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个八字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里提到的萧何,便是西汉开国功臣,他也被后人誉为“汉初三杰”之一。想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才成就了后者的赫赫威名。可随着韩信的功高盖主,刘邦与吕后对他也颇为忌惮。
就在这时,萧何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竟与吕后合谋将韩信诓骗进了长乐宫,然后将其杀死。从这里不难看出,萧何是一个很擅长自保的人。用“老奸巨猾”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韩信死后,萧何因为献计有功,被吕后大加赞赏。就连远在外征战的刘邦,也传回旨意,对萧何进行了一番赞赏。《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而这,便是萧何相国的由来。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西汉第一名相萧何,竟然是因为谋诛韩信,才得到了丞相之位。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萧何除掉韩信,刘邦会对他有这么高的赏赐呢?而萧何这样出卖好友,刘邦又为何不对他忌惮呢?
其实,这恰恰是萧何的高明之举。
韩信在军中很有威望,而萧何则是拥有广阔的人脉与政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萧何联合韩信反叛,将会对刘邦带来致命的打击。
刘邦虽然很信任萧何,却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因为萧何对韩信,的确有知遇之恩。一旦萧何有所动作,韩信将有可能成为他的助力。刘邦能考虑到这点,萧何自然也能想到。
正因如此,萧何才会亲自出手,将韩信设计致死。一方面,他表明了自己对于刘邦的忠诚;另一方面,他也是主动切断了与军中的联系。如此一来,刘邦自然很是开心,遂将萧何列为大汉丞相,并给萧何诸多赏赐,其中包括封邑、卫兵还有美女。
听闻萧何成为相国,朝中大臣纷纷前来道贺,萧何一时间也飘飘然起来,并接受了众人的赠礼。不曾想到,有一个人却故意跟萧何唱起了反调。
此人,名叫召平,是个很有名气的瓜农。听说刘邦不仅加封萧何为相国,赐给5000户封邑,而且还赐给了他一支卫队时,这个瓜农便穿着一身丧服到了萧何府上,俨然一副吊孝的模样。
正当萧何不解之时,这个瓜农却突然说道:“相国,您已经离灾祸不远了!”
听了这话,萧何大为震动,连忙询问其中缘由。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召平是这么解释的: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萧何也是聪明人,听完后也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赶忙向召平请教:“我大难临头了,先生救我!”
对此,召平说道: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可以看到,召平虽然只是个瓜农,但看待问题却很长远。刘邦,并非是个大气之人,他对所有的功臣都抱有警惕之心。正所谓,树大招风。在这之前,韩信立下的功劳最多,也最擅长作战,所以刘邦与吕后才会先盯着他。
可现在,韩信已经被诛杀了,另外一个风头正劲的功臣张良,则深居简出,不再过问朝政。如此一来,这个“大树”便自然成为了萧何。试想一下,如果萧何坦然接受了刘邦对他的封赏,后者会不会“枪打出头鸟”呢?
显然,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汉朝建立之后,群臣论功行赏,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别人,正是萧何本人:
“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为了表彰萧何的功劳,刘邦对其多有恩宠,还赐给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这种情况下的萧何,如果再不知收敛,自然是刘邦下一个要对付的主要目标。
正因如此,刘邦赐给萧何一支亲卫,并非是真正的对其恩宠;而是如召平所说,这支亲卫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监视萧何的。一旦后者出现纰漏,那么刘邦便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直接向这位萧相国发难。
想到这里,沉稳如萧何,也难免感到一阵后怕。于是,他连忙上书刘邦,拒绝了这些实质性的封赏。果不其然,刘邦看到萧何如此,表现地十分开心。
过了一阵子,大将英布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征讨他。在这个途中,刘邦还几次三番派人来探望萧何。
后者向刘邦禀明了情况后,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原来,趁着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竟然购买了大量的良田房屋,然后命人偷偷在民间放贷,借助自己的权势,捞取了大量财富。
这倒颇为奇怪,之前刘邦要赏赐萧何大批财富,后者断然拒绝;可现在刘邦外出征战,萧何又自己出手,捞取了很多财富。这前后的不一致,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萧何本意并非如此。在刘邦打探萧何消息的时候,后者本想说:“我在替你安抚士兵和百姓,并且自掏腰包给他们发放了很多福利。”但这个时候,便有门客劝说萧何:“这同样是取死之道,您离灭族已经不远了!”
有了上次瓜农的教诲,萧何立即明白了门客的用意。刘邦对他,本就不太信任,如果萧何再去联系士兵和百姓,岂不是平白加深刘邦的猜忌吗?
正因如此,萧何最终采取了“自污”的方式。刘邦忌惮他,是因为萧何有门路有资源有名气。所以萧何便舍弃这些资源,然后自己把自己的名声搞坏。这样做的话,不仅能降低刘邦对自己的警惕心,还能主动让出把柄给刘邦,让他真真正正放下心来。
果不其然,刘邦听说萧何以权谋私的举动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又赏赐了不少田地房屋给他,并且对他更加信赖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