大,因为两人都是军事地理的行家,有聊不完的话题。陈亮在辛弃疾家住了十多天,结下了浓厚的友谊。陈亮走后,两人还数次作词唱和。

陈亮不仅是个呐喊者,还是个实干家哦。就是赴三人之约的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夏季,他为向朝廷提供北伐策略,专门到金陵、京口去考察山川地形。他认为长江流域那一带,山川险峻,进可攻退可守,朝廷完全可以凭借着有利地形用兵收回故土。考察结束后,他把自己的考察结果和攻打江北的策略写成了《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再次劝宋孝宗起兵北伐,可惜的是宋孝宗准备禅位了,那道上疏宋孝宗没收到,却惹怒了不少朝官,回乡后被诬陷下毒害人而入了大牢,全靠有朝中好友替他说情,宋孝宗也不打算追究他。

(三)陈亮诗词赏析

其一:《梅花》(原诗从略)

诗的头两句“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疏枝横玉写的是已开的梅花;小萼缀珠写的是未开的梅萼。

三四两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隆冬季节,世上的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开放了。只要有一朵冲着寒冷先开,马上就带动全枝次第开放。它香在百花之先,但不与百花争艳。它是一种温馨高洁的花,冷艳幽香,千百年来赢得世人的赞赏。

五六两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只要见到梅花开放了,人们便有春天就要归来的感觉。梅花这种傲雪凌霜的精神,正是它品格高贵之所在。

结尾两句“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花谢花开自有时,梅花本来是不介意的,但诗人表示惜花之意,估摸东君正在为梅花作主张,让它多开放一些时日吧!

其二:词《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原词从略)。

这首词是陈亮为送别章德茂出使金朝时所作的词。全词洋溢着悲壮的情感。激励章德茂振奋民族气节,勇敢赴任不辱使命,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陈亮英勇抗敌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

绍熙四年,年已半百的陈亮第四次参加科考,时任皇帝宋光宗亲自出题,出的是道剑走偏锋的题,意思是如今需不需要去看他的皇爹。殊不知对科考不抱希望的陈亮独辟蹊径,说以国难为重可不必忙着去看。写的答案恰好合宋光宗口味,被定为了状元。陈亮回乡报喜,待几天到建康赴任,晚间突发急病,估计是脑溢血或心梗之类吧,没留一句话就与世长辞了。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陈亮

更多文章

  •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隗顺

    隗顺冒死掩埋岳飞,并甘心守墓20年,身份低微却心存忠义,正是他的这个义举,让他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入狱,之后不久,便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与很多演绎中不同的是,岳飞并非死于“风波亭”,而是在南宋临安大理寺的监狱,受“拉

  •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这点事标签:隗顺

    “必杀飞,始可和”,完颜宗弼一句话,就让宋高宗和秦桧开足马力,忙活了好几个月。完颜宗弼为何这么恨岳飞,非要岳飞死,才同意议和?被岳飞打怕了。岳飞最后一次北伐,和完颜宗弼大战于郾城。完颜宗弼一直引以为豪的金军精锐骑兵铁浮屠和拐子马,在岳飞的精锐骑兵背嵬军,和手持麻扎刀、大斧的岳家军将士面前,被杀得尸横

  • 苏轼和杨万里都写了西湖美景,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最美西湖?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杨万里

    杭州西湖的美景举世闻名,尤其在南宋时评选产生了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之后,更是让西湖声名大噪,至今已流传了千年。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给西湖留下了众多优美的华章。在这些描写西湖的诗词歌赋之中,有两首诗名气最大,一首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另一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

  • 杨万里笔下的童趣-伞作帆、捕蝴蝶、捉柳花,这才是有趣的童年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杨万里

    杨万里可以说是一个极有童趣的诗人。小学时候,很多人估计都十分喜欢那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放学后,都跑去采莲蓬,捉蜻蜓。杨万里的童趣,来源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没有深切的底层生活体验,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此外

  •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 杨万里

    历史人物编辑:晁岳鹏标签:杨万里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作品背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的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

  • 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杨万里

    古诗词就是言简义丰的一种文体,小时候读来可能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音韵好听,但总是比那些粗鄙词句要好些。如今长大了,懂事了,而有些诗词也早已深深地刻进记忆里,怎么都抹不掉,偶尔冒出来因为太过美好,心生欢喜。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1、《小池》泉眼无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历史人物编辑:小阿朝掌勺标签:杨万里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先读原文: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

  • 唐朝时期的宋璟为官清廉,做事公平公正,给百姓做实在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宋璟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职务,在朝堂上,只比皇上低一级,掌管百家,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和力量,而这一职务,便是丞相。一个大臣对于一个国家的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个大臣,又有什么本事,又有什么本事呢?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奸臣,或者是光明磊落的官员。我们要讲一讲唐代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这是一代又一

  • 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柔

    张柔,字德刚,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张柔慷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大军。公元1218年,张柔率部与蒙古大军激战于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十分赏识他,升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

  •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王禀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