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尔朱荣在河阴之变屠杀王公大臣,为何没篡位称帝

两朝风云尔朱荣在河阴之变屠杀王公大臣,为何没篡位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上的拐点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4/1/14 0:51:47

河阴之变是北魏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时刻之一,也是北魏朝廷崩溃的开始。当时由于胡太后与孝明帝元诩争权,使得军阀尔朱荣与北魏朝廷矛盾重重。胡太后毒杀元诩之后,先拥立元诩女儿为太子即位,后又改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帝。胡太后的操作直接激怒了尔朱荣,尔朱荣便拥立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元子攸称帝,率领大军杀向洛阳。胡太后派李神轨统军抵挡,然而朝廷军队未战先溃。于是尔朱荣杀入洛阳,处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让元子攸登基即位。然后他借河阴祭祀之机,聚集朝廷百官,屠杀王公大臣,史称河阴之变。

这场变故可以说是北魏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时刻,对北魏朝廷也是毁灭性的打击。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被杀,《资治通鉴》记载被杀者有两千多人。当时北魏朝廷的王公大臣中,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皇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杀个精光。可以说在这场大屠杀中,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以来建立的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士族都被尔朱荣屠杀殆尽。被杀的都是北魏的政治精英,范围波及整个国家上下,朝廷损失非常惨重。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与北魏朝廷、皇室、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可以说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此时他的部下高欢劝他顺势登基称帝,可遭到了另一位将领贺拔岳的反对。双方争执非常激烈,最后尔朱荣采取了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铸造金人占卜吉凶的办法。由于四次铸造金人都以失败而告终,尔朱荣认为称帝时机未到,便放弃了称帝的打算,继续以元子攸为傀儡皇帝,自己把持北魏朝政,将朝廷中的官员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然后他率军回到晋阳,遥控北魏朝廷的军政事务。

在这场事关北魏生死存亡的政治动荡中,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屠杀王宫大臣后,却又选择与北魏朝廷和解,继续拥立元子攸为皇帝,让很多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不解。很多人认为这是尔朱荣一生最大的失误,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被元子攸诱杀的结局。对于尔朱荣放弃称帝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其中被主流历史观所采纳的便是所谓铸造金人失败而不利于称帝的说法。可是从尔朱荣一生的行为方式来看,他本来就是野心勃勃骜不驯的军阀,因为巫师的占卜而放弃称帝的欲望,着显然与他的性格和行为不合的。

结合当时的史料分析可以看出,铸造金人占卜很可能是尔朱荣做戏的结果,目的是给自己放弃称帝找台阶下。他真正放弃称帝的原因并非巫师占卜,而是北魏所在的国家形势不利于称帝,他属下的部分军队也不支持称帝,所以才迫不得已的放弃了这个打算。从这个角度看,河阴之变和放弃称帝都不是尔朱荣的决策失误,而是他没有办法的选择。如果他不这样选择,他根本无法控制北魏朝廷,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会走入穷途。下面本文就当时尔朱荣所处的形势,以及他做出这个决策的想法,做出简要的分析。

尔朱荣是羯族人的分支,祖上是随着五胡乱华的风潮南下进入中原王朝的。他们祖上也曾阔过,与建立后赵的石勒、石虎等羯族皇室有所关系。在发迹之前,尔朱荣的家族是羯族分支的小酋长,管辖着北秀容一带地区。在北魏宣武帝元恪去世后,孝明帝元诩即位,皇太后胡氏临朝称制。由于胡太后乱政的结果,使得北魏国力陷入日衰的境地,各地也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六镇起义。六镇起义的爆发让北魏陷入了乱局之中,朝廷军队无力镇压,便使得各地北方少数民族酋长的军队在战争中崛起。

尔朱荣在围剿六镇起义军的战争中取得了极大的功勋,一步步地走上了军阀的道路。由于朝廷军队在镇压起义军中屡战屡败,而尔朱荣又屡战屡胜,所以北魏朝廷给他步步升官,让他管理了黄河以北广大的地区。尔朱荣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元诩作为侧妃,加深和北魏皇室之间的关系。由于胡太后和元诩争权,元诩秘密调尔朱荣到洛阳夺取皇权。在尔朱荣还没到达洛阳时,元诩已经被胡太后毒杀,于是引发了尔朱荣率军队杀入洛阳的事情。当时尔朱荣虽然在洛阳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和权势,但在实力上却是不足以控制整个北魏的。

本来尔朱荣所在的部落就不是大族,部落的人口和军队都非常有限。他起兵配合朝廷围剿六镇起义时只有数千人,后来发展壮大也就一万余人,杀向洛阳的最多也就两万出头。北魏朝廷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军队腐化,士卒士气低沉,没有战斗力,才在对六镇起义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而尔朱荣的军队都是部族精锐,虽然少但是战斗力和士气都很高,也忠于他本人,所以才能对六镇起义军造成巨大的杀伤。可这样的军队再精锐也不过两万人,要控制北魏的数千里土地,就这点人手是远远不够的。

北魏自拓跋宏迁都以来就模仿汉族建立了门阀政治制度,国家实际上是被宗族、鲜卑贵族门阀和汉族士族共同掌管。胡太后乱政的本质是胡太后与朝廷的门阀士族联合架空皇帝,攫取国家资源,控制朝廷政权的形式。尔朱荣杀入洛阳,处死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实际上就已经和洛阳的门阀贵族撕破了脸。他要在洛阳立足,掌控北魏的国家政权,自然不能把这些对头留着。当然他也可以选择退回到晋阳,放弃对洛阳朝廷的控制,将朝政大权还给洛阳的门阀贵族。以尔朱荣的野心,他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于是才有了河阴之变。

羯族当时已经式微,本来与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的矛盾都大,而且是经常受到压迫的存在。他们甚至连像六镇那样发动起义都不敢,更不要说和鲜卑贵族、汉族门阀正面对抗了。好不容易出了尔朱荣这个军事天才,才有了打入洛阳的机会,自然不会选择白白的退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便当时尔朱荣退一步,不选择河阴之变,其实洛阳的门阀贵族也不会善罢甘休。因此从尔朱荣打入洛阳开始,就决定了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河阴之变的发生不能避免。因为只有屠杀了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的王公贵族,尔朱荣才能完整掌控北魏朝廷。

但在大屠杀并掌控北魏朝廷后,对于称帝与否却在尔朱荣的军队中形成了对立。这其中根本原因还是尔朱荣的军队不够多,战斗力不够强大。当时在北魏大部分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尤其是六镇起义的葛荣一支,拥兵达到三十万人,号称百万大军。而各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也以剿灭起义军为由拥兵自立,出现了国家分裂和藩镇割据的先兆。以尔朱荣的区区两万人马称帝,不但震慑不了这些地方势力,还极有可能引起国家崩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尔朱荣将会被指为乱臣贼子,面对群起而攻之,这不是他一个小小部落酋长能应对的。

如果北魏皇帝还在,各地的军队虽然貌合神离,但都还遵循北魏统治的原则,不会对洛阳轻举妄动。如果北魏皇帝不在了,那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乱世,而剿灭尔朱荣便成了最为合理合法的事情。洛阳的王公贵族被尔朱荣诛灭了,但各大家族在洛阳之外还有庞大的势力。一旦尔朱荣称帝,他们顺理成章地起兵攻打洛阳,尔朱荣将面临四面楚歌的危局。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尔朱荣部下很多都反对称帝,甚至包括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在称帝将面临危局,可能引发国家崩溃的前提下,尔朱荣只能暂时保留北魏的统治秩序。

从历史经验来看,尔朱荣的选择是正确的,他采取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只要他能打着朝廷的名义逐个解决各方的起义军和反叛势力,再找机会除掉反对的门阀士族和鲜卑贵族,便能够积蓄足够的力量,登基称帝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他没有曹操那么幸运,没能躲过对方的算计和刺杀,最终死于傀儡皇帝元子攸之手。尔朱荣的死也引发了尔朱荣家族和部落对北魏朝廷和皇室的反扑,再一次推动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看,北魏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有没有尔朱荣只是灭亡的方式不同而已。

标签: 尔朱荣

更多文章

  • 能力很强,却被皇帝忌惮尔朱荣为何这么强?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尔朱荣

    将帅是一个朝代所不能缺少的人物,这个人物一旦出现,并且非常有才,就能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实力提升。古代发展的过程里,确实出现了不少将帅之才。他们使得朝廷有很大的提升,另外还能让自己的本事在这其中发挥得更出色。尔朱荣就是这样一个将领,他的存在就像是有神帮忙一样,当时在军事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

  • 侯景:我已无路可走,唯有放手一搏!谁让他被全地图玩家抛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侯景

    熟知南北朝历史的朋友,肯定觉得侯景这家伙太坏了。为啥?因为南朝梁国维系了47年的太平时光,就这么被侯景一个人给破坏了。侯景之乱,直接造成了梁武帝饿死台城,南梁分崩离析。也间接地导致了巴蜀之地落入西魏之手,从而使得南朝自此一蹶不振。那么侯景为啥这么做呢?其实人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铤而走险的。侯景

  • 什么是国人暴动? 什么是吴楚七国之乱? 什么是侯景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侯景

    指周代厉王之后、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伯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

  • 南梁的侯景之乱导致南朝疆域大幅缩小,南陈又无力北伐故领土极少

    历史人物编辑:森光若晨雨标签:侯景

    相对于之前的三朝,南陈的地盘大幅缩水,主要是因为在建立的过程中,陈朝丢掉了之前朝代拥有的巴蜀、汉中与江淮地区等大片土地。所谓南朝,也就是宋、齐、梁、陈四个南方的割据王朝,刘裕夺取东晋江山建立刘宋王朝之后,正式开启了南朝历史,之后经历了南齐、南梁与南陈,合称南朝。南朝刚建立的时候,也就是刘宋时期,地盘

  • 荼毒江南的侯景之乱的平定,居然靠一个废柴王爷,和一个外国人?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侯景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九十三)王僧辩(上)最近老有读者在问我:你讲了好长时间北朝和萧绎的事情了,那么侯景呢?把建康打下来、逼死了萧衍和萧纲父子以后,侯景又干嘛去了呢?实际上,侯景很忙。他又得忙着称帝,又得忙着抢地盘,还得忙着跟抢来的各路美女厮混,实在是把他累的够呛。然而,他的好日子也并没持续多久,因为

  • 古代那些权倾一时的人死后有多惨,侯景一家的结局让人头皮发麻

    历史人物编辑:老易说史标签:侯景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死者为大,然而这几人死后的结局,完全颠覆了这句话。第一个:智瑶智瑶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执政大臣,也叫作智襄子。当时晋国还有赵、韩、魏三家比较庞大,智瑶要求这三家献出封邑。韩、魏两家害怕智瑶,答应了献地,这时赵氏的当家人赵无恤就不干了。赵无恤胆敢拒绝智瑶的要求,智瑶就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

  • 南梁侯景之乱揭露的真相:权贵蛀国,清谈误国,佞佛祸国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侯景

    温馨提示:全文共300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前言:很多人可能对南北朝的梁国并不非常熟悉,毕竟它只存活了55年,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而言,它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然而,这朵浪花掀起的波澜,却有着极为耀眼的光华。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我国文化到了六朝时才有了文学的自觉。回望庞大的两汉,军事、

  • 侯景乱梁!君王城上竖降旗,十四万人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侯景

    励精图治是为帝王者必备修养,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帝王不少,但长期坚持的,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翻开史书,不乏盛世、治世的帝王,晚年都有些许昏聩。太康盛世的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沉迷享乐,分封诸侯,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猜忌、好面子、刚愎自用、劳民伤财,如果他多活几年,“安史之乱”可能提

  • 侯景之乱后士族地位下降,为何南陈皇权会在此时选择与士族交好?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侯景

    经过梁末的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役的南朝早已千疮百孔,原从东晋南下的衣冠士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幸免于难的名门望族也所剩无几,陈霸先只能以南方的本地士族为主要依靠建立南陈,如吴兴沈氏、吴郡陆氏、会稽虞氏等。故而新兴的南陈政权完全不同于南朝中任何一个政权,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上之大变

  • 侯景明明是个极不安分的人,可梁武帝却为何执意要收留他?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侯景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萧衍自从降服南齐后就做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自己则是身先士卒勤俭生活。衣服不着华丽,食物都吃素,财物也不贪图。可以说一开始是赢得了百姓的忠心的,至少相对昏庸多年的南齐皇帝萧宝卷来说百姓眼里萧衍还算是个好皇帝。这个皇帝一开始还信道教,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